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野人的样子 第十四节 爱民残民――野人之赦与三良之歼

火烧 2021-10-21 18:25:14 1059
第十四节 爱民残民――野人之赦与三良之歼   作为奴隶制国家君主的 秦穆公,在今天看来,既有仁爱的一面,也有凶残的一面。公平一点说,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相比,秦穆公“尚贤”、“崇仁”,很是有 些仁君之风

第十四节 爱民残民――野人之赦与三良之歼  

野人的样子 第十四节 爱民残民――野人之赦与三良之歼
  作为奴隶制国家君主的 秦穆公,在今天看来,既有仁爱的一面,也有凶残的一面。公平一点说,和其他诸侯国的国君相比,秦穆公“尚贤”、“崇仁”,很是有 些仁君之风,可以说是宅心仁厚。前面讲到的两次借粮给晋国,除了政治因素之外,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秦穆公的仁厚心性。最能体现秦穆公仁厚心性的,还是为史家 大书特书的“岐下野人”的故事。 >   穆公初年,有一天,秦穆公最喜爱的一匹骏马不见了,于是穆公的手下就到处去找,费了好大劲,终于在岐 山脚下找到了,可是马却被岐山脚下的300多个野人,也就是被在岐山脚下劳动的奴隶们分吃掉了。秦国的官吏把这300多个奴隶抓起来,准备按律治罪,将他 们杀掉。这件事被秦穆公知道了,他说:“君子不能因为牲畜的缘故而伤害人。我听说人吃了马肉,如果不喝酒的话,会伤害人的身体。”秦穆公让官吏放掉那 300个奴隶,并且赐给他们酒喝。 > >   秦穆公此举,在当时可以说是很难以想象的,犯了罪不但没有受到惩罚,而且还有酒喝,奴隶们当然是感恩莫名了。不过,秦穆公此举所得的“善报”,要远远大于那几匹马的价值。 > >    公元前645年,秦国发生饥荒,派人去晋国购粮,晋惠公不但不借,而且趁机出兵攻打秦国。秦穆公非常生气,就亲自率军出征,渡过黄河与晋国作战。岐山脚 下这300个“野人”听说秦穆公要去攻打晋国,都主动跟着去了。秦穆公与晋军作战,三战三捷,晋军退到韩原一带,秦军奋勇作战,晋军败退,晋惠公的小驷马 陷在泥淖里,穆公在追赶时,被晋军包围,而且受了箭伤。就在即将被擒之际,那300个岐山“野人”高举兵器杀入重围,个个争先死战,不但把穆公救了出来, 而且还把晋惠公俘虏了过来。这次胜利,震惊了诸侯,秦穆公由此声名鹊起,威镇中原。 > >   但是,就是同一个秦穆公,在他的晚年却变得非常昏 聩(kuì)和残忍。公元前621年,他在位39年时死去。这时,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已经逐渐被中原各诸侯国所废除,但是秦国却仍然保留着这种残酷的制度。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穆公临死之前,强迫177个活人为他殉葬,其中包括子车氏三兄弟。这三兄弟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他们为国作战非常英勇,在秦国 人民当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被人们称为子车氏三良。当三良为秦穆公殉葬之后,人们悲愤难当,就唱出《黄鸟》这首歌来哀悼三位杰出的人才,并谴责秦穆公的残 酷。《黄鸟》诗云: > >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 > >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 >   诗的大意是:往来飞翔的黄鸟啊,落入了荆棘丛中,是谁被逼着为穆公殉葬呢?是子车家的三兄弟。他们为国作战是多么勇敢,如今却战战兢兢地被押到了殉葬的坑穴旁边。老天爷啊,你为何把这样的好人全都杀了呢?如果能够挽回三良的生命,我们情愿替他们去死一百回! > >    由歌词大意我们可以看出,秦国人民对于人殉制度是多么的痛恨,对为国为民作出贡献的英才是多么地爱戴。事实上,秦穆公用活人殉葬的人当中,绝不止子车氏 三兄弟这样的人才,还有很多堪称为国之干城的杰出人才也被杀殉死。历史地看,秦穆公用活人殉葬,更多的是秦国礼乐制度原因,但对于这一落后而且很明显的有 损于秦国军力国力的制度的认同,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秦穆公晚年的昏聩自私。此外,正是制度的落后,所以秦国自穆公死后,其生产力发展步伐迟滞不前,也 就无力再继续东伐了,秦国的国势也逐渐地衰落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