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卡蓝之谜 北宋檀道济被杀与北府兵集团衰落之谜

火烧 2021-06-25 05:25:14 1055
北宋檀道济被杀与北府兵集团衰落之谜 淝水之战,8万北府兵打破百万前秦军队。此战之后,北府兵成为东晋和刘宋王朝最为依赖军事力量。晋末宋初,是一个矛盾尖锐、战争频发的时代。而这样一个时代,却为许多能征善战

北宋檀道济被杀与北府兵集团衰落之谜  

淝水之战,8万北府兵打破百万前秦军队。此战之后,北府兵成为东晋和刘宋王朝最为依赖军事力量。

晋末宋初,是一个矛盾尖锐、战争频发的时代。而这样一个时代,却为许多能征善战的将领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能的舞台。他们凭借战功登上高位,进入权力中心后,又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历史的发展。檀道济就是这其中较为出色的一位。宋代陆游在《书愤》一诗中所用“塞上长城”的典故就是指他。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还未有对他进行专门探讨的。作为北府兵集团的代表人物,他的命运与集团的盛衰息息相关。本文将通过考察檀道济与北府兵集团之间的关系,揭示晋末宋初皇权与地域集团之间力量的消长。

一、檀道济的军事才能

檀道济作为一员名将,首先是以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军事生涯而青史留名的。下面将介绍他一生中指挥和参与指挥的三场最重大的战役:第一场是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416年)道济跟随刘裕北伐后秦的战争。他与王镇恶共同担任刘裕军的前锋,“所战望风降服,径至洛阳”,又与众军并力攻下潼关,为攻下长安灭亡后秦,取得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裕正是靠这次北伐胜利,才积累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完成代晋称帝的准备。

后面内容更精彩

第二场是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亲率大军讨伐谢晦叛乱的战争。道济在谢晦军“舟舰列自江津至于破冢,旗旌相照,敝夺光”,而前军在“彦之战败,退保隐坼”的情形下,继到彦之进兵,使谢晦军“遂不战自溃”,战局转败为胜。宋文帝的统治,在此战之后才最终得以巩固。

第三场是元嘉七年(430年)至八年(431年)刘宋北伐北魏的战争。七年,“到彦之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府藏、武库为之空虚”,八年,“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最后因军粮耗尽,才不得不撤军而返,“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檀道济之所以能征善战,是与他具有以下诸方面的素质分不开的。

首先,道济智谋过人,既能运筹帷幄,又能因机变化。宋文帝讨谢晦前,曾问策于他。道济作出了以下一番精辟的分析:“臣昔与谢晦同从北征,入关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练,殆难与敌;然未尝孤军决胜,戎事恐非其长。臣悉晦智,晦悉臣勇。今奉王命外讨,必未阵而禽。”战争结果恰与他所料完全一致。而伐北魏退兵时,军粮耗尽,“士卒忧惧,莫有固志”。他灵机一动,“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避免了败军的厄运。这使他能超越一般的“斗将”、“猛将”的境界,成为一员“智将”、“大将”。

其次,他懂得运用正确的政治策略,争取人民的支持。北伐后秦时,“凡伐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日:'伐罪吊民,正在今。皆遣而释之。到而终取得了“中原感悦,归者甚众”的效果,大大加快了战争胜利的进程。

再次,他拥有过人的胆识和气度。参与废宋少帝的前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悚息不得眠。道济寝便熟睡,晦以此服之。”元嘉八年退兵时,“兵寡弱。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这使他在情况危急时能冷静应对,处变不惊。

二、檀道济的死因

可悲的是,这样一位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大将,最终竞被宋文帝无罪冤杀。后世对此事扼腕叹息的人不计其数。然而,让我们仔细分析,道济的死是有其深层原因的,是与他自身的性格以及他与北府兵集团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的,因而也是不可避免的。

东晋末年,在内部,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处于下游扬州的皇权常受到割据上游的荆州镇将的武力威胁;在外部又面临前秦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入侵。为应对这一局面,首先由谢玄在晋孝武帝太元初年招募京口、广陵以及晋陵一带的北来流兵组建了北府兵,这些北来流民,主要由次等士族和一般民众构成。王夫之评价他们说:“况乎中原南徒之众,尤多磊落英多之士,重用之,以较楚人之傈而可荡者相什百也。”他们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这在北府兵组建不久的淝水之战中就表现了出来。八万北府兵,击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

