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帝简介,顺治几岁登基?

火烧 2022-10-16 23:56:28 1069
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帝简介,顺治几岁登基? 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代皇帝,顺治帝。他生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是皇太极第九子。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六岁即位
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帝简介,顺治几岁登基?

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代皇帝顺治帝简介,顺治几岁登基?  

爱新觉罗·福临,清朝入主中原后第一代皇帝,顺治帝。他生于崇德三年正月三十日,是皇太极第九子。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

六岁即位

福临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皇太极于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暴卒,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动议,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绪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崇德七年年底,皇太极出猎叶赫一带,携他前往,当行猎于噶哈岭时,福临曾射中一,那时他年仅五岁。在举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他拒绝说此非汝所宜乘,显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随着年龄的增长,福临愈益感到现状对他的这种尊严实际上受到很大的挑战和侵害。

当时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顺治元年四月下旬,清军击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五月初二,挥师至北京城下,明朝文武官员出城跪迎,多尔衮以予来定天下,不可不从众意,于是乘辇入武英殿升座,故明众官俱拜伏,呼万岁。从此多尔衮坐镇北京指挥进军全国。六月,他与诸王贝勒大臣等定议建都燕京,遣官至盛京迎福临进京。八月二十日。福临车驾起行,九月十九日进京入宫。十月初一,福临祭告天地,成为君临全国的皇帝。但自此之后,他不过是每逢元旦及朝贺大典之日,上朝走过场而已,手中毫无实权,真正的大权仍在多尔衮手中。多尔衮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竞以朝廷自居。其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盖造府第亦与宫阙无异,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实际上造成了夫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面。

乾纲独断锐意更新

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病逝于喀喇城。顺治八年正月初六(1651年1月26日)福临以多尔衮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谋乱,将其幽禁,十二日御太和殿宣布亲政。此年他虽仅十四岁,但坐殿上指挥诸将,旁若无人。二月二十一日,福临颁谕追论多尔衮罪状昭示中外,罢追封、撤庙享、停其恩赦。

多尔衮虽遭身后之罚,但其势力仍在。消除其影响,收回被分散削弱的皇权,确实很费周折。福临亲政之初,为处理纷繁的日常政务,曾下令复用诸王干部院。其中被多尔衮严重打击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开始握有重权。但这时福临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翦除多尔衮的亲信余党上。闰二月他下令处死谄附多尔哀而握有实权的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八月杀掉固山额真、吏部尚书谭泰,十月令阿济格自尽,这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击并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在根本上稳定了政局之后,顺治九年正月,福临谕年三院说,以后一应奏章悉进朕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三月又下令:罢诸王贝勒贝子管理部务。从而大权集于一身,他当上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

福临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他曾说:朕极不幸,五岁时先太宗早已宴驾,皇太后生朕一身,又极娇养,无人教训,坐此失学。年至十四,九王(多尔衮)薨,方始亲政。阅读诸臣奏章茫然不解,由是发愤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书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读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这是实情。他曾在座右自书: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以警策自励。他博闻强记,耽爰诗赋戏曲,每于绝妙辞章,赞赏不已。但他并未忘记君主的身份,对经书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他尤善于思索,常以致用。大量的汉文典籍对他影响极深。在研读典籍中,他对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检发生极大兴趣。从这几位人物的思想活动中,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为。

尊孔与思想统治

福临亲政之时社会很不安宁,各地抗清斗争连绵不断。其中南明永历政权得到大西农民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的支持,在云、贵、两广一带活动,郑成功率部坚持在闽浙沿海一带斗争,这是两股最大的抗清势力,不断威胁着清朝的统治。清兵在战场上失利的警报不时飞向朝廷。福临亲政的第二年,定南王孔有德失守桂林自杀,敬谨亲王尼堪遇伏衡阳身死,震惊朝野,当时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而民族矛盾尤为激烈。因而福临感到巩固统治的当务之急是收拢人心,安定社会。为此,他努力推行教化,以加强思想统治。

