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被老爸和老婆的光芒掩盖的大唐皇帝
唐高宗李治:被老爸和老婆的光芒掩盖的大唐皇帝
【帝王档案】
姓名:李治
姓别:男
民族:汉
职业:大唐帝国第三任皇帝
生卒:公元628年~公元683年
工龄:34年
父亲:李世民
母亲:文德顺圣长孙皇后
王位继承人:李显
最大爱好:女色
最大特长:以柔克刚
最大缺点:太容易被女人控制
最大优点:仁孝温和
最大成就:永徽之治
最大错误:过度相信武后
最大快乐:娶了武媚娘当老婆
最大痛苦: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并且因中风失明
最大仇人:没什么仇人
最大理想:当个太平天子
最大妥协:与武后共掌国政
最大武功:东征高句丽、西破突厥,是有唐一代版图最大的时期
最大文治:在武后主持下,文化繁荣
当前住址:陕西省乾县50里外梁山乾陵
高宗李治一生使用了十四个年号,仅次于他的妻子武则天,而如果我们不把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使用的四个年号计算进来的话,那么李治才是中国皇帝中使用年号最多的一位。
永徽:650年 - 655年
显庆:656年 - 661年二月
龙朔:661年三月 - 663年
麟德:664年 - 665年
乾封:666年 - 668年二月
总章:668年二月 - 670年二月
咸亨:670年三月 - 674年八月
上元:674年八月 - 676年十一月
仪凤:676年十一月 - 679年六月
调露:679年六月 - 680年八月
永隆:680年八月 - 681年九月
开耀:681年九月 - 682年二月
永淳:682年二月 - 683年十二月
弘道:683年十二月
(看来武则天在当皇后(天后)的时候已经有了喜欢改年号毛病了,哈哈^-^)
皇后
王皇后
武皇后 武则天
妃
萧淑妃
徐婕妤 唐太宗贤妃徐惠之妹
刘宫人 生燕王李忠
郑宫人 生原悼王李孝
杨宫人 生泽王李上金
韩国夫人 武氏 武则天姐(武氏与其女贺兰氏皆有宠,但未有后宫封号)
魏国夫人 贺兰氏
子
燕王李忠(母宫人刘氏)
原悼王李孝(母宫人郑氏)
泽王李上金(母宫人杨氏)
许王李素节(母萧淑妃)
代王李弘(母则天皇后武氏)谥孝敬皇帝
潞王李贤(母则天皇后武氏)谥章怀太子
中宗李显(母则天皇后武氏)
睿宗李旦(母则天皇后武氏)
女
义阳公主李下玉,母萧淑妃。
高安公主,始封宣城公主,母萧淑妃。
安定思公主,公主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
太平公主李令月,母武则天
【人物故事】
李唐替代杨隋,国都也从洛阳又转回了长安,高祖、太宗两代,都以长安为都,洛阳作为陪都相对于隋东都时代,寂静了许多。直到第三代大唐皇帝李治的时候,洛阳才重新成为首都。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其母是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李治字为善,人如其字,李治从小就非常善良温和,不喜欢骑射,却喜欢读书,而且喜欢读《孝经》一类的书。这在关陇门阀李氏这样的崇尚武功的家族里,显得非常另类。
李治刚刚开始学习《孝经》的时候,有一次李世民就问李治,说:你已经学习了《孝经》,那你知道孝经都是讲的什么吗?结果小李治立刻回答说:孝,开始于事奉双亲,发展为事奉君主,最终确立人的一生。君子事奉君上,进一步思想如何对其尽忠,退一步思想如何弥补他的过错,顺应其美好,补救其错误。太宗听后非常高兴,说:这样做,足以事奉父兄,当一个合格的臣子了。
可见,太宗非常喜欢李治,但是却并没有把对他的培养目标定意为继承自己的皇位上,只是希望他能做一个好臣子,就可以了。
但是事物总是会变化的,李世民虽然是一代明君,却没有想到,最终继承自己皇位的,偏偏就是李治。
李世民晚年的时候,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发生了为争夺皇位继承权而导致的斗争。最终,李承乾企图谋杀李泰没成功,反而使事情败露,李世民知道两个儿子的明争暗斗后,对他们非常失望,他可能已经想起了自己当年在玄武门外杀死一兄一弟后夺取皇位时的惨状了吧。
当时,李世民眼看着哥哥被自己一箭射死的那一刻,竟然惊得呆立在那里仿佛自己也死掉了一样,忘记了控制坐骑,任凭马跑到丛林里,人被挂到树上,马也被藤枝绊住。如果不是大将尉迟敬德及时赶到,李世将死于已经趁机冲到他身边并且夺了他的弓箭的李元吉之手。
李世民眼看儿子们的的斗争,正与当年自己与兄弟们的斗争一样的残酷,他不能容忍当年的惨剧再发生了。于是废掉太子承乾,同时也罢黜了魏王李泰。
事后,李世民再思考皇位继承的问题,觉得从小爱读《孝经》的李治是个不错的人选,这孩子从小知道仁孝的道理,将来总不至于像李承乾和李泰那样导致王室的内讧。于是改立本已封为晋王的李治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李治在六月即皇帝位,是为唐高宗,这一年,李治只有二十二岁。李治成为继承人,既没有采取什么阴谋和手段,更没有杀戮和流血,完全是因为他讲仁爱重孝道,才被父皇选中的。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决定迁都洛阳。
大唐自建立以来,事实上自隋朝时开始,中国的首都就一直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徘徊着。有时是在长安,有时又是在洛阳。隋初和唐初之所以定都长安,更多的是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考虑。
李唐和杨隋一样,都是出身所谓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并且都是这个集团中最显的八柱国。关陇军事集团是西魏——北周的门阀家族统治集团,而八柱国更是这个统治集团里的核心。西魏——北周一系的根据地,正如关陇这个名字一样,是以长安为核心的西北地区。
所以当隋、唐的统治者们选择长安为首都的时候,其实意味着他们要迎合关陇门阀集团,反之,当他们选择东迁洛阳的时候,往往意味着他们要在政治上有新的突破了。
李治的迁都,也有此意。
自高宗即位以来,一直在沿用着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的各项政策、制度甚至是习惯。至于父亲的一班旧臣,也是照用不换,尤其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的姓氏,已经说明了他的族群属性——鲜卑拓拔氏贵族后裔。因此,他也理所当在的属于关陇门阀的一份子,代表关陇门阀的权益。高宗即位以后,长孙无忌既是元老,又是舅父权力极大,可以说当时的政治格局是:皇位是高宗的,政权是长孙无忌的。而长孙无忌又把政权分包给其他关陇门阀,宰相与门阀遥相呼应把个高宗给架空了。长孙无忌所代表的门阀势力,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甚至开始成为阻碍发展的绊脚石了。
门阀的势力甚至达到威胁到李治的家族成员的生命的地步!比如太宗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及其附马房遗爱,因为与大哥房遗直争夺财产和爵位,结果夫妻都被长孙无忌加上了谋反的罪名。不仅如此,另外两个附马薛万彻和柴令狐,也被牵涉进来,于是一大批皇亲国戚,都成了死罪。其实长孙无忌就是想借此机会,打击异己,甚至是打击李唐宗室!从而加强自己和整个关陇派的政治权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