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前苏联领导人简介

火烧 2022-09-01 11:27:33 1070
前苏联领导人简介 前苏联领导人简介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  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

前苏联领导人简介  

前苏联领导人简介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

  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列宁是他的化名。列宁父亲是一位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活动家,哥哥亚历山大因参加谋刺沙皇而被处死。在家庭的影响下,1887年秋列宁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然而,不久他就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遭到逮捕和流放。第二年,回到喀山后,他开始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1892年,他又开始筹建马克思主义小组,并将《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还写下了第一本著作《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这时的列宁已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了。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创立了彼得堡工人解放协会。这年年底,他再次被捕入狱,14个月的狱中生活后,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西伯利亚的3年中,他开始使用“列宁”这个化名,写出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并与另一位革命者克鲁普斯卡娅结了婚。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第一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火星报》。

  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布鲁塞尔召开代表大会,会上形成了以列宁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在此期间,他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等一系列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又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推翻(二月革命)。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现象:一个是苏维埃,它得到武装工人和士兵的支持,但在苏维埃的领导机关中,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占据多数;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是主要的政权机关,但它手里没有可靠的武装支持。

  作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列宁为躲避沙皇政府的迫害,已经先后在德国、波兰、法国、瑞士流亡长达15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列宁加紧进行理论研究工作,并通过各种秘密渠道,同国内的革命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领导着俄国革命。当他在瑞士获悉俄国二月革命的消息后,立即设法返回祖国。4月30日晚,列宁终于回到了彼得格勒,第二天,他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发表了演讲,指出目前革命的任务,是要把政权从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在列宁领导下,布尔什维克人开始为最终夺取政权积极准备,俄国人民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第一届苏维埃政府主席,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列宁在晚年患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列宁的全部著述达55卷,所以有人说他是一位多产的作家。1923年,列宁病情开始恶化,第二年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9——1953)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879年12月21日生于格鲁吉亚,原姓朱加什维利。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1894年,斯大林进入第比利斯东正教中学读书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的作品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组织。1900年开始参加地下政治活动,在高加索一些工业中心组织罢工示威。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化为孟什维克派和布尔什维克两派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派。1904年12月领导巴库工人大罢工。从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捕7次,多次被流放和监禁。1912年2月被选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会,主编党的机关报《真理报》,1913年7月至1917年3月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917年5月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苏共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他协助列宁组织和领导了1917年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胜利后参加了以列宁为首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1918年至1920年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担任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和国家监察部人民委员。1922年至1952年10月连续当选为党中央总书记。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1928年,他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全力进行工业化,通过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这个落后国家迅速改变了面貌。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政治恐怖风暴,处决了许多曾支持他掌权的老党员。1936年12月5日在第8次苏维埃非常代表大会上批准了在他领导下起草的第一部苏联宪法。虽然斯大林被视为一个屠杀各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苏联改成了一个工业和军事强国。

  1941年5月至1946年3月任苏联人民委员会(后改称部长会议)主席。1941年6月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他成为同盟国最成功的统帅,1941年冬季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期间,斯大林始终留在首都组织大反功。在他的卓越指挥下,苏军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使当时的形势急转直下,兵锋指向德军,他领导苏联人民战最终战胜了纳粹德国。1945年6月获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称号。斯大林参加了盟国的几次首脑会议,包括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举行的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

  二战后,斯大林与其他社会主义盟国建立了华沙公约,同美国和 北约相抗衡,冷战开始。1946年3月至1953年3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52年10月联共(布)19大上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斯大林当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书记处书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1971)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58年——1964年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晓夫于1894年4月17日出生在一个矿工家庭。24岁时,赫鲁晓夫加入布尔什维克党。由于他具有高超的政治工作才能,逐渐从基层党务工作者中脱颖而出。1935年,赫鲁晓夫已成为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兼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莫斯科州和莫斯科市的党组织都在他的绝对控制之下。1952年苏共十九大被选为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中央书记。1953年9月,赫鲁晓夫被任命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在1956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现象。报告提出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为肃反扩大化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平反昭雪,这在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乃至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长期形成的凝固、僵化的局面,开始了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想解放的新阶段。

