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砰砰计划胜利道路 为使“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中国付出了什么代价

火烧 2023-03-26 19:54:35 1098
为使“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中国付出了什么代价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5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主持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首歌叫《我有一个理想》,其中第一个理想呢就是当工人,当时的

为使“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中国付出了什么代价  

砰砰计划胜利道路 为使“一五计划”胜利完成中国付出了什么代价
本文摘自凤凰卫视5月15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主持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一首歌叫《我有一个理想》,其中第一个理想呢就是当工人,当时的小学规定,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学唱这首歌,而当时也的确是有很多中小学生,是以当工人为理想的。1950年代,女青年选择对象的首选也是工人,工人成为一个热门职业,登上历史舞台的背后,正是新政权经济建设的全面铺开。156计划开始试制之后,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他们当中有刚刚毕业的学生,也有才放下锄头的农民,他们怀着热切的梦想,投入了新时代工业建设的洪流当中。 >解说:1953年的秋天,一列火车从上海开往东北,车厢内外飘荡着人们熟悉的歌声《咱们工人有力量》。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的一汽老职工冯云翔记得,当年他也乘坐这列火车,与他同乘一列火车前往东北的,还有500个来自上海的大学生。 >冯云翔(一汽老员工):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宣传要到祖国的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向往。到处,当时的舆论里面就是宣传这个东西,要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它需要年轻人,需要干部,因此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们这些人就是这样过来的。 >解说:一个月前,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在东北奠基,身在上海的冯云翔,从解放日报》上获得了这一消息,随后他报名参加了前往东北的工业援建。同冯云翔一样,从1953年开始,大批的青年受到新时代国家工业建设的感召,告别家乡,话别亲人,前往东北。 >刘成福(一汽老员工):上火车以后,就是亲属啊,家长啊,同学呀,老师啊,邻居都来送我们。这样,当火车启动的时候,都是控制不住感情,就都哭了。 >解说:这是17岁的刘成福,第一次离家远行,尽管他只是从家乡大连前往长春,但是在那个时代,家人依旧认为极其遥远,很不放心。 >刘成福:后来以后,说这也不行,火车一开,我说咱们还是唱歌吧,因为我就喜欢这个东西。我说唱歌吧,当时唱,唱的是苏联歌曲多,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吧,亲爱的故乡,就是,这一唱就活跃起来了。大家,我们这个车厢唱,那个车厢也唱,整个的就是活跃起来了。 >解说:年轻人的热情,很快覆盖了离别时的哀伤,他们渐渐熟悉了起来。冯云翔了解到,他所在的列车上,来自上海的500名大学生被分成两队,一队前往哈尔滨,一队前往长春。此时的冯云翔并不知道,他所去的工厂的具体名字,他只知道,是一家代号为652的工厂。 >冯云翔:我在火车上的时候,还经常在车厢里走动,看看同学们之间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困难啊,突然看见这个行李架上有一个行李,写上了md汽车厂。我看了以后,我就感觉到吃惊,哎呦,怎么有md汽车厂?这个行李的人是交通大学的一个同学,他说,你不知道吗?我们去的地方就是md汽车厂。我说不对吧?我都不知道,我哥在那边工作呢,他的哥哥已经在工厂工作了。这一下子,我们车厢里面都轰动了。 >解说:md汽车厂就是后来的长春一汽,它的名字也是仿照苏联斯大林汽车厂而来,长期以来,由于特殊的时代氛围,md汽车厂都笼罩着一层神圣而神秘的光环。在外人眼里,这座以领袖名字命名的工厂,有着特殊的政治意味,50年代初期,许多青年就是冲着这种隐晦的光环,而投奔到了一汽的门下。尽管17岁的刘成福来到一汽后,只是模具车间里的一名学徒,但他依旧感到无比自豪。 >刘成福:因为它是md汽车厂,当时还保密呢,不准说,整个代号叫652厂,就这样,我们感觉很自豪。特别是我在那个旧社会,在那当童工的时候,那个小破作坊,完了以后那就是,这会儿到了大型汽车行业后,一个大规模的一个新建的企业,那当然自己心里很高兴了。 >马俊林(一汽老员工):能当汽车厂的工人,那可了不得了,那可都是真看法都不一样,能进汽车厂那也真不容易。所以,我们进了汽车厂以后,为什么像我们1953年这帮人,1954年的,刚才老李他是1954年的,就是我们这帮人,1955年的,一直到1958年这些人,可以都这么,就是用这么两句话说就是,听md的话,跟党走,一心干革命,荣誉不伸手,就是一直这么过来的。 >解说:而这次招工,真正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王德来自农村,招工前,一家人的温饱都难以解决,进入一汽后,他每个月可以拿到18元的工资,这在当时,可以勉强供给一家7口人的口粮。而马俊林的父亲,36岁就去世,留下了5个孩子,孤儿寡母的生活难以为继,常常食不果腹。马俊林18岁时,才上了初中一年级,但为了供养家庭,他辍学、招工,进入了一汽。 >记者:当时您进入这个厂子,当工人的时候,是不是其实对家里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减轻负担? >马俊林:哎,说对了,就是家里吧,这个不管怎么地,自己能把自己这个口儿带出去了,那阵穿衣吃饭,自己能自力更生了,自己也能维持了,完了还给我母亲再补助一点。我们是农村的。 >解说:尽管马俊林的工资也只有18元,但是在当时,这笔钱可以买到近两百斤大米,对于每年口粮只有400多斤的农民来说,已是天壤之别。也正是在这种人性的朴素愿望,与大时代火热氛围的共同作用下,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汇集到了工业基地。 >赵进元(哈尔滨锅炉厂老员工):壮观,那可壮观了,你看,广州的,上海的,安徽的,武汉的,山东的,河北的,都有人,都有往这边调人。 >解说:当年全国29个省市都抽掉人才前往东北,仅从全国抽调来到一汽的专家,就有50多名,厅局级干部150多名。与此同时,东北局还抽调机关干部500多名支援一汽。而从上海来到东北的技术人才有上千名。 >谢晓难:1953年,全国工业化建设开始之后,很多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招工进入企业,这也带动了1949年之后的第一拨农村进城朝。因为当时还没有户籍制度,人可以自由迁徙,向往现代化生活的农村青年,就大量的涌入了城市。据统计,全国的城镇人口,从1949年的5765万人,增加到了1957年的9949万人,净增加近4200万人。但是1956年一年,就增加了900万人。然而城市无法完全消化这些大规模进城务工的农民,为此官方不得不出台了措施加以限制。1957年12月18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了,关于制止农民盲目外流的指示,劝阻限制农民盲目进城,盲流这个词,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解说:如今的长春一汽是这个城市的标志性符号,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