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孙坚甘宁 东吴大将孙策被谁杀的
东吴大将孙策被谁杀的
孙策被谁杀的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战祸连年,孙策继承父亲遗志带领所属军队统一江东,割据一方。此时的孙策只有二十多岁,不仅风流俊美,家世显赫,更是天纵英才,威震一方,正待他意图进军中原,谋图天下之时,却在外出狩猎时遭遇刺杀,不治身亡。那么,孙策被谁杀的呢?
影视剧中被袭击的孙策剧照
对于孙策被谁杀的,正史中有着明确的记载,行刺孙策的是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在孙策未得势之前,时任吴郡太守许贡曾意图向曹操告发孙策的野心,但告密书信被孙策发现,许贡被孙策杀死。许贡素日喜欢招揽门客,家中门客众多,许贡死后门,他的门客们失去了依仗,其中的三个人密谋在孙策外出狩猎时将他杀死。
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也有人怀疑是孙权或者是曹操杀害了孙策,怀疑孙权的人认为孙权急于篡位,执掌东吴帝业,所以弑兄夺位。怀疑曹操的人认为,孙策遇刺时,曹操正与袁绍进行官渡之战,曹操担心孙策前来夹击,所以暗中解决了孙策。但这两种说法虽然言之凿凿,但都是猜测和判断,并没有充分的历史证据。
直接导致孙策死亡的是许贡的门客,但是真正导致孙策英年早逝的却是他的骄傲自负和独断专行。史书中有记载,孙策喜欢狩猎,而且轻装简行,不喜欢带随从和侍卫,即使带少数侍卫,他也醉心于追赶猎物,将侍卫们甩在身后,侍卫们对此非常困扰,有大臣劝谏此事,孙策也不予理会。最终,这一疏漏被有心人利用,孙策含恨而亡,不得不说,孙策的死其实是一个必然发生的偶然事件。
孙策墓
孙策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是三国鼎立时期的孙吴势力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建立了辉煌的业绩和成就,但令人不禁叹息的是,天妒英才,孙策在二十六岁时,外出狩猎遇刺,大业未成,含恨而终。
孙策石像
孙策死后,他的弟弟的孙权继承了他的爵位和事业,厚葬孙策,并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封孙策的儿子孙绍为吴侯。
孙策祖籍吴郡富春,也就是现在的浙江富阳,但是孙策死后并没有魂归故里,而是被葬在了江苏省苏州市,孙策墓具体的位置是在苏州盘门外染丝厂内。
和所有著名的历史人一样,孙策墓也被众多盗墓贼所觊觎,并被盗掘,在孙策墓中,盗墓贼得到了很多的陪葬品,如金器、玉器、古玩、银盂杯、金搔头等等。但是,后来这群盗墓贼被抓获,他们所偷盗的陪葬品被一个叫朱励的人全部据为己有,可谓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被盗掘的孙策墓不久后也被废弃了,变成了官窑。解放后人们将孙策墓中的楣石发掘出土,这块楣石虽然饱经岁月的侵蚀和洗礼,但依稀可分辨出正面浮雕的龙、虎、人等形象。孙策墓遗址至今尚存,被现在的苏州人称为孙将军坟。
一代小霸王孙策,天纵英才,能谋善战,割据江东,但却英年早逝,留下寡妻幼子,令人扼腕叹息,真是应了范成大的那个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
孙策杀于吉
于吉是东汉末年的一名道士,祖籍琅琊,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胶南,他被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孙策收复江东后,于吉被孙策所杀。史料记载,孙策杀于吉的原因是“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孙策剧照
事实上,孙策杀于吉是的原因不止于此。一方面,孙策看到于吉半神半仙,施药救人,百姓们对他信奉崇敬,顶礼膜拜,甚至于孙策身边的能臣武将都对他推崇备至,孙策既嫉妒又害怕。嫉妒的是,孙策青年才俊,创立大业,尚不能得到如此拥护,而区区一个老道士却能得到这样的尊崇,血气方刚的孙策难免心里不平衡。
同时,孙策又非常担心,江东初定,人心不稳,土豪勉强顺从,百姓无动于衷,政权动荡,潜在威胁很多。而于吉一呼百应,影响力巨大,如果再让于吉的威望和势力继续壮大,必将威胁到孙吴大业的建立,所以,对于孙策而言,于吉非死不可。
另一方面,即使于吉没有不臣之心,任何一个当权者也不希望在其统治下存在一个精神偶像甚至是领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睡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从孙策杀于吉这个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孙策确实是个杀伐决断,强硬果毅的当权者,只要有人威胁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那么宁可错杀不可轻纵。而对于于吉,虽然死的有些冤枉,我们也只能说一句可悲可怜了。
