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揭秘大清帝国肥的流油却唯一没有贪腐的衙门

火烧 2022-08-12 12:07:18 1056
揭秘大清帝国肥的流油却唯一没有贪腐的衙门 贪腐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不治之症。中国历史上有不贪腐的官员,却没有不贪腐的衙门。有没有例外?有。就笔者所知,晚清中国海关可算一个,且再难找第二个。英国人赫德控制下

揭秘大清帝国肥的流油却唯一没有贪腐的衙门  

贪腐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不治之症。中国历史上有不贪腐的官员,却没有不贪腐的衙门。有没有例外?有。就笔者所知,晚清中国海关可算一个,且再难找第二个。

英国人赫德控制下的晚清中国海关基本上杜绝了贪腐,其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贪腐并非不治之症,在中国反贪是有可能成功的,关键是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并不难――古今中外尽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难的是我们是否有制定科学反腐制度的真诚,以及将制度落到实处的机制。因为说到底,反腐制度设计的核心是约制权力,只要存在不受约制的权力,再好的制度设计也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效用。是故,反腐败,非知之难,乃行之难。

后面内容更精彩

以上便是笔者撰写《大清帝国唯一没有贪污腐败的衙门》(下简称《衙门》)一文的逻辑和基本结论。该文于2009年10月12日的《南方都市报》刊出后,网络传播甚广。后有吴海勇先生撰写《大清海关贪不贪?》(见《同舟共进》2010年第4期)一文予以反驳,认为所谓“晚清唯一廉洁衙门”的神话可以休矣,同晚清其他衙门相较,洋人治下的海关,贪腐只是程度深浅、范围广狭以及贪腐主体的华洋之别而已。

吴先生文章以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和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海关洋员涉嫌贪污为例,指控赫德控制下的晚清中国海关存在贪腐行为。按理,指控他人贪污,应当有确凿的证据才是。可惜的是,该文对史料的掌握粗疏,依据的材料属于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之辞,有些内容明显是错误的。

吴文指控海关洋员贪污世博会经费说:“(1904年世博会,清廷)特派出溥伦贝子为正监督,并斥资75万两白银作为参博经费。这笔巨款折换成龙元,有170万龙元之多……海关承办参博展品耗去45万龙元……另有45万龙元,为洋副监柯乐尔(美国人,时任海关副税司)、书记员巴士伯(法国人)提走,竟不知派作何用。海关洋员如蝇嗜血,叮上中国参博这块肥肉,贪腐之巨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 shwc end -->

这段文字依据的材料是《东方杂志》1905年第9期《记散鲁伊斯(即圣路易斯――笔者注)博览会中国入赛情形》一文,该文对本次世博会中国代表团的开支有专门介绍说:“华员:伦贝子用费多寡未详。黄开甲承办国亭闻费45万龙元,他项未详。洋员:阿乐尔、巴士伯用项约45万龙元。承办赛品用费约45万龙元。”并附有一个“记者按”,称“此次赛会,闻中国政府约费170万龙元之数”。

后面内容更精彩

揭秘大清帝国肥的流油却唯一没有贪腐的衙门

《东方杂志》这篇文章多次用了“闻”字,说明它本是道听途说之辞,要用它作为立论的依据,首先要分辨其正误。关于中国参加该次世博会的经费总额,《东方杂志》文章说“约费170万龙元”,吴先生从其他材料中知道是“75万两白银”,这两者本来就存在矛盾,若思维缜密,当不难发现其问题。然而,吴文却将二者混为一谈,说75万两银子“折换成龙元,有170万龙元之多”,却不知道两者根本就不相等,犯了常识性错误。

按照75万两白银折换成龙元为170万元的逻辑,1龙元应当折合0.44两银子。然而稍知经济史的都知道,晚清龙元虽复杂多变,但1龙元的价值主要有折合白银0.72两和1两两种情况,而以折合0.72两白银(与墨西哥银元相似)为主,从未有折合0.44两白银的情况。《东方杂志》文章中有“黄开甲承办国亭闻费45万龙元”说法,黄开甲是本次世博会中方副监督,负责“国亭”(相当于中国馆)建造,建国亭花费45万银子众所周知,据此可推论《东方杂志》文中所说的“龙元”应该就是银子两,170万龙元应该就是170万银子。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中国为参加1904年的世博会到底花了多少银子?这些银子的具体用途是怎么样的?到底是哪个环节存在贪污?指控海关洋员贪污是否有真凭实据?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清廷任命溥伦为正监督,黄开甲、柯尔乐为副监督。溥伦为皇族,爱新觉罗氏,贝子爵位。黄开甲是广东人,1872年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耶鲁大学肄业,回国后主要在盛宣怀手下工作,时为候补道台。柯尔乐(即《东方杂志》文章中的“阿乐尔”,吴先生文中的“柯乐尔”,但在清代官方文献中为“柯尔乐”)是美国南方人(他的家乡就在圣路易斯或附近的州,这是他被推荐的重要原因),时任东海关税务司(吴先生文章承袭《东方杂志》文章之误,说他是海关副税司),由赫德荐任。

<!-- shwc end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