如何处理对外关系讨论 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
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
太平军1853年(咸丰三年)3月攻克南京后,逐步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这时,英、美、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清朝获得许多权益。并且,利用中国内战的时机,进一步向清朝和太平天国双方追求权益。太平天国基本上没有主动开展外交活动,而是在缺乏近代外交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与西方列强接触,进行了曲折的斗争。
1853~1854年间,英国公使文翰、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美国公使麦莲及英国使馆官员包令等先后乘军舰由上海至天京(今江苏南京),其随员曾分别会见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列强通过这些活动,搜集太平天国情报,探询太平天国意向,同时递交了各国与清朝签署的不平等条约,要求太平天国予以承认和接受。1854年,杨秀清在《答复英国人三十一条并责问五十条诰谕》中,述及了太平天国的对外原则。如“视天下为一家”,以同拜上帝为兄弟;通商自由,允许外商自由出入贸易,严禁贩卖鸦片;拒绝承认和接受不平等条约;外国应向太平天国纳贡,天王是各国之主等等。其中体现了太平天国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性,也反映了农民领袖受到封建大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他们只根据同拜上帝的现象对西方列强存在某种幻想。

外国公使在调查访问后,意识到太平天国军势强盛,中国内战前途未卜。当时,英、法与沙俄正在中近东激烈角逐,在中国则企图通过外交谈判迫使清政府出让更多的利益。清政府拒绝了列强提出的修改条约的要求。列强暂时不可能诉诸武力,于是先后宣布对太平天国采取中立政策。其目的在于观察内战局势,保持外交上的主动权,同时可乘清朝危机不断施以压力。由于与清政府进行的修约谈判未果,1856年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也趁火打劫。1858年和1860年,四国分别强迫清政府订立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获取了新的权益。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开放长江,并在长江中下游新辟四个通商口岸。但长江中下游属太平天国管辖,太平天国的存在和态度,与列强实现条约权利有直接的关系。列强亟欲通过外交谈判,迫使太平天国让步,以实现上述条约权利。为调查长江各口岸情况和刺探太平天国动态,1858年11月,英国侵华军司令额尔金率舰队自上海沿江西上。在天京江面,太平军曾开炮轰击,双方交火。事后,太平天国向英方道歉,并同意在事先通知的条件下英国船舰可在长江航行。太平天国对额尔金的意图全无所知,甚至幻想其帮助太平天国攻打清朝,与太平天国“兄弟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