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恩施文昌寺在哪里 请问文昌寺有什么历史故事?

火烧 2021-11-01 07:49:06 1061
请问文昌寺有什么历史故事? 南屯文昌公庙的由来本庙原始名称:(文昌帝君祠)或谓:(犁头店文昌祠).乃嘉庆二年丁巳岁(西元一七九七年),岁贡(注一)曾玉音等捐建,由南京户部主事简贵信及其祖简会益献地.原

请问文昌寺有什么历史故事?  

南屯文昌公庙的由来

本庙原始名称:(文昌帝君祠)或谓:(犁头店文昌祠).乃嘉庆二年丁巳岁(西元一七九七年),岁贡(注一)曾玉音等捐建,由南京户部主事简贵信及其祖简会益献地.

原庙址在今之南屯警察分驻所后,现为南屯市场(详见南屯史迹图),奉祀文昌帝君.关圣帝君.魁斗星君等文昌三圣.祠旁厢房设置庠序(乡学)一所,延聘硕儒任教,为乡梓培育人才,每年在本祠庙举行乡试二次,凡入泮(注二)或应试者,均颁发膏火费(注三)以资鼓励,其费用则由当时猫雾巡检官及祠会支付.此乃本庙具有教育性的特色,与一般寺庙不同的地方,于是文化丕振,英才辈出,南屯成为台中市文化发祥之地,本庙亦为全台古庙之一,如其原庙尚存,应该获得政府列入一级古迹.

恩施文昌寺在哪里 请问文昌寺有什么历史故事?

屋顶分别都有正脊、垂脊和戗脊之分,这些脊是指屋顶凸起的交接部位,由于

其所处的位置不同故形态也有所不同,官署庙宇以及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准建翘脊燕尾,称「燕尾脊」住宅,民宅采用便山顶为多,即俗称的「马背式」。

相关网页:1大甲文昌祠

【建立年代】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

【古迹位址】大甲镇文武路116号

【古迹现况】第二期修复工程已大致完工。〔三川殿全貌〕建立又称大甲文昌宫,原为义塾,正殿主祀文昌公,创建于清光绪十三年(西元1887年),由大甲乡绅捐银兴建,设义塾于左右两厢房,为当地崇扬文教之地。民国三十八年此庙曾先后由装甲兵团、保警大队、退除役官兵陆续占住,以致毁损,幸未曾翻建,仍保有创建时之原貌。

文昌祠为三开间、两进、两廊带左右护龙之四合院祠宇建筑,前埕宽敞辽阔,第一进山门为檐廊形式,三段燕尾翘脊,筒瓦屋面为典型清代祠庙型制,可称为书院与庙宇之复合建筑。三川殿昭和10年(1935)因「墩仔脚大地震」重修,过重绘的彩绘为鹿港名师所作,三川殿步口栩栩如生龙虎堵是精致的仿石雕「洗石子」为一难得精品,值得细细观赏。而正殿架栋彩绘仍保留百余年前的细致原作,弥足珍贵。

主祀文昌帝君,书童持笔、文镇分立两侧,前祀一尊魁星爷,殿前几案则奉祀「五文昌帝君」。文昌祠的创建,大大提升了地方文化层次,堪称大甲文化教育的先驱。

文昌帝君的历史故事及由来.

文昌帝君的来历: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参考文献:《明史、礼志》、《梓潼帝君化书》、《清河内传》

由于版大没指名哪一间庙宇,故介绍其中两间给你参考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