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货币的起源 唐朝货币种类有哪些? 且看唐朝货币的变迁史

火烧 2021-12-01 09:51:41 1025
唐朝货币种类有哪些? 且看唐朝货币的变迁史 隋朝末年,人们再也无法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了,各地人民纷纷起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统治者。这时候隋朝的大官僚唐国公李渊,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这

唐朝货币种类有哪些? 且看唐朝货币的变迁史  

货币的起源 唐朝货币种类有哪些? 且看唐朝货币的变迁史

隋朝末年,人们再也无法忍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了,各地人民纷纷起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统治者。这时候隋朝的大官僚唐国公李渊,借助农民起义的力量夺取了全国政权。这个政权就是后来的唐朝,李渊也就是后世称之为的唐高祖。

李渊初入长安时,民间使用的是隋代的轻钱,积八九万枚才满米斛,乃于武德四年,一改历代以“ 铢 ”“两”为钱名的货币制度,铸行成为“通宝”的钱币,取名为“开元通宝”,也有读作“开通元宝”的,但按照开创富熙安定完美生活和开辟新纪元的意思来读“开元通宝”较合适。“通宝”也就是通行的货币。开元通宝的钱文由当时著名的书法大家欧阳询所书,有八分及篆隶三体,这也是钱文有书人姓名在史书上的第一次纪录。这说明唐初铸开元通宝是一件大事。“开元通宝”四字笔力苍劲,意态精密,端庄俊雅,凝重雄浑。

开元通宝钱直径八分,重二铢,积十钱为一两,千钱重六斤四两。因为唐代一斤比西汉一斤重一倍多,故开元通宝比西汉五铢钱略重。开元通宝钱的创制与秦半两、汉五铢钱一样,是我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至此,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而称之为“通宝”、“元宝”。而从这时开始,我国的衡法两以下不再以铢为计算单位(唐以前是用铢,二十四铢为一两,是二十四进位),而是改用两、钱、分、厘的十进位法,其中一钱为3.73克,即指开元通宝一枚钱的重量,十钱开元通宝等于一两。开元通宝还以其大小轻重适中、名称形制合宜等,而对我国币制的革新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整个唐代的主要流通币,而且成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铜钱楷模。明清两朝均采用其形制,五代的南唐和闽当时也曾铸造过开元通宝。 唐朝的开元通宝有金、银、铜、铅各种币材和大中小各种版式不下百种。唐代铸钱炉最多时的天宝年间有49处,当时规定铜钱的成份是铜83.32%,白蜡14.56%,黑铅2.12%,每年使用铜料21200斤,白蜡31700斤,锡500斤。

唐初时铸的钱内外郭齐整,背面平坦光洁,书法及做工为时人所重视,不仅有使用价值,而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大诗人杜甫诗云“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说的就是天元通宝。 唐代开元钱和其他唐代钱的背部,有的有一个突出的圆点,有的有一条或几条弯曲的凸钱,有的甚至还有浮云的标记,这种圆点和凸钱,钱币学叫做星月纹。钱背星纹分穿上星纹,穿下星纹,月纹上弯叫仰月,下弯叫俯月,穿旁侧立称侧月。关于开元钱的月纹和浮云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以至于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有的说是唐高祖李渊时,下边进呈开元钱蜡样时,文德皇后不留意掐有一个指甲痕,人们认为是圣上的旨意,就依样鼓铸了。还有更荒谬地认为是明皇宠妃杨玉环的指甲痕,因为唐明皇用过开元年号,而杨贵妃又是深得宠信甚至代阅奏折,自然会过问铸币事,就断定指甲痕为杨妃所为。其实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因为钱上的 “指甲痕”有粗有细,应是不同铸钱炉的标记,而浮云应是祥云的意思,代表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除此之外,开元通宝还有“元”字左挑右挑、双挑之分。最初铸的开元钱元字不挑,武德年间所铸,元字左挑出现。右挑开元钱应是贞观年间及其以后所铸的;双挑开元数量极少,应是高宗时的纪念币性质,有大事件发生时所铸。唐玄宗以后的元字仍有挑笔的情况,但因其铜质、重量、轮廓等均与以往不同,分辨比较困难。