  赫鲁晓夫执政后,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重工业经济体制,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他以农业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接着进行了以改组上层经济管理机关为中心的工业、建筑业改革。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赫鲁晓夫还进行了政治改革。他提出必须经常更换党的领导机关成员的主张,并将其写进新党章。他还废除了每月发给高级官员津贴的规定。为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他把统一完整的党分成两个平行的党,一个管工业,一个管农业。

  1957年6月,赫鲁晓夫成功地挫败了马林科夫、卡同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反对改革、企图撤换中央领导人的行动计划。1958年3月,赫鲁晓夫出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集党政大权于一身。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从1959年开始,苏共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辩论和争吵,中苏关系进入低谷。

  在赫鲁晓夫长达11年的执政期间,进行了不间断的改革。虽然改革取得一些成就,但也造成了许多错误。赫鲁晓夫生性急躁,缺乏考虑,急于求成。这使得许多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他还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提出了许多超越现实的口号和目标。赫鲁晓夫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央集权和计划经济的旧体制,也没能有效地推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

  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策划发动了"宫廷政变",免除了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赫鲁晓夫被迫退休,1971年9月11日,他在莫斯科因心脏病复发溘然长逝。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64年10月14日 —— 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64年10月14日 —— 1966年4月8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52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萨克斯坦党中央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中央书记。1957年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

前苏联领导人简介

  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自由化色彩的改革之后,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是苏联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超高的军费开支和失败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停滞。(对于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是否已经停滞发展需要客观地综合分析,这里提供的仅仅是一种说法。)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对外推行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提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为了剥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将别国变成苏联的附庸国。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任内苏联与中国关系长期没有改善,只存在名义上的外交关系,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的边境冲突。但勃列日涅夫死前发表的1982年“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

  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14——1984)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安德罗波夫出生在俄国斯塔夫罗波尔州一个铁路工人家庭。父亲是俄罗斯人,母亲是阿塞拜疆的穆斯林。从1930年起,他先后做过工人、电报员、电影放映员和水手。1936年在水运专科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雷宾斯克一家造船厂工作,任共青团组织委员。1937年任共青团雅罗斯拉夫州委书记。1938年任该州团委第一书记。1939年,他在25岁时加入共产党。1940年当选为卡累利阿一芬兰共和国团中央第一书记。苏德战争初期,安德罗波夫参加了卡累利阿游击队。1944年红军解放彼得罗扎沃茨克市之后,他被任命为彼得罗扎沃茨克市党委第二书记。同时期,他在市里的一所国立高等学校学习。1947年当选为卡累利阿一芬兰共和国党中央第二书记。1950—1951年任第三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1年调到中央机关工作,先后在苏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任检查员和苏共中央某处处长,同时进入莫斯科高级党校学习,直到1953年。

  1953年至1957年,安德罗波夫调外交部工作。1954年任苏联驻匈牙利特命全权大使。1956年安德罗波夫在解决匈牙利事件中花了不少力气。1957年他被召回莫斯科,任命为苏共中央联络部部长,主管社会主义国家,曾多次跟随赫鲁晓夫出访东欧国家和参加他们的党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下台后,又多次陪同勃列日涅夫出访和参加东欧国家的党代表大会。1961年10月苏共二十二大起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62年至1967年任苏共中央书记。1962年3月起连续当选为第六至十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67年安德罗波夫被免去苏共中央书记职务,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格勃),1982年5月又重新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

