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主将从现 清代的迷信有多离谱?鸦片战争主将竟然收集粪尿对敌
清代的迷信有多离谱?鸦片战争主将竟然收集粪尿对敌

迷信,是指人对事物痴迷信任的状态,人一旦迷信,就会丧失理智,做出种种乖张可笑的举动。在历史上,清末是特别迷信的时代,不仅民间各种奇谈盛行,连统治者也宁信其有,不信其无。
比如以务实著名的雍正皇帝,便因迷信道士,服用丹丸过度死于圆明园,清代皇帝生辰八字不对外公布,以防厌胜之术,还会找一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儿童在雍和宫出家,作为替僧。此外,皇家建筑颇重风水,梁上往往收有经文,以镇压邪魔。但效果有限,比如天坛,传说能防火,但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即发生火灾,斋宫、寝宫被焚,光绪十五年(1889年)8月24日,祈年殿再遭雷击焚毁,今天我们看到的祈年殿是光绪时重建的。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迷信,大臣更夸张。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扶乩术盛行,清军主将杨芳、奕山、奕经、文蔚等溺于迷信,视军事如儿戏。为对付洋枪洋炮,杨芳竟想出以邪制邪的战术,收集大量粪尿,并筑星坛,结果贻误战机,损失惨重。
最可笑的是奕经,到西湖关帝庙求签,签文有虎头人语,以为虎年虎月虎日虎时出兵能获全胜。于是决定在1842年3月10日4时进攻。时浙江冬雪,不便作战,加上奕经兴师动众选择吉日,导致信息外泄,英军知道后,设伏消灭清军五六百人。为使虎头人说应验,奕经还让士兵戴上虎皮帽,英人宾汉在《英军在华作战记》中颇感奇怪地记载道:他们的帽子具有一种特别不普通的样子,是用老虎面部的皮制的,附有老虎尾巴垂在他们背后。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两广总督叶名琛自信有法术护体,竟使出了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绝招,结果被英军掳走,客死于加尔各答。
这种迷信思维甚至左右了后来清廷的建军思路,比如成立虎神营,装备了先进火器,取意为以虎驱羊(洋),以神克鬼,专门对付洋鬼子,虽然讨了口彩,可实战效果却不佳。
八旗是马上得天下,历代皇帝颇讲求务实,1786年,叫魂迷信突然在中国南方爆发,乾隆皇帝高度重视,不断发出谕旨指挥全国搜捕,其目的虽是为了稳定皇权,且造成了许多冤狱,但其中也不乏强调理性精神的含义。可为何到了清末,迷信氛围竟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也许,唐代刘禹锡在《天论》中的说法值得深思:生乎治者,人道明,咸知其所自,故德与怨不归乎天;生乎乱者,人道昧,不可知,故由人者举归乎天,非天预乎人尔。意思是,政治不清明,人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就会迷信,而化解迷信的钥匙,其实就掌握在统治者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