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灵光一现
几乎每个人都体验过灵光一现的感觉:某个难题长期困扰自己,反复尝试却仍无法破解,正当你快要绝望的时候,突然之间仿佛一道闪电照亮了一个从未被注意过的角落,于是一个“新点子”就此产生了。令人困惑的是,许多新点子本身看起来并不复杂,可为什么就一直想不出来呢?这灵光一现又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新点子”产生的本质就体现了创造性的思维,它要求人们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看待问题,并得到新颖、有价值的想法。心理学家曾经给人出了这样一道“难题”:桌面上放着一盒火柴、一团棉纱线、几个图钉和一支蜡烛,要求人们想办法让蜡烛能像壁灯那样在墙上燃烧,并且熔化的蜡油不能弄脏地面。这个问题着实难住了许多人—他们尝试用图钉和棉线把蜡烛固定在墙上,但均告失败。只有少数人在反复思考后出现了创造性思维:把火柴盒倒空,用图钉把盒子钉在墙上,就成了一个既能放置蜡烛又能接纳蜡油的平台,解决了这道“难题”。
上面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产生创造性想法的关键往往在于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成功地进行发散思维。火柴盒通常用来装火柴,于是大多数人对它的思考就被限定在“容器”、“盒子”这样的功能上—这个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功能固着”。只有当人们打破功能固着,发散思路,想到事物还能起其他作用,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
那么,如何帮助自己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呢?首先,我们可以主动改变观察事物的视角。当熟悉的事物改变了惯常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会更容易产生新的思路。在刚才介绍的那个实验里,心理学家又请另一群人来解决“蜡烛问题”,但这回做了点小小的改动:桌上的火柴盒是空的,火柴全都被倒出来散放在桌面上。结果,这一次成功想到正确解法的人数就一下子多了不少!因为一个空的火柴盒不太容易让人的思维局限在“装东西”这个功能上。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通过改变观察视角,来训练自己发散思维的能力。试着拿一个杯子,将它盛满水放在桌上,然后看着它,花一分钟时间想想:“杯子能有什么用?”也许你会想到“喝水”、“养鱼”……但似乎总是难以跳出“液体容器”这一范畴。接着,让我们尝试另一种视角:将杯子放在水盆里,或者把它倒置在桌上,甚至把杯子打碎,现在你又能在一分钟内想到杯子的多少种用途呢?是否体验到自己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开阔了?杯子可以做小仓鼠的渡船,可以挂起来成为一个钟,打碎了可以做刀片、咖啡杯的手柄,还可以当作戒指……你看,只要主动地改变观察角度,新点子的产生就会容易很多。
![]() |
- 上一篇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了什么
盛夏的阳光下,一只蝉趴在树干上,一边吮吸着鲜美的树汁,一边愉快地唱着歌。在它的身后,一只螳螂正举着两把锋利的“大刀”悄悄地向它逼近,但蝉却毫无察觉。螳螂迅速地抓住蝉,正当它准备享用这顿“大餐”时,树丛中突然飞出一只黄雀,一口将螳螂吃掉。这就是“螳螂捕蝉,黄
- 下一篇
为什么在有的比赛评分中要去掉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
在体操比赛和一些艺术比赛中,评委打分时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如果有哪位评委给了某个选手一个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分数,他的决定可能对这名选手的最后得分造成很大影响。因为在高水平比赛中,选手的得分往往非常接近。假设有10位评委对某个选手打分,其他9位评委都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