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形势图解说 武昌起义的故事
武昌起义的故事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
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
被人称为「皇族内阁」。

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
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晋中之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
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晋中之窗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
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晋中之窗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晋中之窗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