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真实的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的温良懦弱是谁的错?

火烧 2022-06-30 14:35:52 1111
唐高宗李治的温良懦弱是谁的错? 阴柔的成长环境:慈爱的父皇可怜的妹妹在讲李治的教育前,我先给大家看一封唐太宗在高丽前线写给太子李治的信,我暂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两次收到宫里头的来信,却不见稚奴(李治

唐高宗李治的温良懦弱是谁的错?  

阴柔的成长环境:

慈爱的父皇

真实的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的温良懦弱是谁的错?

可怜的妹妹

在讲李治的教育前,我先给大家看一封唐太宗在高丽前线写给太子李治的信,我暂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次收到宫里头的来信,却不见稚奴(李治的小名)你的信,爸爸我担心得连死的心都有了。盼呀盼,不久前终于盼到你的来信,说你的媳妇有点小病,忧虑顿时解开,爸爸我高兴得如同死而复生。

从如今起,如果你的头风发作,或者有小毛小病,一定要一五一十地写信告诉我。刚刚得到辽东前线的消息,特地COPY一份给你。稚奴啊,爸爸想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爸爸书

看看这两地书,父子情,还以为是一普通父亲写给平凡儿子的家信。信里头唐太宗对自己的称呼就是“耶耶”,相当于今天的爸爸,对太子的称呼就是小名“稚奴”。唐太宗一代英主的慈父面目,跃然纸上。咱们的李治就是在这种温情的环境下长大的。

唐太宗对这个儿子格外的慈爱、温情,原因很简单,李治这孩子相对于两个哥哥来说要显得可怜些,母亲长孙皇后死的时候,他才7岁,谁见犹怜。所以,唐太宗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百般呵护疼爱。当时的太子是李承乾,唐太宗也就没打算给李治小朋友委以多少国家社稷的重任。

唐太宗格外宠李治

一群女性保姆的呵护,总是以慈祥面孔相对的父皇,这一切就是他成长的环境,也养成了李治自小温良“仁孝”的性格。

史书记载:“高宗为晋王,以文德皇后最少子,后崩后累年,太宗怜之,不令出阁,至立为太子。”可见,李治一直到立为太子才出来见大世面的。

这还不够,命运还要给他添一个楚楚可怜的妹妹晋阳公主。晋阳公主与李治也是一母所生,长孙皇后死时,晋阳公主年龄更小,更惹人怜爱。唐太宗就让李治和这个妹妹一起待在自己身边。李治所能交到的最好朋友肯定也是这个妹妹了。这是个惹人怜爱的好妹妹,能给人带来一泡又一泡眼泪的好妹妹。

妹妹塑造哥哥的性格

李治有时暂时出宫,晋阳公主一定要送到虔化门,涕泪而别。

李治有时候换上工作服,和大臣们一起上朝,晋阳公主看着李治换衣,又眼泪涟涟地对唐太宗说:“哥哥和大臣同列,是不是以后就不待在大内,就不跟我在一起了?”晋阳公主楚楚可怜也就罢了,偏偏还要悲情到底:早死,12岁就去了。唐太宗伤心得三十天吃不好饭。

可怜可爱可惜可叹的妹妹,给李治的性格塑造出阴柔、伤感的一面,对早夭的妹妹的未尽亲情,日后就会挪用转移到武媚娘等女性,也留下了被武媚娘抓住把柄的可能性。

性格分析:

至弱之人常有暴怒

脾气没有等级之分,天子能怒,庶民也能怒,何况李治吃着皇帝这碗饭。公元664年秋,武媚娘将道士郭行真带入禁城,大搞迷信。唐高宗这回发脾气了,他叫来上官仪商量,上官仪说:皇上,休了她。唐高宗暴怒之下要上官仪草拟休书。武媚娘得到消息,张牙舞爪来了,李治却歇火了,账全算在上官仪身上,自然也以上官仪的性命作为向武媚娘道歉的礼物。这里有一个谜案:为何李治的态度前后如此矛盾。

王夫之这样分析:“至弱之主,必有暴怒。”性情极其懦弱的人,必定有暴怒。但“怒之易移”,很容易转移消散。王夫之还说:“懦夫之懦也,惟其忿怒偶发而悻悻不能俄顷待也。”懦夫偶尔发怒,但半刻都难以保持。王夫之的这种分析很有科学性。性格懦弱、内向的人,其气质是属于感性型的,容易暴怒,但禀赋决定这种脾气不能持久,过后经常被人乘虚而入。这种气质的人要补之以坚忍的培养。李世民老师却没有重视到这一点。

当时有人间接提醒过李治。某年李治巡视泰山,山东人张公艺90岁了,9代人同居而相安无事,李治讨教秘诀。张老先生不语,只手写了百来个“忍”字,李治看了眼泪直流,大概是叹息自己不能做到坚忍!

李治这种易怒而懦弱的性格不适合做高层管理者,输给他老婆也活该。从历史进步的角度来讲,武则天这种坚忍的人上位更有利于大唐发展。

结语:教育孩子不能一味地要学孔融让梨。如果孩子过于强势,喜欢抢别人的梨子,那我们就要他或者她学孔融让梨;如果孩子太弱势,手中梨子总是被别人抢,那么,让孩子学孔融让梨可能适得其反。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