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云密布的意思 甲午之战: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火烧 2022-04-17 12:01:48 1049
甲午之战: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gt   战前冲突 gt gt   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对象就是中国。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

甲午之战: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战云密布的意思 甲午之战:第一章 风声起,战云密布_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与战
>  战前冲突>>  根据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第一个侵略的对象就是中国。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日本天皇下诏,单方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牡丹社事件”。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并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岛。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但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但是日本侵略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下,1879年日本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  随后,日本又按照其大陆政策的第二步,开始侵略中国的另一个属国――朝鲜。1876年日本以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江华条约》,公然把朝鲜的宗主国清朝排斥在外,充分暴露了日本并吞朝鲜的野心。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中日两国同时出兵朝鲜,清军虽然在这次事件中压制住日军,但日本还是如愿取得了在朝鲜的驻军权。1884年,日本帮助朝鲜开化党发动甲申政变,企图驱逐中国在朝鲜的势力。率清军击败了日军,镇压了这次政变。但日本人还是利用了清廷的昏庸同清朝订立了《天津会议专条》,规定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两国出兵朝鲜须互相通知。这就为后来的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两国军备>>  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日冲突中,中方在硬实力上一直占有优势,但朝鲜甲申政变之后的十年时间,情况就悄然发生了变化。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日本军界要人山县有朋指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故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吨位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总吨位约17000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还出动间谍组织和人员潜入中国,加紧对中国各方面的情报搜集和渗透。>>  而在此期间的中国,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初见成效,开始得意轻敌。清政府结合自己一直以来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断定,西方人并不是想占有我们的土地,而只是想在贸易上多占点便宜、谋些钱财,有了这种心思,根本就没有意识应该在军事上多防备虎视眈眈的敌人。>>  这种轻敌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立之后,就再也没有扩充实力,没有添加任何船舰。而军舰都有一定的服役年限,没有新的军舰加入,老的军舰慢慢老化,战斗力自然不如日本新制造的军舰。因此,相对于日军船舰,清政府的战舰就像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年人,火力弱、射速慢、航行速度慢。北洋海军大沽口、威海卫和旅顺三家基地加起来才只有舰艇25艘,官兵4000多人。而且清朝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就连北洋水师用来购买枪炮弹药的军费都被太后用来修建颐和园,这与明治天皇大幅扩大军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中国失败的命运。>>  爆发>>  战争的导火索终于来了,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向清廷表示“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我政府必无他意”,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清朝没有识破这是日本的阴谋,于是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淮军精锐2500人于6月6日左右在朝鲜牙山登陆,安营扎寨,准备镇压起义,同时根据1885年中日天津条约通知日本。>>  日本得知清廷出兵朝鲜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立即设立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参加的“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  1894年6月8日起,日本一方面派先遣队400人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在朝鲜仁川登陆;另一方面,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授权大鸟挑起衅端,找寻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东学军领袖鉴于继续对抗会引起外国武装干涉,便于6月11日,和朝鲜政府达成了全州和议,清军未经战斗起义就平息下去。全州和议达成以后,朝鲜政府要求清日两国撤兵,但清朝要求日本军队先撤兵。大鸟圭介也向清廷驻朝大臣袁世凯口头表示撤兵。然而日本援军反而不断增多,直至10000多人,果然,大鸟圭介开始不断挑衅,一会儿否认朝鲜是清朝藩属国,一会儿又提出中日两国一道“协助”朝鲜“改革”内政。>>  当然,清朝和朝鲜都严正驳斥和拒绝了日本的这些无理要求。但日方的目的已经达到,它一面使自己的军队以“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一面又拖住了驻朝清军,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也终于找到借口,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企图已经愈发明显,中国国内舆论和清军驻朝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朝廷里也形成了以帝载、户部尚书翁同(光绪帝老师)为首的主战派(帝党),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干扰,为了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企图和解。这些人形成了清廷中的主和派(后党)。>>  李鸿章明知日本的狼子野心,却并未认真备战,而是一味寄希望于美、英、俄等欧美列强调停。但由于各方的利益牵扯,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调停均告失败。>>  日本唆使朝鲜亲日政府断绝与清朝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清军。在控制了朝鲜政府后,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北洋水师的战舰“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