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文化 对宋明清时期文字狱的对比
对宋明清时期文字狱的对比

文字狱,就是因文字的缘故而构成的罪案,其形式是以文字作品获罪,与一般的建言获罪(指因意见本身所直接表达的政治主张而获罪)不同,其实质是当事人没有危害和推翻政府的行为,当权者或吹毛求疵有意罗织,或仅仅根据其思想倾向而治罪。
中国封建社会文字狱比较集中的主要有三次:南宋初秦桧擅政时期,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和清代康、雍、乾三朝,但原因各不相同:
宋室难渡,秦桧两据相位,专主对金和议,宋高宗虽被他劫制,实际心里很同意秦桧的外交方针,这样一来,谁敢反对屈辱议和,便被秦桧的党羽扣上“谤讪”“指斥”“怨望”“立党沽名”以致“有无君心”之类的大帽子,杀掉的杀掉,流放的流放,及至秦桧一死,朝局立刻起了反复,和议之争仍在继续,文字狱则没有了。
明初多以表笺获罪,又称“表笺罪”,部分封建文人不满朱元璋的统治,朱元璋也痛恨这些人胆敢反抗,用尽方法镇压,特别注意文字的细节和他的出身经历禁忌,吹毛求疵,造成了洪武时代的文字狱,明成祖朱棣时代的文字狱多与“靖难之役”后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决定紧张有关。
而清帝以少数名族入主中原,激起部分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敌忾情绪,从顺治到乾隆,可统计到的一百六十起文字狱中大部分案件或有反清或蓄意罗织反清罪状而成狱。清代文字狱是在民族矛盾民族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文字之祸,自函可始”,函可在清代文字狱历史上实在是一个很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顺治四年冬,从他经筒里搜出《变纪》史稿,《变纪》记录了抗清志士的悲壮事迹,第二年四月问定罪名,流放沈阳。顺治十六年冬,函可逝于“冰天雪窖的异乡。在流放的过程中,他的浩然正气与不屈精神以《千山诗集》之名在他死后四十四年出版,七十多年后在严办禁书的过程中,诗集被乾隆发现,有重新遭受新的浩劫,为他立的砖塔碑刻字迹都被拆毁无遗。
从总的趋势来看,顺、康两朝八十年间,虽有但文禁上宽。顺治元年清兵入关,到顺治十八年抓到永历帝,经过近二十年的军事镇压,才真正实现统治全国的目标。函可事件应该可以看成是一个偶发事件。庄j龙的《明史》是在索尼,苏克萨哈,鄂必隆和鳌拜四辅臣掌权时发动的,康熙亲政后,宽文网之禁,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了怀柔和宽和政策,文字狱的恶性发展得到有效控制,思想界相当活跃,一些明朝遗民的著作相继初版。除了朱方旦由于奇人异能,担心被吴三桂罗致而去,以“悖逆圣意”“摇惑人心”之罪斩杀。第二个戴明世《南山集》案也是当时最敏感的政治事件――江南科场案及熙朝朋党之争――相联系。雍正是在皇子争楮,时局极度动荡的状态下登基,由于康熙晚年的宽仁政策,造成在朝廷内外官员散漫,甚至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文字狱主要是为铲除政敌,肃清政气,消灭朋党而发动的,规模大,镇压残酷血腥。乾隆朝虽说是没有大规模文字狱,镇压,屠杀也没有康雍两朝严酷,但却出现了数起精神病患者偶因文字获罪的案例。这主要是因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统治者更加注重人民思想的统治,禁锢。再加上之前系列文字狱的巨大影响,大多数人民,尤其是一些知识分子不敢轻易言政,许多学者慑于皇家的淫威,纷纷把精力转向古籍的整理。慢慢形成了脱离政治,规避现实的风气。
3xm中文网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