卡蓝之谜 北宋檀道济被杀与北府兵集团衰落之谜

在此后的战争中,出身次等士族的北府兵将领逐渐被提拔起来,进入领导阶层,晋安二年(398年),统率北府兵的门阀士族王恭败死后,北府兵将领刘牢之控制了北府兵,使之摆脱门阀士族控制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形成了由次等士族作为领导者的北府兵集团。

<!-- shwc end -->

宋武帝刘裕在晋末桓玄篡位,北府兵集团原有领导人刘牢之等人死亡,集团趋于分崩离析的情况下,重建这一集团,并依此作为依靠,夺取帝位建立了刘宋。北府兵集团成为刘宋前期统治的支撑力量。

檀道济家世居京口,随宋武帝起兵讨伐桓玄,“从平京城”,全程参与了重建北府兵集团的过程,又屡立大功,助宋武帝最终登位。“武帝受禅,以佐命功,改封永惰县公,位丹阳尹,护军将军”,他成为刘裕即位时特加褒封的十四位佐命功臣之一,北府兵集团的代表人物。

刘裕在晋宋交替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北府兵集团带给他的巨大事功,又深知对北府兵集团必须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使其成为驯服的工具。北府兵集团对刘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助之代晋,又可以成为覆灭刘宋皇权的潜在力量。于是,削弱并控制北府兵集团,成为刘宋统治者的需要。

后面内容更精彩

檀道济

永初三年(422年),刘裕将北府兵集团一分为二,以彭城王刘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而以檀道济“出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充州刺史”。而“三年檀道济始为南兖州,广陵因此为州”,南兖州的治所也移至江北的广陵。

但檀道济在这次分割中地位却反而二升。他本来功勋卓著,甚有威望,这次又获得北府集团所在地京口的半壁江山和北府兵的半数人众.成北府兵集团的领袖人物。他手中拥有的这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军事势力,成为以后历次政治斗争中各派都努力争取的对象。

刘裕临死时,“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被顾命。”¨仅不到一年,顾命大臣徐羡之、傅亮、谢晦就谋废继位的少帝。“以南兖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道济与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以废立之谋告之”。想将他拉入自己一党,借他的威望与兵力以成大事。

檀道济在少帝登位前,曾长期担任他的属官,如“征虏将军司马”,“世子西中郎将、梁国内史”,“征虏将军司马、冠军将军”及“宋国待中、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等等,两人关系当属不薄。刘裕在选他为顾命大臣时也可能考虑到这一层关系。而刘裕临终前,还专门叮嘱少帝:“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有兄弟韶有难御之气也。”认为他尚属可靠。檀道济入京后,也对徐羡之等人的一些意图有所不满,如对废少帝的先奏--废庐陵王刘义真“屡陈不可”。但在“竞不纳”的情况下,他不但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反而在废少帝的行动中先是“引兵居前”、“入云龙门”,后又“入守朝堂”,充当了徐、傅、谢一党的急先锋。

在参与废立之后,檀道济已被徐、傅等人视作自己一党,纳入巩固自身权力的计划之中,“徐羡之,傅亮谋自全之计,晦居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羡之,亮于中秉权,可得持久。”以为靠着这一套部署,足以在新皇帝文帝手下继续掌权。可檀道济却已开始与文帝宠臣王昙首的兄弟王弘“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了。几年后,文帝为加强皇权,消除顾命大臣的势力,在中央诛杀了徐羡之、傅亮,又准备西讨据守荆州的谢晦。他想到争取檀道济这一力量。侍中王华等人看到檀与徐、谢同行废立,当属一党,认为“道济不可信”。文帝却认为“道济从人者也,囊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令到彦之居前,道济继之,自己亲率六军讨伐谢晦。而道济果然被文帝成功地“抚而使之”,在前军到彦之战败的情况下,道济决定了双方的成败。宋文帝的位子至此才真正坐稳。檀道济在这两次政治斗争中,表现得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摇摆不定。正如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所写的北府集团的刘牢之和高雅之父子,“卷入上层政治漩涡的将门,不知如何自处,行动相当盲目。

<!-- shwc end -->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