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争与和平1966 秦时明月-秦朝的战争与和平
秦时明月-秦朝的战争与和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gt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gt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

秦时明月-秦朝的战争与和平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 > 凡兵,制必先定,制先定则士不乱,士不乱则形乃明。金鼓所指,则百人尽斗。陷行乱阵,则千人尽斗。覆军杀将,则万人齐刃。天下莫能当其战矣。 > 尉缭《尉缭子》 > > “这是本世纪以来最为壮观的发掘……在那儿,在中国渭河河岸的黄色土壤下,掩埋着千百尊残缺不全但依旧美丽的赤陶塑像。其中有全副武装的战士,还有载有士兵的战车战马。这些都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的扈从。我们站在雨中,激动得几乎流下热泪……这些塑像一个个 栩栩如生,其中一些还完好无损,直直地站着,摆好了姿势,似乎正在等待攻击的命令……专家们估计这些塑像是2200年前制作的一支6000人军队的前锋……” > 这段文字来自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78年4月刊登的文章《 秦始皇帝大军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考古发现》。此文刊登后,兵马俑的名字很快响彻美国乃至世界。兵马俑不仅使作者本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时至今日,每一代新生者都无一例外地为之倾倒、震撼。然而,兵马俑或微笑或颔首,在擦耳而过的历史云烟里,永远地不动声色。兵马俑凝固了瞬间,使时间变得具体,可触可摸。而在时间的斜面上,兵马俑永远地蓄势待发。法国人类学家布莱恩法甘说:“他们好像被催眠定格了一样,他们身上有人的特征,你会认为这里曾站着一个真人。”然而,兵马俑并没有被催眠,兵马俑活着,休眠的是历史。在兵马俑静止的姿态里,是一刻未曾停息的风起云涌、波滚雷动。 > > 爵位: > 森严而成熟的等级制 > > 兵马俑展示了我国 秦朝强大的军事实力,为我们撩起了盛极一时却二世而亡的秦朝的面纱,但同时也带给我们诸多难解的迷团。譬如埋葬在陪葬坑中的陶俑大多数身披铠甲,却不戴头盔,而且,许多将士无论如何挺拔英武,其腹部均稍稍隆起。何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工匠刻意为之还是隐含着其他原因? > 其实,这种现象与秦朝的进爵制度有关。秦朝的法律规定:斩获一个敌人首级,可获一级爵位、一处田宅、数名侍从;斩获两个敌人首级,若妻子为奴隶,则翻身为平民,若父母为囚犯,则即刻恢复自由;爵位可以父子相传,若父亲战死,则子承功爵……在功爵制度的诱惑下,秦人闻知战争来临,个个摩拳擦掌、急不可待。他们嫌头盔和铠甲过于沉重,总是光着膀子冲上阵地,虏获敌人后,将其首级割下来,拴在腰上,然后,在战场上继续奔跑呼叫,寻找第二个目标。上阵前,他们且大量饮酒,以便加快血流速度,在神经极度亢奋的情况下增加获得首级的几率。而长期饮酒导致他们的腹部均微微隆起。 > >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从战争中谋取功利的情况在欧洲也有古老的传统。稍有区别的是,欧洲战场不青睐于取首级,而倾向于“活捉”,士兵也不从自己的国家谋财,而是从敌对国那里发财。 > 活捉俘虏可以换取一定的赎金,对于有土地的士兵来说,这是一个比耕地更容易摆脱贫困的方法。至于那些没有土地的士兵,如果妻室也不富裕的话,奔赴战场更是致富的良机。在英法百年战争中的1356年,英军与法军在普瓦提埃发生冲突,爱德华三世的长子俘虏了法国国王约翰二世,要求法国支付300万金路易。不巧的是,当时黑死病肆虐法国,国库虚空,约翰二世便将11岁的女儿嫁给意大利维斯康蒂家族9岁的儿子,获得60万金弗洛林,但还是不够,又由大臣们足足凑了4年时间方才凑齐这笔巨款。