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窝囊女婿化身修罗战神江策 窝囊的男人,真正的战神

火烧 2023-02-06 22:45:31 1061
窝囊的男人,真正的战神 做男人,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被人说窝囊。但是中国古代几位男人,一辈子磕磕碰碰,经常窝囊的表现,被讽刺不是男人的次数,拿箩筐装都装不过来,常年供围观群众喜闻乐见。 就是这几位窝囊

窝囊的男人,真正的战神  

窝囊女婿化身修罗战神江策 窝囊的男人,真正的战神
    做男人,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被人说窝囊。但是中国古代几位男人,一辈子磕磕碰碰,经常窝囊的表现,被讽刺不是男人的次数,拿箩筐装都装不过来,常年供围观群众喜闻乐见。
    就是这几位窝囊男人,只要踏上战场,披甲执锐站在前方,对面多凶残的敌人,都吓得打哆嗦甚至掉头跑——这都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多次浴血卫国的铁骨英雄。他们的故事里,除了各种壮怀激烈,更有一个简单道理:做男人,怎样才叫不窝囊?
    1. 第一个窝囊男人,就是唐朝名将,西平郡王李晟。
    在山河破碎的南宋年间,大唐名将李晟这个名字,叫许多痛心国难的南宋爱国诗人们,念叨起来就眼热,不信就听陆游的热烈呼唤:“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但在南宋被热烈盼望的李晟,放在他生活的唐代,却有个更出名形象:窝囊。
    窝囊这脾气,放在唐朝军将里,不算稀罕事,按照盛唐年间吊打吐蕃的名将娄师德的话说,想要长保富贵,就得有被人吐一脸唾沫也不擦的窝囊精神。成语“唾面白干”,就是由此而来。大唐权力圈常年很乱,高层动辄血雨腥风,窝囊如此,可以理解。
    但李晟的窝囊,却是其中独特一类,窝囊到十分高调。莫说是谦和待人,就连被人欺负了,都窝囊出大新闻来。比如宰相张延赏整天欺负他,他非但不反抗,反而没黑没白哭,哭的出门眼红通通,见人就嚷受不了了,要出家当和尚。可对把他欺负惨的宰相张延赏呢?连句重话都不敢说,还求着要和人家结亲家,对方还不搭理。就这么窝囊到热脸贴冷屁股。
    甚至上了战场,李晟依然保持窝囊这种风格,著名的泾原兵变,唐德宗都被打出长安,就剩李晟一支孤军,对着叛军李怀光部,如此正显英雄本色的时刻,李晟却颠颠给李怀光送钱,外带一顿拍马屁:“我这点兵马哪够您塞牙缝的,您加把劲继续打,别打我就行!”
    堂堂西平郡王,后世景仰的战将,真个这么窝囊?
    窝囊只是一种假象!
    盛唐天宝年间,十八岁的李晟,还是唐军里一个基层小官,有次恶战吐蕃,吐蕃人据险死守,唐军主帅急得跺脚,李晟默默上前,找好潜伏位置弯弓搭箭,一下射杀吐蕃主帅。
    射箭狙杀,除了下手要狠,还得找好潜伏位置,把对手诱到绝佳位置。李晟靠什么?就靠这窝囊!
    再说后来欺负李晟的宰相张延赏,别看李晟没反抗,消息传开,张延赏就成了众矢之的,被群臣一顿围攻,狼狈丢官而去。
    但这还算轻的,换到叛贼李希烈身上,因为李晟的窝囊,李希烈对其不以为然,错过了消灭李晟的最佳时机,结果被李晟翻过手来,就是一顿快速打击,李希烈仓皇卷铺盖跑路。一场叛乱,就这样被李晟以电光火石风格,快速救了回来。
    其实看他一辈子的仗,都是这样的电光火石:先高调窝囊,窝囊得对手迷迷糊糊上套,然后抓住宝贵机会,用尽全力一击,一下就将对手击垮。平定叛乱如此,和少数民族作战也如此,典型的大渡河之战,先是高调慢腾腾行军一傲慢的吐蕃以为来了窝囊废,李晟却突然一个加速度,一下把十万吐蕃军打崩溃,换得“勇过霍将军(霍去病)”的赫赫威名。