  在国内问题上,安德罗波夫主张“集体领导”,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要有“有条不紊的国家机器”。他强调苏联社会应当是“有高度的组织性的社会”,要对损害国家安全利益的事情“采取不妥协的态度”。安德罗波夫发起了反对贪污腐化和低效率的运动,狠狠打击了贪污受贿行为;狠抓了职工的劳动纪律,整顿了社会秩序。经济上进行试验,搞体制改革,工业部门给予工厂管理人员更多的权力,放松中央政府机构的控制。他还决定加强意识形态斗争,努力寻找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形式。在对外政策方面,他继续执行勃列日涅夫时所推行的基本政策,但比较谨慎、克制,不主动挑起事端,行动较为收敛。因忙于内部事务,对外战略方针没有大的变化和调整。在对待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和发展中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由于各国具体条件和起点不同,因此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是“多样的”;各国都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不能“互相模仿”。“一体化的需求”同各国的利益之间“会产生矛盾”。认为过去把社会主义国家看成整齐划一,处处一致是错误的。他的这些观点比勃列日涅夫时期强调各国必须遵循所谓“共同规律”和各国主权“有限”的观点相比,是个重大变化。

  安德罗波夫对中国比较熟悉,先后四次来过中国,其中包括1959年陪同赫鲁晓夫来华访问,1963年率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团访越路过中国,以及1965年随同柯西金赴越南访问路过中国。他曾参加1963年7月和1964年11月的中苏两党会谈。安德罗波夫基本继承了勃列日涅夫生前表示要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方针,主张“改善苏中关系”,“恢复苏中两国人民的友谊”,但实际上并没有为消除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而采取实质性步骤。

  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安全工作领导人上升为苏共党的最高领导人,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他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就享有“有现代专业知识、机智灵活”的名声。他常常被描绘成一个有教养的、具有学者风度的形象。他在任克格勃主席十五年中,强化了克格勃组织,建立了一个较稳固的权力基础。他兴趣广泛,有着多方面的爱好,从现代爵士音乐到美国小说他都很感兴趣。他倾向于反对个人崇拜,他尽量避开礼仪性活动。

  安德罗波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在执政一年零三个月期间,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工作,大刀阔斧地进行人事调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福利事业方面取得的进展作出了贡献。整顿劳动纪律和完善经济机制的试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在这方面采取的措施获得了苏联群众的支持。但健康原因未允许他完成这一任务。1984年2月9日,安德罗波夫逝世,终年70岁。

  康斯坦丁•乌斯季诺维奇•契尔年科(1911——1985)

  1984年2月13日 —— 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生于西伯利亚的一个俄罗斯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当过雇工。曾在高级党校和基什尼奥夫教育学院求学。1929—1933年先后任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部长、边防军某部党组书记、党的区委部长等职。1931年入党。1933年复员回乡。1933—1945年先后任新村区党委和乌雅尔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的教育之家主任、克拉斯诺雅尔斯克边疆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党委书记等职。1945年毕业于苏共中央高级党校。1945——1948年住奔萨州党委书记。

  1948——1956年任摩尔达维亚宣传鼓动部部长,受到勃列日涅夫赏识,调莫斯科党中央工作(1956——1960)。1960—1965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秘书处主任。1965年7月—1976年3月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主管党中央领导人的内务、行政、文书和安全等工作。1966年4月—1971年4月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71年4月苏共二十四大起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976年3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并兼任苏共中央总务部部长。1977年10月—1978年11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8年11月—1984年2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共中央书记。1984年2月13日在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国防会议主席。1984年4月11日在第十一届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他在50年代初结识勃列日涅夫,受到勃的赏识,以后一直随勃列日涅夫在一起工作,被称为是“第聂伯罗帮”的重要成员和勃列日涅夫的“总管家”。安德罗波夫逝世后,他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已73岁高龄,成了十月革命以后就任苏共最高领导职务年事最高的人。

  当时从契尔年科的年龄、健康状况和威望来看,显然具有过渡性质。他执政仅13个月,虽然未能改善苏联国内外面临的困境,但保持了苏联政局的稳定,做了一些具体工作。在他执政期间强调政策的继承性,因此基本上保持了安德罗波夫时期的对内对外政策。

