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名将传金周瑜 名将周瑜临终遗言是什么 后人对周瑜怎么评价
名将周瑜临终遗言是什么 后人对周瑜怎么评价

周瑜遗言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三气坠于马下,悲愤吐血身亡,那最后仰天长叹,流传后世的“既生瑜,何生亮”这一句临终之前的话,可以算是周瑜的遗言吧,可就是这句话让周瑜背下了心胸狭隘,自负高傲的黑锅,把历史上忠义清明,雄才大略的周瑜给抹黑了。
《三国演义》周瑜剧照
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史书《三国志》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的二次创作,有戏剧方面的改编,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是史书,小说里的周瑜并不能代表历史上的周瑜,历中上周瑜的遗言也并不是什么“既生瑜,何生亮”这般自恋自负的轻浮之言,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周瑜的遗言内容,“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这段遗言在读者看来,才是符合一个大将之才该有的忧国忧民的心胸,和历史上周瑜的身份地位经历相符的遗言,对比诸葛亮的陈情表,周瑜的遗言一样情深意切,忠心可鉴,让人动容,在内容上先是回顾了以往和孙策的峥嵘岁月,建立了东吴政权,却壮志未酬,深刻剖析了现在东吴面临的困境,指出可以代替的自己的人才,一句一句都是肺腑之言,一代忠臣良将的泣血之言,让人敬佩不已。
周瑜和诸葛亮虽然各位其主,但是做的事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辅助君主,安邦抚国,可是一部《三国演义》却让大家对周瑜有了偏颇,对比诸葛亮的《陈情表》流芳千古,周瑜的黑锅可真是令人唏嘘。
周瑜评价
周瑜,著名将士,他的妻子小乔为其诞下三子,少年时与孙策交好,也因此与孙家结下世代因缘,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塑造诸葛亮的智慧过人的形象,对周瑜的形象难免有些言过其实了,或者说对他的说明并不是真正历史上的那个周瑜。
《三国演义》周瑜剧照
事实上周瑜其人胆识过人,学识渊博,司马光曾经在《资治通鉴》中对他的评价是极高的,再有关于三国的其它史书的记载中也没有关于周瑜心胸狭窄,嫉妒心强的描述。周瑜不仅精通音律,而且文采超群,他戎马一生,征战披甲,有极大的抱负,关于待人接物方面他也是相当谦恭有礼的,对于他当时的好朋友的孩子孙权,即使他当时在军中没什么地位,不受其他将军的尊重,周瑜依然尊敬孙权完全按照君臣应尽的礼仪来对待。这和厚实的小说家所描述的那个周瑜是截然不同的。
而关于曹操对周瑜的评价其实也不太好,因为曹操对于周瑜的评价其实不多,他的交流多是和孙权之间的。唯一一次对周瑜的评价还带有蔑视的意思。最后可以联系到历史的上下关系,也不排除曹操这只是在自己兵败之后的自我嘲讽罢了。周瑜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没有人能准确的判断,一切只看自己的价值观如何了。总之可以肯定的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有或多或少的不正确的评价。在后人看来多少是有一些要把人引入歧途的意思了。
周瑜弹琴
周瑜,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中联合刘备大军大败曹魏,是个极具个人魅力的历史人物,关于他的典故常见于后世的诗词中。
《三国演义》周瑜弹琴剧照
在老版的《三国演义》中,能看到很多次周瑜弹古筝的画面,对于周瑜精通韵律,工于作曲,这在历史上是不争的事实,有很多史书都有记载,而周瑜弹琴当然也是可能的,一个精通韵律的人怎么会不会弹琴呢,就像一个美食家光会吃不会做,哪有这样的道理。
对于周瑜精通音律,在当时的江东流传这样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这充分说明了周瑜的音乐造诣是有多高,外表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周瑜获得了周郎这个称号,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他是多么推崇,在三国时期,历经西汉东汉四百年的汉朝文化熏陶,当时的人们已经形成了崇尚忠义,讲究礼乐的传统汉文化,只要读过书受过教育的都会点音律,弹几曲古筝,而做为官宦人家出生的周瑜,自小受到教育比一般家庭的同年小孩,要更全面更周到了,他年少成名,气质不凡,而且还精通音律,果真是人中龙凤。
