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能 变革为何最终未能拯救大清?

变革为何最终未能拯救大清?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终结方式跟别的朝代不一样。其他王朝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而清朝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是晚清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可是它并没有推翻清朝,相反,清朝在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又延续了三十多年,最后被辛亥革命推翻;别的王朝被推翻后,新王朝取而代之,皇帝易姓,江山易主,中国历史会进入另一个轮回,而清朝被推翻后,封建帝制被彻底终结,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以上两条之外,清朝的解体还有一处更让人感慨的地方:与其他王朝末期的“僵化至死”不同,大清的政权分明是在变革的路上被抛弃的。在被推翻之前的十年间,这个政权也曾顺应时代潮流,宣布实行“新政”,推出种种改革举措。可是,就在改革之路走到中途的时候,这个政权竟然一下子被推翻了!这究竟是为什么?改革本是以自强为目标的,为什么最后竟敲响了政权解体的丧钟?主观期许和现实收获之间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误差?……这些问题显然值得我们认真探究,深入思考。
一
清末新政显然是在内外交织的压力之下开始的。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戊戌变法,康梁的改革主张颇合光绪皇帝的心意,可是却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强烈反对,结果变法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喋血京城而告终。可是,形势比人强,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了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一起逃亡西安。在强烈的刺激之下,大清的高级官员认识到,大清帝国若要强大,就必须进行改革。不改革就不能自强,不自强就无以抵御外辱。所以,京城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在1900年底纷纷上书,陈述他们对行政、军事、教育、财政等各方面的改革意见。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下诏变法,声称三纲五常虽为万世不易之理,但政府的统治方法则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必要的改革。由此,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揭开了序幕。
清末新政的改革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了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等各个方面,我们不妨做一下简略回顾――
在教育方面,清朝于1901年废除了八股文,于1904年制定了一套模仿日本的学堂管理规章,最后于1905年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与此同时,清朝还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派遣中国学生出国留学。
政治上,清朝开始进行立宪的准备工作,于1905年派遣以载泽为首的五位大臣出洋,到日本、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考察立宪政治。1908年,清朝宣布实行宪政的计划,声明将在1916年颁布宪法,举行第一次国会选举。同时还发布了“宪法大纲”,这个“宪法大纲”是以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宪法为范本的。1911年,清朝成立了一个所谓的“责任内阁”,这就是后来遭人诟病的“皇族内阁”。
在军事上,清朝开始改革兵制,着手训练新军。新军被编为36镇,每镇12500人。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清朝决定在全国各地建立武备学堂,同时还派人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