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刘沆传 北宋名相李沆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沆
北宋名相李沆是怎样的人 历史如何评价李沆
李沆(hàng)(947年D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持莘氏纾今属河北)人。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历史如何评价李沆
总评
李沆作为北宋太宗、真宗两朝的名臣,有“圣相”之美誉。史赞其为相“光明正大”,李贽在《藏书》中将其列为“忠诚大臣”,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他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这对于稳定宋初的内政外交、抑制奢侈、安定民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历代评价

李炳: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赵光义:①李沆、宋,皆嘉士也。 ②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马亮:外议以大兄为无口匏。
赵恒:①卿真长者矣。 ②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
王旦:李文靖真圣人也。
张咏: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无如李文靖(沆)。深沈有德,镇服天下,无如王公(旦)。面折廷争,素有风采,无如寇公()。
杨亿:圣作物睹,帝赉元辅。如鼎三足,犹天八柱。翊宣大猷,康济庶务。兖职有阙,仲山是补。显允相国,光弼大君。谟明亮采,师古经文。道类矢直,政无丝棼。百工时V,九流洞分。公德如风,孰不霍靡。公言如兰,人斯服媚。文成典谟,学探《象》《系》。呜呼!彼苍胡不J遗?公心如秤,重轻诚悬。公道犹龙,钻仰弥坚。功熙帝载,识穷化源。哀哉哲人,胡不永年,它人蹄涔,可以揭厉。公陂万顷,涵泳无际。它人{垣,殆见室家。公墙数仞,德音孔遐。公掌大钧,平章百揆。思职忧边,匪躬尽瘁。哲人其萎,二竖生l。桃临丧,礼优`。公辅大政,高朗令终。易名赠秩,褒德显庸。十世犹宥,九原启封。卤簿赐葬,都城辍舂。马悲鸣兮车结辙,弩矢驱兮班剑列。灵[驾兮祖奠彻,铭旌飘兮楚挽咽。伊人生之共尽兮,唯大名兮不灭。邙之麓兮洛之涯,泉台阆兮陇树微。宿草短兮朝露,苍烟暝兮夕鸟飞。苟逝者之可作兮,非我公兮曷归?
利瓦伊:往以硕望,宾于东朝;洎翊天飞,首登宰府。咸平之治,实着嘉谋。以方正端朝,以严重镇俗。始终待遇,冠于一时。
司马光: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欧阳修:宰相没二十年,能使人主追信其言,以何道?
苏轼:陈执中俗吏耳,特以至公,犹能取信主上,如李公才识而济之无心邪?
刘安世:①本朝名相固多矣,然最得大臣体者,惟李沆丞相。②沆在政府,无补报国,惟四方所上利害,一切不行耳。...此大似失言,然有深意。且祖宗之时,经变多矣。故所立法度,极是稳便。正如老医看病极多,故用药不至孟浪杀人。且其法度不无小害,但其利多耳。后人不知,遂欲轻改,此其害纷纷也。
胡安国:李文靖淡然无欲,王沂公(王曾)俨然不动,资禀既如此,又济之以学,故是八九分地位人也。
叶梦得:李文靖公沆为相,专以方严重厚镇服浮躁,尤不乐人论说短长附己。
王称:李沆、王旦相继相章圣(宋真宗),君臣俱欲无为,上则阴阳和风雨时,下则水土平草木茂,外则便鄙不耸,内则比屋可封,真得宰相之职矣,而沆犹日奏水旱盗贼之事,以防人主侈心,其先识远虑盖如此。
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寇。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
叶逋:①故李沆、王旦在真宗时谨守资格...以谨守资格为贤,名重当世,…而李沆十数人者,以守资格得名,而其时亦以治称。 ②守资格以用人,无若李沆、王旦、王曾、吕夷简、富弼、韩琦、司马光、吕公著之为相,然考其功效,验其人才,本朝以资格为用人之利也决矣。
洪迈:李文靖以中外所陈一切报罢,云:“以此报国。”此六七君子,盖非扬己取名,t然使户晓者,真名世英宰也!岂曰不事事哉?
《朱子语类》:①李文靖只做得如此。若有学,便可做三代事;真宗晚年岂有如此等事!②谈苑说李文靖没口匏事,极好,可谓镇浮。然与不兴利事,皆落一偏。胡不广求有道贤德,兴起至治也?
吕中:①然王安石、章子厚(章)之徒破资格用小人,又不若李公沆、王公旦谨守资格之为有得也。②盖自李文靖(李沆)、王文正(王旦)当国,抑浮华而尚质实,奖恬退而黜奔竞,是以同列有向敏中之清谨,政府有王曾之重厚,台谏有鲁宗道之质直,相与养成浑厚朴实之风,以为天圣、景v不尽之用。虽缙绅之议论,台谏之风采,道学之术,科举之文,非若庆历以来炳炳可观,而纪纲法度皆整然不紊,兵不骄,财不匮,官不冗,士不浮,虽庆历之盛,亦有所不及也。 ③而宋朝之指目为小人者,自钦若(王钦若)、丁谓始。…故当时知二子之奸者,王旦、李沆而已。 ④灵州之议,当以辅臣之言为是,而李沆、杨亿之言为非。
脱脱:①真宗英悟之主。其初践位,相臣李沆虑其聪明,必多作为,数奏灾异以杜其侈心,盖有所见也。 ②李沆为相,正大光明,其焚封妃之诏以格人主之私,请迁灵州之民以夺西夏之谋,无愧宰相之任矣。沆尝谓王旦,边患既息,人主侈心必生,而声色、土木、神仙祠祷之事将作,后王钦若、丁谓之徒果售其佞。又告真宗不可用新进喜事之人,中外所陈利害皆报罢之,后神宗信用安石(王安石)变更之言,驯至棼扰。世称沆为“圣相”,其言虽过,诚有先知者乎!
朱元璋:真宗亦号贤君,初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警惕。
韩雍:上论古人,若李沆之风范端凝、若李谘之苦学奉亲,皆以德而显者也。
丛兰:臣尝观古之漕运,唐称刘晏、宋称李沆。刘晏之法,以盐雇佣;李沆运船,令载盐回。所以称善也。
敖英:呜呼!二公(李藩、李沆)可谓能执大臣吁(阙)弗之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