1415年10月,阿金库尔战役爆发,英国仍然占据上风,英王亨利五世率兵俘虏了2000多名法军将士,英国将士们又从法国那里发了一大笔财。 > 有了赎金制度,将士们在战场上表现英勇,他们可以根据经济状况和出身背景估算出自己或对方被俘后应付赎金的多寡。一般来说,战胜国在提出赎金前也需要进行一番调查,确保赎金不会超过俘虏的支付能力,又会使其稍有剩余。当时在这方面做出表率,并深受各国俘虏好评的国家是法国。 > 这种“斯文有礼”的敲诈勒索为欧洲战场增添了一些喜剧色彩。相形之下,我国秦朝时期的战争则显得更加悲壮激烈。为了改变命运,在战役中还经常出现同一阵营的士兵间互相抢夺敌人首级、争报头功的现象。 > 不过,较之于欧洲,秦朝的军功授爵制度更加完备细致,共分20个等级,等级越高,俸禄越高,饮食也有明显的区别。没有爵位的人只能勉强充饥,二级爵位的“上造”可获一斗粗米,一盘菜羹、盐二十二分之二升,而三级爵位的“簪袅”却可获得一斗精米、一盘菜羹、半升酱、半石干草。 > 成熟的爵位制度在兵马俑的发髻和装束上均有突出的体现。在兵马俑一号坑中,椎髻、便装的弩兵拥有一级爵位;披甲、束辫或戴圆帽的步兵拥有二级爵位;御手则拥有七八级的爵位,这是因为战车十分昂贵,御手要做到人在车在,所以爵位较高。他们均头戴板状牛皮帽,精致的铠甲上还编有独特的花结,这种花结大概是现代军队中表明军衔的肩章的前身。但是,爵位再高,也不可随意调遣军队。秦朝的法律规定:持虎符者方可调遣50人以上的军队。虎符有左右两半,左半部由大将掌管,右半部由秦始皇掌管,两部分合拢为一后,方才有效。当时的爵位位居20级之首,但仍然无法调遣军队。这也正是兵马俑坑中没有更高爵位的指挥官的原因,因为秦始皇才是唯一的指挥者。 > > 1979年4月9日, yj元帅来到兵马俑发掘现场,注意到兵马俑发髻和装束上的细微变化,自语道:“我们在秦代就有了军衔,看来没有军衔是不行的。”1988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恢复军衔制度。 > > 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 姜尚《六韬》 > > 兴起: > 百年耕战,夜雨如晦 > > 兵马俑再现了秦朝波诡云谲的战争风云,但除了那千千万万的勇士之外,还有3个人在秦朝的统一大业中功不可没,他们是名将 白起、军事家尉缭、政治家 商鞅。 > 白起一生从未打过败仗,37年烽火岁月,他攻取城池70多座,歼灭将士近100万,赵、魏联军攻打韩国时,白起为救韩国,斩杀13万魏兵,2万赵兵被赶入河中淹死;秦、赵长平之战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奠基之战,在这次战役中,白起活埋40多万赵兵,最大限度地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至今,在长平之战古战场山西高平一个方圆10公里左右的山谷中,还保留着当年的尸骨坑,仅在一个坑中,就有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骨。在战国的历史上,仅白起一人,便使魏国、楚国和赵国的国势逐渐衰弱。 > 长平之战结束的那一年,秦始皇诞生;13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46年,他登基为王。公元前237年,改写秦朝历史的另一个人尉缭出现了。尉缭带给秦国的战略战术不仅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有所体现,而且,其“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阵”的列阵方式,在兵马俑坑中也表现突出。 > 不过,在这3个人中,对秦朝影响最大的却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商鞅。商鞅提出了耕战的国策,要求秦国每个人心中只有耕田和打仗两件事。商鞅的理论基础是:若想扩充领土,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只有进行战争,但是,按照一个士兵一个月需要40斤口粮计算,一年大概需要480斤,那么,100万士兵需要的口粮数量更是庞大得惊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农业生产,根本无法支持士兵作战。 > > 商鞅的先见之明在秦国灭楚的战争中得到了验证。秦灭楚时进行了两年苦战,消耗的粮食有50万吨。而楚军之所以败北,并非勇谋不足,而是将士众多,后勤供给发生困难。 >为了有效地进行农业管理,商鞅又列出细致的条文规定,比如,国家为百姓提供先进的耕种方法和农具;农具归还时,因使用时间长久而破损的无需赔偿。最具创造性的是,秦国开始使用牛代替人进行耕作。牛的重要性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体现。当时的每个县对牛的数量都有详细的记载。养牛者对待牛的慎重态度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因为饲养不当而导致一年有3头牛死亡的话,不仅养牛者有罪,主管官吏、县丞和县令均逃不了干系;如果养牛者饲养了10头母牛,却有6头未能生育小牛,那么,养牛者及其上级官吏也均难逃惩处。
尽管如此,由于秦国的都城咸阳建在降雨量稀少的关中平原上,收成还是受到极大的影响。后来,一个叫郑国的人建议修建水渠,将关中平原上水量丰富的泾水和水量不足的洛水连接起来,利用泾水来灌溉洛水所经过的干旱土地。秦始皇觉得此法甚好,以至于当他发现郑国竟然是韩国派来消耗秦国国力的探子时,也没有给郑国定罪。不过,就在水渠修建成功的那一年,秦始皇发动了对韩国的战争。如今,2000多年前的是非恩怨已经过去了,全长250多里、曾经灌溉了秦国280多万亩农田的郑渠遗址仍在。青山不老,碧水长流,在泾河中,当年拦河筑坝的大石块依然静静地细数着流光岁月。 > > 耕战策略一直延续了135年,最终成就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抱负。不过,商鞅的某些改革措施却有苛刻之嫌。例如: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能力。商鞅规定,无论年龄大小,只要身高在1.54米之上的男人或身高在1.44米以上的女人,若触犯了法度,均需送交刑部治罪;诬告者且治以重罪。一个人若以杀人罪诬告另一个人,则这个人就要按照杀人罪处罚;如果另一个人的杀人罪行确实成立,但这个人夸张了其行凶行为,则需按照夸张的情节处罚。如果一个人诬告另一个人偷了他的羊,但实际上另一个人偷的却是鸡,则偷鸡者将按照盗窃罪治罪,诬告者则按照羊和鸡的差价进行处罚。 > 商鞅变法使秦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秦国迅速崛起,但秦人从此也过上了没有爱情、没有娱乐、没有天伦之乐的苦楚生活。1975年在湖北云梦一个叫衷的秦人墓穴中出土的两片写着家书的木牍,反映的就是这种生活。写信的人是衷的弟弟黑夫和惊。黑夫和惊当时是秦将 王翦率领的伐楚大军60万人中的两个。在进行淮阳之战时,秦军并无军饷,黑夫和惊写信给母亲,希望母亲寄夏衣过来,如果家乡卖的布贵,可以寄点钱过来。黑夫很惦记母亲和姐姐,并感谢哥哥衷一直奉养母亲。黑夫的字里行间还算平静,但惊却在信里表现出了内心的惶恐,他说他已经向一个叫垣柏的人借了钱,如果母亲不快点寄钱给他,他可能连命都难保了。惊刚刚娶妻不久,还没有品尝到爱情的甘甜,便远赴战场,因此,在信中他一再提及自己的妻子,语调戚然。 > > 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 > 吴起《吴子》 > > 秦人就这样被无休止的战争剥夺了人性化的生活,他们在和平时期种地,在战争时期打仗,和平只是战争的喘息,是为了下一轮战争做准备。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精彩的人生细节。 > > 出征: > 世界上最早的总体战 > > 喜是秦国人,生前担任一县丞的法律文书。秦始皇登基那年,他17岁。作为秦朝历史上极普通的一个人,喜性情严谨,且颇具思想,他不仅将秦朝的法律条文细致入微地抄写在竹简上,还书写了自己的传记。秦始皇30年,喜的自传戛然而止。当他死后,这些文字资料都埋葬在他的墓穴中。这个墓穴位于今日的湖北省云梦县一段铁路旁,于1975年被发现,由于地下水的浸泡,竹简均保存完好。 > > > 从喜的自传中可以看到,在秦国,男人服兵役的次数不定;自17岁开始,一直到60岁,每个秦国男子都有义务从军打仗。