    窝囊?就是这位大唐战将,一生低调华丽的战术风格里,必杀的技术!
    2
    第二个窝囊男人,就是北宋将军刘昌祚。
    在名将荟萃的北宋年间,刘昌祚的名号。曾响亮的连宋神宗都早早知道。就凭一个独家本事——武勇!
    刘昌祚出身军事世家,父亲是当年为国捐躯的烈士刘贺,这般家风传承,也叫刘昌祚练出了好武艺,在宋神宗亲自主持的武将考试里,刘昌祚骑射兵器全是第一,上了战场更证明,绝对不是花架子,刘昌祚曾经中了西夏军优势兵力埋伏,却一顿狠打,不但反败为胜,还亲手打死了西夏主帅。甚至以很多南宋人的话说:岳飞横空出世前,刘昌祚就是宋朝武将武力最强者!
    可就是这位武力强人,常年在北宋军界的日子,就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窝囊透顶!
    大宋军事毛病,后人常说重文轻武,其实放在刘昌祚生活的年代里,武将论资排辈才是真要命,打得再好也不如生的好,自己累死累活,上面一群名门子弟瞎指挥,遇事更随手甩锅。
    对这类事,刘昌祚心态极好,他父亲阵亡在宋夏战争,自己一辈子最大愿望,就是痛击西夏,所以多年来送死的仗拼命去,黑锅默默背,成了有名的战将兼窝囊废。
    好在老实人不吃亏,到了宋神宗时,刘昌祚也总算升到了泾源路副都指挥,参加了著名的宋神宗五路伐夏战役。
    这位战场强人,进了西夏境内就撒了欢,一路势如破竹,连西夏国相率领的军队都被他打的全军覆没,眼看就要一举端了西夏国都灵州,这时,主帅高遵裕急不可耐地跳了出来。
    这位高遵裕,来头可不一般,大宋开国名将高琼的亲孙子,品德更是孙子,一看刘昌祚要立大功,立刻眼睛通红,哪能便宜这窝囊废?赶紧下令叫刘昌祚停止攻城,然后又百般找茬刁难,竟把战场上横扫的刘昌祚,气得在军营里一病不起。

    战机也稍纵即逝,西夏军队组织灵州战役,在名将仁多零丁率领下,一顿反扑,宋军险些就全军覆没。
    北宋这次眼看要打通丝绸之路的西征,就被主帅高遵裕活活败没。事后,主帅高遵裕把罪责全扣刘昌祚脑袋上,可怜刘昌祚刚从病床爬起来,就给贬了官。
    如此冤枉,好些刘昌祚的部下都不平,但刘昌祚,却是窝囊依旧,默默就去延州上任了。之后的三年时间里,这个昔日大宋强人,似乎就销声匿迹。
    但是几年之后,宋夏安远镇血战,已是泾源总管的刘昌祚再度出击。默默窝囊的几年里,他再度练出了强悍的队伍,灌输一往无前的意志,一场硬碰硬大战,阵斩西夏大将仁多零丁,这个灵州战役打败宋军的西夏名将,多次侵扰大宋边境的死仇,就这样栽在刘昌祚手里。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就是一个“窝囊”的男人,以他简单的信念,痛苦的隐忍,做出的最好回答!
    3
    第三个窝囊男人,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军事强人郑洛。
    郑洛的祖父郑隆,父亲郑显,外带他自己,三代都做过大明朝的兵部尚书,堪称国防世家!
    官三代郑洛并不是靠拼爷爷、拼爹起家的,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已经亡故,家族辉煌也已凋败,真个是靠自己勤奋努力,一步步走进仕途。而且不但自强,性格也叫强。做推官的时候,就敢严打豪强,做御史的时候,正是奸臣严嵩专权的年代,敢直言不讳。后来转攻军务;在边境做过封疆大吏,多次死磕鞑靼兵,是长期出名的强人。
    万历十八年,一件大事发生时,他就真窝囊了:河洮之变。
    明朝册封的鞑靼“顺义王”扯立克,悍然发动叛乱,在河洮地区突袭明军,杀死明军副总兵李联芳,整个青海甘肃地区,顿时动乱大起,大明朝堂也炸了锅,群臣们喊打声不停,但多年出名的强人郑洛,却站出来唱了反调:“不能打!”
    为什么不能?
    第一,这绝不是小仗,扯立克身为顺义王,在鞑靼树大根深,一旦开战,就会牵扯大批蒙古部落。
    第二,扯立克的野心,绝不只是抢东西,而是图谋河西五郡,一旦叫他得逞,大明西边就是大患。所以着急火火开打,正是撞进他的套路。
    这道理,长期经略边疆的郑洛知道,可他说出来,那就毁了形象,立刻被群臣当靶子围攻,言官们的奏折扑天砸来,主题就一个:骂他窝囊!
    但万历皇帝这次总算明白,所以顶着扑天骂声,郑洛临危受命为西北经略,整个大明西部边陲一肩挑。
    郑洛到任后就继续窝囊,明明鞑靼军还在烧杀抢掠,他却大把撒钱送礼,拉拢各个鞑靼部落,这下朝里的言官们更炸了,骂声一天天响,连郑洛养寇自重之类的话都说出来,十分压力山大!
    可就是以这窝囊办法,效果却立竿见影,被扯立克聚集起来的鞑靼各部,叫郑洛一顿窝囊表现,拆成一团散沙。
    拆过了就容易打了,郑洛接着果断出击,痛打各路作乱部落,一气连连得胜,把野心勃勃的扯立克彻底打服,灰溜溜向明朝低头。
    一场大乱,就此平息!
    可郑洛这口“窝囊锅”,却是到底没摘掉,平定了青海回京,没想到京城里的言官,还是骂声一片,气得郑洛辞了官,从此回家欢度晚年。一个缺乏理性判断的王朝,容不下郑洛这样的窝囊男,待到下次大乱起来,就已无人可为国分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