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致和百度百科 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

火烧 2023-02-26 02:31:55 1062
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   1669年(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会试第,滞留京城。 gt gt   这已经是第四次会试落第了,想起这么多年的经年累月的寒窗苦读,王致和不禁悲从

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  

王致和百度百科 科举的弃儿,商海的宠儿王致和的故事
  1669年(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人王致和进京会试第,滞留京城。> >   这已经是第四次会试落第了,想起这么多年的经年累月的寒窗苦读,王致和不禁悲从中来。> >    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 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 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 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   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 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 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 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 “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 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这是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自开始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科举考试制 度。> >   王致和的家庭很穷。作为一个穷举人,他做官的可能几乎是零。因为当时以举人身份做官的不能说没有,但也是极其之少,可谓凤毛麟角。何况他很穷,没有去上下打点的任何资本。他要做官,必须要在通过会试成为进士,才有可能。但是几次在会试中,他有些灰心失意了。> >   打道回府吧,他实在感到无颜去见江东父老。他忘不了来时乡亲们对自己的厚望,尤其是父母那期待的目光,时时出现在他脑海里。> >   他捎信回家说,他在北京找到一份适合文人干的抄抄写写的差事,自己计划边干边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的会始中榜上有名,以光宗耀祖,不负父母的养育苦心。> >   京城米贵,白居不易。小时候,王致和曾在老家帮人做过豆腐,没想到,这个技艺在此时帮了他的忙。为了生计,他在北京的安徽会馆附近租房制作豆腐,白天沿街叫卖,晚上在狭小的住房里读书,准备下次再考,继续博取功名。> >   豆腐的生意还过得去,王致和亦商亦读的日子过得苦中作乐,原汁原味。岁月似梭,日子水一般地漫过。> >   一次,王致和的豆腐做多了,当天没有都卖出去,剩下了不少。这可怎么办呢?时值夏季,卖剩的豆腐很容易发霉变质。> >   王致和急得抓耳挠腮。为减少损失,他索性死马当活马医,将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在坛里。他想,这样兴许还能减缓豆腐发霉,反正这些剩豆腐无法去卖了,可留着自己当一餐饭吃。> >   之后,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渐渐把此事忘了。> >   秋风吹过,天气一天天地凉爽起来了。王致和重操旧业,猛地想起了那些腌在坛里的剩豆腐了。他苦笑了一下,估计早不能吃了。> >   他不经意地打开坛子一看,果然这些豆腐已呈青绿色,且臭气扑鼻。弃之可惜,不知这东西能不能吃?他弄下一块儿用舌头舔了舔,觉得有点咸,有点粘,可吃起来臭里透着香,香味浓郁、鲜美。他干脆又弄下一小块儿尝尝,越吃越觉着好吃。> >   王致和甚感惊奇,于是把坛子里腌制的这些豆腐拿出几块送给同乡品尝,谁知大家也都一致赞好,无不称奇。> >   真是歪打正着,王致和喜出望外。所谓一着鲜,吃遍天。这个独家生意,一定能给自己带来滚滚财源。> >   正好此时王致和已经对那些味同嚼蜡的八股文厌倦了,与其将来当一个寻章摘句、死板教条的腐儒,不如在臭豆腐上大做文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科举领域自己连进士都靠不上,但在其它领域说不定就能当个状元!让科举功名见鬼去吧,从此要在商海驰骋了!> >   于是,放弃仕途的王致和,从此专心做起“闻着臭,吃着香”的臭豆腐来。此物别具风味,价格低廉,开胃下饭,适合劳动人民食用,销路逐渐打开,生意十分兴旺。> >    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前门外延寿寺街路西购置了一所铺面房,开起臭豆腐作坊,前店后场,自产自销,取名“王致和南酱园”。以经营臭豆腐 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王致和臭豆腐臭名远扬,他乐得合不拢嘴,赢得盆满钵满。> >   王致和十分注重技术攻关与生产技艺的提升,经过多次改进,他的臭豆腐的质量更好,声望更大,清末传入宫廷。太后秋末冬初也喜欢吃,被定为御膳小菜,按其形状、颜色取名“青方”。臭豆腐被定为“御膳小菜”后,身价倍增。> >    “王致和”门前的三块立匾加上彩绘龙头,象征“大内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酱园”的六个字刻为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鼎、鲁琪光题书。孙家鼐写的是两幅 藏头对,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 >   从此,“王致和”的生意越作越兴旺,并开始有人竞相仿制。清年间,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酱园。> >    还曾有过三让王致和臭豆腐的趣闻。1964年,缅甸总理奈温将军访华,ze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奈温将军。席间,上了几道小菜,其中一道小 菜是王致和臭豆腐,由于臭豆腐的奇臭,尽管周总理3次做出手势请奈温将军先品尝,但他都迟迟不敢动筷。周总理解释说:“这个小菜很有特点,闻着臭,吃着 香。”奈温将军笑问:“不是已经发绿了吗?”周总理告诉他绿色是发酵而非发霉,还自己夹了一筷子送进嘴里。看周总理吃得津津有味,奈温将军方才动手品尝, 之后便啧啧称赞。随后,周总理又向他讲述了臭豆腐产生的。就这样,奈温将军回国时,两罐王致和臭豆腐也跟随他到了缅甸。> >   从清朝到现在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 >   三百年悠悠岁月,“王致和”历经沧桑,经过数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已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为一家以生产酿造调味品为主的科工贸一体化、跨行业经营的集团公司,而且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   科举制度的弃儿,却成了商海的宠儿。少了一个腐儒,却多了一个“中华老字号”。王致和当年弃科举而自主创业,并打出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其发家历程,对今人选择人生道路也不无启迪。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