秦朝只经历了15年的辉煌便灭亡了,然而,在千百年后的德国竟也出现了类似的征兵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实行“辅助勤务法”,征兵的范畴也是17岁至60岁的男子。 > 喜一生参加过3次战争,时间分别是秦始皇三年、四年和十三年。秦始皇发动统一战争时,喜正在做地方官吏,他看到秦国调动了100万左右的士兵,浩浩荡荡压过地平线。当时,秦国约有500万左右的人口,每5个百姓中就有一个士兵。如此庞大的军队可谓世界军事史上的创举。在西方, 亚历山大的军队也只有5万人,而最强盛时期的罗马军队也只有数十万人。或许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没有商鞅,也就没有足够的粮食给养供应大军。 >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发动了全国百姓,是不折不扣的总体战先驱。然而,直到数千年后的1935年,一个叫埃里希鲁登道夫的德国人才著书提出了总体战理论,认为总体战是消耗战、持久战,20岁的男子均应入伍,它不仅仅是政府和军事机构的战争,也是每个老百姓的战争,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战争,也是精神上的战争。此言一出,立刻备受瞩目。我们或许会惊讶,历史恰好契合了 老子所说的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因为早在2000多年前,不仅秦国实施了总体战战略,而且,当时的其他诸侯国也都深谙此道,只不过秦始皇实行得更为彻底而已。除了招募男子,秦国还招募了女子,甚至连老弱者也有相应的岗位,比如,负责军队补给,做饭、运输,救护、养马等,稍微精明些的还可以负责守城。因此,《商君书兵守》上记载,秦国当时的三军分别是:“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虽然他们也为统一六国做出了贡献,但是,兵马俑坑中并未发现“壮女”或“老弱者”,这或许因为他们不是主要的军事力量,自身形象也不足以显示豪放的军姿。 > 历史上,与秦朝军队最为相像的是古罗马军队,这两支军队中的士兵均出身卑微,具有尚武精神,且纪律严明。但与秦人一样全民皆兵、重武轻文的却是古希腊城邦中的斯巴达城邦。斯巴达城邦以军事化闻名,国家规定,男孩在出生时必须接受严格的检查,一旦发现婴儿体质羸弱,便要立刻抛弃。体质良好的男孩在少年时期需每年接受一次残酷的鞭打,且日夜操练,三餐不继,以锻炼其忍受疼痛和饥饿的能力。成年后,男子需彻底脱离生产劳动,从此进入军营,培养绝对服从和不怕死的精神气质,生活内容只有两项:作战,操练。60岁以后,他们才可以过平民生活。斯巴达女子的生活也不轻松,她们虽然不必进军营,但为了将强壮的体魄遗传至下一代,她们必须接受严格的体育锻炼。 > > 尚武精神来自于血液,传承于血液。秦人早先与戎人共同生活在西北地区,与游牧民族的长期斗争,使秦人具备了骁勇善战的精神。即使天下平定后,尚武精神仍以另外一种较温和的形式继续存在。秦始皇将收缴来的六国兵器全部熔铸,其中,楚国兵器中的铁制品被改制成农具,其他国家的铜兵器被制成巨型人像,立于阿房宫前殿的两侧,仿佛在向世人昭示太平盛世,不再兵戈相见。其实,这只是障眼法,秦国仍在暗暗扩充军队,仅是中央政府掌握的军队就曾达到160万人,此外,还有大量的禁卫军和驻扎在各地的各郡国兵。看来,精神上的遗传远比物质上的遗传来得深远。 > > > 灭赵 > > 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命王翦、桓、杨端进攻赵国。战国后期,赵国是唯一能够在军事实力上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后,赵国急从北方边境调 李牧回都。李牧长期驻守边境,致使匈奴10多年不敢犯边。李牧回到邯郸后,秦军大败。公元前232年,李牧再败秦军。李牧之智勇,令秦始皇警醒,开始实行反间计。公元前229年,秦军三度攻赵。由于秦始皇已收买赵王迁的宠臣郭开,散布李牧反叛的谣言,致使赵王迁临阵换将,削去李牧兵权。公元前228年,王翦大举进军,夺下邯郸,赵王迁出降。秦始皇亲赴邯郸,坑杀所有曾与其母结怨的赵国权贵。公元前222年,赵王迁之子公子嘉与燕国合兵,抵抗秦国,为秦军所破。赵亡。 很赞哦! (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