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封弟反映了什么 剪桐封弟的故事
剪桐封弟的故事
公元前1064年,宏图大略的周武王满怀着对江山社稷的无限眷恋和事业未竟的深深遗憾在灭
商两年之后英年早逝。
太子姬诵继承了王位,史称周成王。
据说,成王即位时年仅十三岁,而另一种说法则是年幼的成王需要在周公的背负下接受诸候
和大臣的朝见。九百多年后的汉武帝后元元年,这一场景被绘成图画,连同托孤的重任与荣
耀一同交付给了深得信任的大臣霍光。
因为成王年幼,由周公代摄国政。也曾有过恐惧流言日的周公先后平定了三监之乱和唐候之
乱。此时的成王,需要做的仅仅是学会如何成为一个未来的天子,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
游戏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的形状交给了弟弟:“我就用这个来分封你吧。”几天后,
周公请求成王选择吉日封叔虞为诸候,成王说:“我和他幵玩笑呢。”周公道:“天子无戏
言,天子说出的话,史官要如实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大夫要传扬它。”于是,周成王
把唐封给了叔虞。叔虞日后也就被称为唐叔虞。
“剪桐封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 重言》、《说苑﹒ 君道》和《史记﹒ 晋世家》中都有记载。
剪桐封弟的佳话流传千古,在广为称颂的同时,也有人提出了疑问,其代表作便是山西人柳
宗元的《剪桐封弟辨》。也有人认为,“剪桐封弟”应为“翦唐封弟”,即翦灭唐地分封给
叔虞,其依据是古时陕西一带“桐”、“唐”同音,但这一推断缺乏有力的佐证。现在,一
说剪桐封弟,几乎所有的作者都要提及柳宗元的这篇被称为议论文典范的文章。
那么,《剪桐封弟辨》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公元805年,刚刚即位的唐顺宗任用曾侍
读东宫的翰林学士王叔文改革德宗以来的弊政,柳宗元与刘禹锡都是此次改革的积极参与者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正是为他们的政治革新主张提供理论根据,制造舆论影响,“凡王者之
德,在行者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很有些要打破两个凡是,以实践是真理
的唯一标准来革除德宗留下来的弊政的意思。因此,《剪桐封弟辨》是在当时政治形势的需
要下产生的,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明显的针对性、倾向性。柳宗元毕竟是文学大家,他抓
住了有利于他的论据,回避了不利于他的史实,将这篇文章写得言简意赅、明快锐利,颇有
说服力,以至于这篇文章被收录进了《古文观止》。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当时周朝初定,和后来的许多新生王朝一样,都急需将本族子弟和姻
亲分封到各地,以这些同姓诸候国筑成一道藩篱西周王室的坚固屏障。叔虞做为成王为数不
多的亲弟弟,分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周公的劝封也只是一个时机的问题。当然,一件封
藩建卫的政治大事就在儿童的游戏中完成,这的确显得草率而又容易让人质疑,但是,纵观
历史,无论过去的封建社会,还是后来的专制时代,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这是中华民
族的悲哀,也是专制与独裁的特性使然。
周成王当时只是一个少年天子,需要正确的引导去成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在专制社会里,一
个出尔反尔、朝令夕改、不讲信用的统治者对国家、对人民都将是一个灾难,因此,君无戏
言成为封建帝王必须恪守的古训。假如周幽王少年时代也有一个周公去教导他君无戏言,那
么,还会有日后的烽火戏诸候吗?因此,我认为,剪桐封弟的记载是真实可信的,后来的事
实也证明,周公的做法不仅无可指责,而且令人称道。《说苑》评价说,周公旦可以称得上
一个善于进言的臣子,他的劝导使成王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
幼年即位的成王之所以成为周王朝少数几个贤德的君主,与周公的教导有着直接的关系。假
如没有周公当年的进言,三千年前的晋国历史将是另外一种写法。最后:永贞革新仅进行了
一百四十六天便在宦官集团与部分大官僚的激烈反对下结束,王叔文等人被杀,柳宗元和刘
