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玛共和国的动荡时局:多个内阁任期都非常短
魏玛共和国的动荡时局:多个内阁任期都非常短
5月31日,兴登堡任命弗朗茨·冯·帕彭为新任总理。冯·帕彭马上取消了对冲锋队的禁令,用以取得希特勒的支援。冯·帕彭与工业家和地主关系密切,并主张与兴登堡雷同的极端保守主义政策。他组织的内阁中,包括国防军部长库尔特·冯·施莱谢儿及其他拥有跟胡根贝尔格政见相同的人。这个新政府预期会与希特勒合作。由于共和派与社会主义派仍没有行动,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胜算甚高。
由于大部分政党反对新政府,故此只有德国国家人民党支援的冯·帕彭解散了议会并在1932年7月31日召开选举。纳粹党在议会取得最多议席;德国社民党与德国共产党则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政党。由于纳粹党未能取得大多数议席,故此议会再度被解散,直到有政党取得大多数议席为止。
纳粹党现今是议会最大的政党。只有它可以令政府稳定地运作。冯·帕彭尝试劝谕希特勒担任副总理并支援议会制政府。然而,希特勒拒绝他的请求,并表示正在考虑与帕彭以前所属的德国中央党会谈。假如成事,希特勒将会与该党联手对付帕彭的政府。希特勒于是要求就任总理,但在1932年8月13日兴登堡拒绝让这位「巴伐利亚二等兵」上台。
7月选举的结果反映了纳粹党对政府的影响愈来愈大。在1930年的议会选举中,纳粹党得到一百多票,是第二大党;这壹次它的议席比以前加重了超过两倍。纳粹党所以能迅速壮大,全靠大量工人、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这数百万激进的支持者最初要求纳粹党走向左派,希望能振兴德国与改造德国社会。大萧条也是它议席大幅上升的原因之一。
1932年11月6日,议会再度举行大选。纳粹党取得近三成票数。它的支援票数虽然比之前少了二百万,但仍然取得最多议席。冯·帕彭下台,由国防军将军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在12月3日接任。施莱谢尔多年来属于保守势力的阵营,但他的计划就是:联合以斯特拉瑟为首的纳粹党左派,以赢得在议会的优势。虽然计划作风大胆,但始终不成功。

在这两个月期间,施莱谢尔扮演了「社会主义将军」的角色,周旋在基督教工会、纳粹党左派,甚至社民党之间。他的计划就是组成一个由他领导的「工党」政府。不过,由于国防军将领完全未能准备支援计划,以及工人阶级自然地不信任他这个未来盟友,此计划也是失败。另一方面,施莱谢尔也因计划触怒了资本家与地主,因为社民党与共产党大概会在柏林发动交通罢工。
1933年1月4日,希特勒从冯·帕彭得知,这位将军没有解散议会的决定权,大多数议席却可以。施莱谢尔的内阁(根据紧急法案以前的诠释)没有一个正常的议会支援,只能投票决定解散它自己。希特勒也晓得,德国一些大企业会帮忙应付纳粹党所有以往的债项。由于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故此与希特勒商量怎样推翻施莱谢尔的政府。他们由于各怀鬼胎,同样想争取成为总理,所以会谈没有结果,但他们仍然继续商谈。
1933年1月22日,希特勒威胁兴登堡的儿子奥斯卡·冯·兴登堡(Oskar von Hindenburg),表示会为总统在东普鲁士的住所诺伊德克(Neudeck)之房产税违规行为而展开诉讼(虽然不久后该住所面积增加五千英亩土地),借此换取后者的支援。施莱谢尔由于在内阁问题上不敌冯·帕彭与希特勒,而且又失去了兴登堡的信任,所以要求举行选举。1月28日,冯·帕彭向兴登堡表示,希特勒不足为患,并建议他重组政府。社民党、共产党、中央党与纳粹党四党对立。长此下去,一个类似布林什维克的阵营便会形成并威胁共和国的统治。同一天,施莱谢尔辞职。
经过多番与希特勒讨论后,冯·帕彭以为自个可以操控希特勒,于是支援希特勒成为新任总理。然后,他力陈他的计划之优点,游说总统府总裁奥托·迈森纳(Otto Meißner)与奥斯卡·冯·兴登堡支援希特勒。三人在1月下旬不停向兴登堡请求让希特勒做总理。最终,冯·帕彭、希特勒与胡根贝尔格达成协议,决定由德国国家人民党执政,希特勒为总理,冯·帕彭为副总理。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新一任德国总理。他也容许纳粹党取得内阁十一席中的三席,代表着在议会的少数:纳粹党与胡根贝尔格的德国国家人民党(196 + 52席)。中央党与巴伐利亚人民党(70 + 20席)希望希特勒作出宪法上的让步(用以保护宪法),但被希特勒拒绝。希特勒更计划要解散议会。
虽然兴登堡怀疑纳粹党的用意,也对希特勒的个人诚信充满疑虑,但他与冯·帕彭都相信由于纳粹党所得支援正在减少,故此可以限制希特勒作为总理的决定权。
总结而言,冯·帕彭不甘被迫辞职,于是在施莱谢尔筹组执政联盟失败后,借助与兴登堡的友谊,冯·帕彭让施莱谢尔辞职,并与兴登堡共同操控希特勒。但是,棋差一著,他们反而造就了希特勒掌权的开始。
根据纳粹党的宣传,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当选总理的日子被称为「纳粹党夺权日」,一般被以为是纳粹德国统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