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汤居亳 第六节 徙都平阳――秦宪公灭亳荡杜三父专权
第六节 徙都平阳――秦宪公灭亳荡杜三父专权 前文说过,秦文公死了之后,葬在西垂。那么,秦文公去世之后,是谁接任秦文公继任秦国的国君呢? gt 接任国君的不是秦文公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宪公。 g

第六节 徙都平阳――秦宪公灭亳荡杜三父专权
前文说过,秦文公死了之后,葬在西垂。那么,秦文公去世之后,是谁接任秦文公继任秦国的国君呢? > 接任国君的不是秦文公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宪公。 > > 为什么不是他的儿子而是孙子呢? > > 因为秦文公在位时间太久了,一当就是50年,半个世纪啊!他的儿子一直等了48年,没等着,就去世了,被秦的后人追谥为公,一作静公。《史记· 秦始皇 本纪》里有“文公立,居西垂宫。五十年死,葬西垂。生静公。静公不享国而死。生宪公。宪公享国十二年,居西新邑。死,葬衙。”这样一段文字,记载的就是文 公的儿子静公没有即位,也就是没有当上秦国国君就死去了,但是,他的儿子宪公却继承了秦国国君之位。 > > 秦文公逝世后,年仅10岁的秦宪公护送文公的灵柩回到西垂。第二年(前715),秦宪公将秦的首都徙居到“渭之会”以西新筑的平阳城,所以平阳又称为“西新邑”,宪公就是在西新邑,也就是在平阳即位的。 > > 平阳城在什么地方呢? > > 根据考古发现,平阳城的故址在今宝鸡县城东边的杨家沟乡太公庙附近。虽然现在遗址已经湮然无存,但当时的秦国人以此作为其政治军事中心的时间,却长达 37年之久。秦宪公、武公、出子都曾经在这里处理政务,接见大臣,并以此为根据地向东发展,秦宪公和秦武公在这里 呕心沥血,前仆后继,历经30多年的艰苦 战争,胜利地完成了对戎族的战略进攻。 > > 秦宪公徙居平阳有什么意义呢? > > 秦宪公徙居平阳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军事上。 秦宪公把都城迁徙到平阳,标志着秦国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当时,在平阳的东边活动着一支强大的西戎部落——亳(bó音帛)戎,亳即薄姑,在商代也称之 为亳,亳的君号称为亳王,亳戎原本是商汤的后裔,和嬴秦一样,都是从东方迁徙过来的,城邑在荡杜,即汤杜,也就是今天西安市南郊雁塔区的杜城。徙居平阳的 当年,秦宪公就派出兵力对亳戎的都邑荡杜进行了一次带有侦察性质的袭击。这次袭击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对制定下一步全面进攻的作战计划很有帮助。第二年, 秦宪公再次派出大军,对亳戎发动了全面围剿,并迅速占领了亳的都城荡杜,亳王被迫率族向北撤退,逃到了今天陕西省的三原县和兴平市一带。这次战役的胜利, 沉重打击了戎狄势力,使秦人的势力向东得到了扩展。到了公元前698年,秦宪公又一次出兵,对残存的亳戎再次进行清剿,彻底征服了这一支戎人。 > > 从《史记·秦本纪》对秦宪公的简略记叙来看,这位少年即位的秦君主还是很有些政治军事才干的,但是上苍无情,天妒英才,宪公仅在位12年,也就是在他22岁时便去世了。 > > 秦宪公生有三个儿子,他的长子武公为太子,武公的弟弟德公与武公是同母兄弟;宪公的妾鲁姬生的第三个儿子叫出子。秦宪公去世后,秦国握有军事大权的大庶 长弗忌、威垒和三父相互勾结,发动宫廷政变废掉了武公的太子位,拥立年仅五岁的庶出的出子继承了秦国国君之位。虽然由于资料极度匮乏,我们无法复原历史真 相,但从出子六年(前698),出子又被三父等人派人杀害的史实推测,应当是出子渐已长大,不大听从他们的摆布,或者是迫于秦族宗亲势力的强力压迫,三父 等人在杀害了幼君出子之后,又拥立了原来的太子武公为秦君。 > > 公元前697年,秦武公即位,为秦建国以来的第四位君主。 > > 这一阶段,是秦国国家政权建设的草创时期,君主长年陷身于与戎族的攻伐征战之中,无顾及,或者很少在制度建设方面用心用力,又由于长期的与戎斗争,所 以就使得秦国政权组织形式具有了军事化的特点,军人权力地位很高,对秦国国君的废立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随时废立国君。出子之立及被废与被害, 就充分显示了秦国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 > > 不过,当秦武公继位之后,这种不正常的君臣关系就不复存在了,秦国开始迈上了政权交接的正轨,而这一切,都是从秦武公实行县制的政治体制改革开始的。 很赞哦!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