在周瑜二十五岁时,他遇见了小乔,并终其一身只娶小乔一人为妻,对待爱情的专一,让这个外表风流的大将之才更添传奇,自古都说英雄配美人,周瑜和小乔这样一对郎才女貌,名副其实,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榜的画面,周瑜正在凝神弹琴,而小乔在旁边静心聆听,两人相知相惜,实在是后世夫妻相处的典范。
周瑜外号
周瑜,字公瑾,生于公元175年,是东汉末年东吴的著名将领,著名战例就是威振天下的赤壁之战,他的外号是和他的外貌有关系的,历史有记载周瑜,风流倜傥,谋略过人,而且还精通韵律,当时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周郎就是当时人们对这样一个内外兼修,气宇轩昂的周瑜起的外号。
《三国演义》周瑜剧照
在古代的诗词中都能看到周郎这个别称,郎在古代是对青年男子的美称,还有丈夫之意,而周郎这个外号就是对周瑜最好的形容,他自从21岁时便跟随东吴的孙策东征西讨,立下赫赫战功,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而且他和三国的著名美女小乔的爱情故事,也是对郎才女貌最好的体现。周瑜还有好儿郎的英雄气概,为人重义重义,谦虚有度,他和孙策同年,听闻孙策尚义,和他结拜并辅助孙策建立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柱国之石,而且他还积极推荐有才之人为东吴效力,鲁肃,程普等人就是周瑜推荐的。
孙策遇刺后,周瑜悲痛万分,凭周瑜的实力和能力 ,他完全可以自立一派,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周瑜是一个忠义之人,连孙权都感慨,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如果不是器量大,是不会久为人下的!可见周瑜的气度非凡,可惜就是这样一个内外完美的人,英年早逝,在《三国演义》的误导下,被世人误解是心胸狭隘,气急攻心而亡,历史的真相却不是如此这般简单明了,后人研究,从周瑜的遗书来看,可能他的死是东吴内部政权斗争的一个阴谋。
周瑜陆逊
周瑜和陆逊,都曾做过三国时期东吴的大都督,陆逊要周瑜小上8岁,两人同为东吴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都是战功卓著,声名在外。
《三国演义》周瑜剧照
一提到周瑜,大家首先想到了就是“即生瑜,何生亮”,在《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三气周瑜,最后落得个吐血身亡的悲状结局,给大家的印象周瑜就是个虽然满腹将才,却心胸狭隘的自负之人,孰不知,不看《三国演义》的编写 ,历史上的周瑜,才情出众,江东一带流行的“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就是对他精通韵律的赞誉,而且周瑜少有将才,自21岁起便随孙策一起平定江东,为江东吴氏打下了大好江山,和孙策的关系一直非常好,若不是孙策遇刺身亡,软弱多疑的孙权继位,周瑜的下场也不会如此,三国鼎立的态势也有可能改写。周瑜生前一直推行两分天下,而不被孙权认可,孙权对周瑜一直怀有戒心,即使是父亲的知交,也不能完全信任。
陆逊,字伯言,他最著名的功绩当属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蜀汉大军,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平衡状态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这场战争让陆逊一战成名,走上了出将入相的光明仕途,陆逊一生谨小慎微,在政治态度上属于保守防御的一派,和鹰派主战的周瑜是两个派系,他在政务治理上面非常具有实干能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如周瑜的眼光长远和深刻,刚开始时,非常受孙权的器重,一直能独善其身,但在晚年不幸卷入了东吴的立嗣之争,被孙权排斥责罚,一代良相,内心忧愤,不久便郁郁寡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