福临膺服孔子,他号召臣民尊孔读经,提倡忠孝节义。他亲政后的第二个月,即遣官赴孔子故乡阙里祀孔子。九年九月他亲率诸王大臣等到太学隆重释奠孔子,亲行两跪六叩礼。他谕学官、诸生说:圣人之道如日中天,讲究服膺,用资治理。尔师生其勉之。福临还命内院诸臣翻译五经,他赞美说:天德王道备载于书,真万世不易之理也。他认为治平天下莫大乎教化之广宣,鼓动人心莫先于观摩之有象。于是,他主持编修《资政要览》、《劝善要言》、《顺治大训》、《范行恒言》、《人臣儆心录》等,均亲自撰写序言。十二年春,他谕礼部说:朕惟帝王敷治,文教是先,臣子致君,经术为本。今天下渐定,朕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尔部即传谕直省学臣训督士子,凡六经诸史有关于道德经济者,必务研求通贯,明体达用。号召全国读经。他以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特命大学士冯铨为总裁官编《孝经衍义》。他为考百代之是非,特命大学士巴哈纳、刘正宗等为总裁官编《通鉴全书》。他大力提倡忠孝节义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顺治九年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神化了关羽的忠义。他一再下令旌表各省的忠孝节烈之人,并注重实行满汉一致。九年十一月他谕命诸王宗室内有孝友义顺及守节贞烈者,宗人府核实具奏,礼部照例旌表。从此开始在八旗中旌表忠孝节烈。十年四月决定满洲部院各宫与汉官一样实行离任丁忧制。他视尽忠尽节为人生最高的道德准则,表彰北京被李自成攻陷时故明朝臣之殉君死难者,赞扬其幽忠难泯,大节可风,下令礼部详访确察死节职名并实迹具奏,给谥赐祭。他还特为身殉社稷的崇祯帝朱由检立碑,赞扬他励精图治’,追谥为庄烈愍皇帝。对从君殉节的明司礼监太监王承恩,更是赞扬备至,称道他目击艰危,从容就义,即古之忠臣烈士何以加焉?特为立碑致祭赐谥为忠,以使尽忠者以为劝,不忠者以为戒。通过全面倡导忠义,树立了清朝是传统道德捍卫者的形象,对消除广大汉族人民对清统治者心理上的隔阂,对缓和民族矛盾,特别对争取、安定汉族地主阶级的人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重用汉官

在争取汉族地主阶级,提高汉官权力、重用汉官方面,福临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努力。他已感觉到满汉和谐对维系统治的重要,决心改变各衙门奏事,但有满臣未见汉臣的现象,于十年正月谕内三院,嗣后凡奏进本章,要满汉侍郎、卿以上参酌公同来奏,以达到满汉的一心一德。尽管实际上难以完全做到,他对汉官的态度也总有反复,但他提高汉官权力的思想却有所发展。十六年十月,他谕吏部,向来各衙门印务,俱系满官掌管,以后各部尚书、待郎及院寺堂官受事在先者,即著掌印,不必分别满汉。尔部即传谕各衙门一体遵行。这是破天荒的决定,不论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汉官权力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他还一再要求满汉官员和衷共事,凡会议政事,原应满汉公同商榷,斟酌事理,归于至当,不拘满汉皆可具稿,不许满汉两议的现象再出现。

他对汉族地主阶级的上层人物,也极力笼络。他以皇太极第十四女下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以示优宠。大学士党崇雅告老还籍时,他两次破格召见,赐坐,赐衣帽、靴袜、茶饭,温语慰劳良久,并特命满大学士车克送行。顺治十五年状元、翰林院修撰孙承恩英年早逝,他深悼惜之,赐白金三百两归其丧。对洪承畴的重用,更突出地反映了福临争取汉人的勇气。洪承畴原是皇太极时降清的明朝著名将领,他在建议清军入关和招抚江南中立了大功,后遭满将猜疑被召回京,任大学士而无实权。福临为结束西南战事消灭永历政权,认为必得夙望重臣,晓畅民情,练达事理者,相机剿抚,方可敉宁,而偏察廷臣无如大学士洪承畴,因于十年五月,特升洪承畴为经咯,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理军务兼理粮饷,破格授予假以便宜之权:应巡历者随便巡历,镇抚以下听其节制,兵马钱粮听其调拨。一应剿抚事宜不从中制,事后报闻。满兵或留或撤,酌妥即行具奏。文武各官在京在外,应取用者择取任用。升转补调随宜奏请,吏兵二部不得掣时;应用钱粮即与解给,户部不得稽迟。归顺官员酌量收录,投降兵民随宜安插。这是极大的信任。福临又亲自对洪承畴说:卿练达民情,晓畅兵事,特假便宜,往靖南服。一应调度事宜,悉以委托。距京虽远,眷注弥殷。务殚忠猷,副兹信任。凡有奏请,朕靡不曲体。洪承畴就是在这种特殊的信任中坐镇西南的。但洪承畴却有负委任,他坚持以守为战的方针,从未主动出击,致使坐镇数载,虚靡兵饷。因而引起朝臣不满,认为这是坐而自困之道。后来,洪承畴也感到不妙,而上疏说,几年来一筹莫展,寸土未恢,自知罪状有如山积。于是一再请求解任。福临一再优旨慰留,表示了对洪的不动摇的信任。后来,就在洪承畴难以为继,准备回京调理之时,大西军发生内江,孙可望到洪承畴军前投降,终使洪收到了以守为战的招抚之功。这里福临对洪承畴的坚决一贯的信任,作用巨大。当时魏裔介就说:若非经略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阁部洪承畴亦岂能有所作为?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