前面讲到的开元通宝钱币币材多种,除铜以外还有金、银等,其中银钱较多,金质开元传世较少。但是在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的唐代窑藏,一次曾出土过开元通宝30枚,银质的出土了421枚。这次出土的金质开元,形制和钱文字体都与初唐的开元通宝铜钱非常相似,只是钱径略小,直径为2.4厘米。唐代所铸的 开元通宝金银钱,并不是作为流通货币的而是主要用做宫廷赏赐或玩赏的。如唐《开元天宝遣事》说,“内廷嫔妃每至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钱为戏”。此外,唐玄宗观看杨贵妃给安禄山 “洗三”时,也就是安禄山生日的第三天,杨贵妃用锦缎象包裹新生儿一样把安禄山包裹起来,用轿子抬着,众人感到新奇,大声喧闹。玄宗看着高兴,就赐给杨贵妃洗儿钱。唐朝的金银钱主要用于赏赐、馈赠,此外也用作祭礼等,他起着支付的作用,但不用于流通。唐高宗武德初年时,所铸的开元通宝钱数量不多,旧钱与古钱在此时已渐退出流通,市场中钱币不足,直到唐太宗贞观初年时,交易时仍有用布帛的。朝廷怕出现那种隋朝时的通货膨胀,市场上虽然需要钱币,但却小心谨慎,不肯增加发行,反而还鼓励以物易物,大力疏导通货回流。当时是一斗米只需三五文钱,老百姓零用时大感不便,虽用布帛,却太不灵活。同时中国同海外各国的交流也日渐增加,钱币大量外流,这一切都使国内交易感到乏力。由于这些原因,民间私铸行为渐渐又起。私铸钱虽然比较小,但有的质料铸工都还可以,所以有的地方把它当官钱使用了,以两三枚抵官钱一枚。私铸钱能够与官钱并使不冲突,这在历史上也是少见的。唐高宗时,政府看到通货紧缩的利益却为私铸者所得,大感不满,命令取缔私铸,并以五比一的比率用官钱换私钱。但缺少人问津,甚至有把私钱收藏也不兑换的。于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乾封泉宝”,以一枚当开元通宝十枚行使,目的似在于增加发行,刺激物价,使私钱失去存在的依托。乾封泉宝直径2.5厘米,隶书,旋读,光背,铜料精纯,铸工良好。在中国钱币史上,钱文用泉宝的也极少见。但此大钱推出后效果并不好,老百姓对大钱并无兴趣,更为害怕通货膨胀,因而纷纷收藏开元钱,致使私钱大涨,到最后也不见了,只剩大钱。朝廷见此情景只得下令停铸,以流通的乾封大钱以一比一开元钱行使之。唐玄宗初期,朝廷吸取经验,再次整顿私钱,先鼓励生产,扶植商业发展,铸造开元钱时,只有新钱质量达到标准才准流通,以增加官钱信用,且增加铸量,挤兑私钱。这次所铸的新开元钱,元字也有挑笔的区别,背文增加了星、日纹等。

唐玄宗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的转折点。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叛将也发行过钱币――“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这场大乱起于天宝十四年,至肃宗广德元年始告平定,前后九年。虽然导演这场变故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早已灰飞烟灭,但是他们铸行的德壹元宝与顺天元宝却时有所见,这一对短命钱也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悲怆的往事。

唐朝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政治腐败,藩镇继起,安禄山率先反叛,其部将史思明很快占据了河北十三郡。唐明皇从笙歌艳舞中惊醒,丧魂失魄,仓惶出逃,急急如丧家之犬。公元789年,叛将史思明占领魏州称“燕王”(另一头目安禄山被其子杀死),铸“得壹元宝”,第二年又据洛阳,称燕国,自称“大燕皇帝”,建元“顺天”,遂罢“得壹元宝”而铸行“顺天元宝”。得壹元宝在很短的时间内铸而又废,这可能与晋武帝司马炎的问卜的故事有关。晋武帝登基时,曾求告上苍,以卜世数,结果不想简策上的数字竟是“一”字,意味着晋王朝只能一世而终。这时司马炎吓得浑身发抖,朝臣们面面相觑,只有大臣裴楷引经据典从容地说道,臣闻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他的这席话使司马炎和噤若寒蝉的群臣们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顿时转忧为喜。但是裴楷的能言善辩毕竟掩饰不了严峻的事实,其时司马家王朝已危机四伏,险象环生了。到了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手里,八王作乱,国家倾覆灭亡危在旦夕了。史思明想当“始皇帝”,得一是为天下专,盼望着父传子,子而孙,子子孙孙,相传万代。但是他对“一”字也心有疑虑,故在铸钱时把“一”故意写成“壹”。后来他占领了洛阳后,踌躇满志,以为天下非他莫属,但他还是不敢草率行事,借着改元,把“得壹”钱废掉,改铸顺天钱了,以附顺于天意之意。但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顺天”不顺,“安史之乱”不久即被平息了,“得壹”、“顺天”这对伪政权的钱已就悄然地退出了舞台,成了历史的陈迹。得壹钱铜色较红,制作精整,钱文为隶书,钱背多见月纹,而顺天钱形制同得壹钱,但钱体略重。顺天钱铸造仅一年有余,而得壹钱时间更短,因此所出甚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说法。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