如果孙策不死
孙策是汉末三国时期江东的著名武将,在三国时期二十四名将之中排名第九,人称“小霸王”。孙策不仅勇武过人,还有一定的谋算韬略,在武力收复江东各郡之后,还大胆启用智士能臣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日益繁荣。很多三国迷都曾感慨,如果孙策不死,那么,三国的历史必然会被改写。
影视剧新三国演义中的孙策剧照
孙策临终前曾对孙权说,若论两军对垒,争夺天下,你不如我;若论选贤任能,守护基业,我不如你,看在父亲和我创业艰难的份上,你一定要好好地干。对此很多人深以为然,但是从史料上全面来分析,孙策的这番话是非常谦虚的,甚至是很明显为了鼓励孙权而说的,其实还隐隐表现出担心孙权会因父兄的光环备受压力,甚至放弃、堕落。
历史上的孙策不仅能征善战,17岁就随父亲征战沙场,屡立军功,胸有韬略,《三国志》中更是评价他“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由此可见,孙策毫不逊色孙权,也是知人善任,能够安邦定国的,堪称是集文治武功之大成者。
如果孙策能够继续开拓江东大业,那么江东的发展将不可限量,甚至于后期最为强大的魏国都难与之争锋。孙策少年雄心,一定不甘心死守江东,必然会以为父报仇之机,夺取荆州,占据兵家必争之地,并逐步谋图中原,甚至直指曹操都,而最终的胜负恐怕也很难料定。所以,如果孙策不死,甚至只要再多活十年,恐怕就没有所谓的三分天下,孙刘结亲联合抗曹了。
孙策后代
没有享受到荣华富贵的孙策,在弱冠之年便担起大任,即使有才能,成为当时的一方军阀。但由于天妒英才,使他还未成就,就早早的过世了。不过,尽管孙策英年早逝,但他在家庭这方面,还是挺美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肯定是有原由的:当时有两个大美女,是一对姐妹,历史上称她们为大乔、小乔。孙策的妻子,就是两大美女中的姐姐大乔,小乔则嫁给了孙策的朋友,当时有名的周瑜,所以说,周瑜是孙策的连襟。
孙策剧照
孙策名留青史的原因,大部分在于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及他是三国之中吴国皇帝的哥哥,为吴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他妻子身上了,因为他妻子是当时极为有名的美女大乔。我们说孙策的家庭美满,除了妻子,就在孙策后代上了。
尽管孙策死得较早,但他依然留下了三女一子。其唯一的儿子名为孙绍,被孙策的弟弟,也就是当时的皇帝孙权,册封为吴侯,后来被改封为上虞侯。因为孙策是孙权的亲哥哥,且为吴国打下了基础,所以其子孙绍的爵位,其子孙后代是可以继承的。不过呢,在吴末帝时期,谣言孙策儿子孙绍的后代造反,从而被诛灭,导致绝嗣。
孙策后代在直系血脉中虽然绝嗣了,但其非直系血脉还是有流传至今的。因为孙策有三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陆逊、顾邵和朱纪。这三个人都是大家族的子嗣,所以不管怎么流传,现在肯定都还有他们的后代。
孙策大战太史慈
孙策是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孙坚的儿子,三国鼎立时期吴国君王孙权的长兄。但是太史慈是谁呢?历史上关于三国之间的战争很多,但大多是孙策与刘备,曹操之间的争霸之争。对于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战争介绍甚少,那么谁是太史慈?他们之间又是怎么回事?其实孙策和太史慈并不是敌人,相反还是孙策的大将军,为孙家称霸江东立下过汗马功劳。
孙策剧照
关于孙策大战太史慈的典故还要从孙策和太史慈的认识说起。古语说的不打不相识,用在孙策和太史慈身上时最恰当不过的。孙坚死后孙策投宿袁术门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吃不饱,穿不暖,想脱离袁术的管制,便拿家传玉溪与袁术换了些兵马,自己占山为王去了。
孙策毕竟有志向,想成立强盗联盟,消息传到刘鹞的耳朵里,就想请孙策来他山上喝酒,便派太史慈去请孙策。太史慈性子直,嘴巴笨,让孙策产生误会以为他要抓自己,两人打了起来。打着打着太史慈想我是奉命请你喝酒,你不来我就抢你的头盔,盛些肉给你留着吧,于是用孙策的头盔盛了一块猪后腿肉留给孙策。孙策后来知道了真相,就请太史慈去他家喝酒。
孙策后来看见太史慈为自己留的那块肉,很感动,便把肉供奉起来。并且拜太史慈为大将军,从此太史慈跟随孙策南征北战,结下深厚友谊。据说在黄山一带,家家墙上都挂着猪后腿肉的习俗来源于此。孙策大战太史慈结交了挚友,留下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