  首先在经济方面,主张对苏联的整个经济体制进行认真的改造,提出完善经济活动,改革管理形式和方法、将国民经济变成一种高效率的有条不紊的机制。指出经济试验的实质在于给企业更多的权利,提高企业的责任感,摆脱中央过多的监督。除继续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验外,其它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展开。他要求经济干部要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大胆地进行探索。他强调要加速科学技术进步,尽快地将科学技术成就运用到生产中去。

  其次,关于苏联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问题,他继承了安德罗波夫的“起点论”,说:“苏联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完善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开端。”他不仅强调了这个结论的重要性,而且也指出了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强调需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他把完善发达社会主义作为党的基本方针,具体地说,就是使生产力发生深刻质变并相应地改善生产关系,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劳动纪律和社会纪律。进一步发挥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契尔年科长期从事党务和意识形态工作,多次强调在意识形态工作、组织工作和经济工作方面要始终如一地遵循列宁主义的原则,认为不创造必要的社会前提和意识形态前提,要把经济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是不可能的。虽然业已成熟的经济问题、组织问题及其它问题十分重要,但意识形态工作应提到首位,它是全党的事业。强调把改善意识形态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适应党在完善发达社会主义过程中正在完成的那些重大复杂的任务的水平”。他重视抓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大力呼吁要杜绝资产阶级文化的渗入,主张对中小学的教育进行改革。

  第四,对外关系方面,他认为国际形势的特点是:战争危险急剧增强,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以及双方的政治方针和针锋相对的世界观的对抗空前紧张。因此对美国的态度比较强硬,尤其是美国在西欧部署中程导弹后,直到1984年12月份,他在会见美国企业家哈默时才表示苏美两国应建立良好关系。在同东欧国家关系方面,强调要全力发展和加强团结合作,而东欧国家无论是国内建设还是对外关系方面,如有一些独立自主的做法都会被当作越轨行为,而遭到指责。关于中苏关系方面,虽然他强调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很重要,但两国关系没有出现更积极的进展。契尔年科于1985年3月10日逝世。

  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1931年——    )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戈尔巴乔夫年轻时在莫斯科大学学法学并在那里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赖莎(赖莎因患白血病而于1999年去世)。1953年9月他们结婚,1955年戈尔巴乔夫毕业,两人一同回到戈尔巴乔夫的故乡。

  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6年35岁时获得了农业经济学家的学位,从此青云直上。1970年成为农业部部长,次年被选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79年他加入政治局,在政治局内他认识了他的同乡、克格勃首领尤里•弗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安德罗波夫在此后数年内成为戈尔巴乔夫的主要提拔者。

  他在党内的地位给予他更多出国的机会,这些旅行很深地影响了他的政见和对社会的看法。契尔年科死后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5月11日当选为苏联最年轻的共产党总书记。他实际上成为苏联的第一把手。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开放来阻止苏联共产主义的退化。其开始是1986年2月召开的第27次苏联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戈尔巴乔夫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1988年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将放弃勃列日涅夫教条,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这个政策在东欧于1989年内导致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罗马尼亚发生了暴力事件。这实际上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化同时也削弱了共产党的权力,这最后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共产党及其政治目标在东欧国家日益不得人心,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政权纷纷倒台。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法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

  1991年8月19日,苏共中的保守派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政变,试图收回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的权力,同时终止不成功的经济改革。但是在人民、军队和大多数苏共党员的联合反对下,政变仅仅维持3天便宣告失败。戈尔巴乔夫被软禁了三天,政变后他被迫将大部分政治局成员撤职,一部分甚至逮捕。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苏联境内的活动。

 

  1991年年底,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脱离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戈尔巴乔夫本人在1990年引入的总统一职并当任了苏联总统。1991年12月25日独联体成立后,他宣布离职,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正式停止存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