禹锡等人被贬,当了二十六年太子的唐顺宗即位仅仅八个月便被迫退位。
当时的唐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翼城县,方圆百里,当地的百姓多是尧的后裔。叔虞到达唐
地后,不辱使命,发展农牧生产,兴修水利,逐步使当地的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受
到后人的赞誉,唐太宗曾在《晋祠铭并序》中极力颂扬和推崇叔虞的治国方略和德政。有一
年,唐地发现一种二苗同为一穗的禾谷,叔虞将它作为国泰民安的祥瑞献给成王,成王将禾
谷转赠给了正在征讨东夷的周公,周公在军营之中写下了《归禾》与《嘉禾》,记述和颂扬
此事。遗憾的是,这两篇曾被收进《尚书》的诗文已经佚失。叔虞似乎还是个能文能武的全
才,在史书上为我们留下了“徒林射兕”的故事,徒林在何处已是难以考究,兕就是雌性犀
牛,叔虞射杀犀牛之后,用它的皮制作了一副铠甲,这件事直到多年以后仍被他的臣子们津
津乐道。
后来,叔虞的儿子燮父,也就是那个曾因建设了超标办公住房而被康王批评的晋候看到日夜
奔流的晋水哺育着唐地的百姓,就把唐国改称为晋国,幵创了晋国六百年的霸业,燮父也就
被称之为晋候,而今天山西省的简称也就是晋。
太原,是今天以晋为简称的山西的省会。太者,大也,原者,广平曰原,太原,就是大平原
的意思。山西多山,因而就以“太原”来命名这块并不太辽阔的汾河谷地。太原还有许多别
称,叫得最多至今仍然经常使用的就是晋阳和并州。晋阳,《水经﹒ 晋水注》称:“城在晋
水之阳,故曰晋阳矣”。并州,《周礼﹒职方氏》上说大禹治平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
就是其中之一。
太原的历史,先从帝尧说起。
尧是原始社会中陶唐氏的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名放勋,史称唐尧。陶唐氏为黄帝嫡裔,
原来居住在冀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唐县一带。西晋《帝王世纪》载:“帝尧……后又徙晋
阳,今太原县也”。尧都晋阳,虽然因为缺乏有力证据而被史家忽略,但这一传说在民间却
历久不衰。
今太原市清徐县东南七公里的尧城,传说就是距今四千年前的陶唐城。这里曾是名为“陶唐
古迹”的清源八景之一。尧城建于何年,史无记载,但从近年来出土的碑刻来看,早在北宋
宣和七年(1125)时就已经存在。史籍记载“尧城是陶唐造历之所”。帝尧命令天文官分驻
尧城四方,昼夜观察日月星辰,制定出了历法。尧城中最有影响的建筑是尧庙,传说是在帝
尧当年住过的茅屋原址上修建而成的。据说,庚子年仓皇西逃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路过

此地时,曾到帝尧像前顶礼膜拜,留下许多轶闻趣事。
帝尧后来迁都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大概是因为那里更接近先进的中原地区,此后,舜
都蒲板(今山西省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晋南地区因此成为中华文明的发
祥地之一。而当时的唐,就在这个三角地区之内。此外,《山西通志》还提供了迁都的另一
种说法,该书三卷记载:“太原县府城(指晋源)南四十里,唐尧始都于此。后因水患太甚
迁河东平阳”。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尚书﹒ 禹贡篇》的记载是“太原”第一
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诗经﹒ 六月》中也有“薄伐严允,至于太原”的诗句,不过,诗中
的“太原”据考证是指甘肃平凉泾水上游的平川地带。而前文中的几个地名均在今天的山西
省境内,壶口就是早已闻名于世的黄河壶口瀑布,太岳是指晋南的太岳山。而此太原却非今
太原,指的是汾河中下游包括今天太原在内的广袤的一马平川。
传说在大禹治水之前,汾河里有黑龙肆虐,日后被尊为汾水之神的台骀为民除害,斗杀了黑
龙,黑龙的尸体化作太原西侧绵延的山脉,大禹治水时曾在龙头山的山巅上系过舟,因此,
这座山日后就被称为系舟山。今天的系舟山上已经再也找不到当年系舟的山巅,大禹治水三
千年之后,踏平晋阳的宋太宗赵光义在其阴暗而又狭隘的心理的驱使下,为了拔去龙角而派
遣军士将系舟山山头削平。
台骀究竟是神话人物还是真有其人史无定论。太原地区流传着他的神话故事,晋祠东南建有
台骀神庙,这里同时还是张氏祖祠。《左传》昭公元年,子产在回答叔向的询问时曾说过,
黄帝之子张氏始祖少昊有裔孙叫昧,做水官之长,儿子台骀继任后,疏通了汾河、洮河和大
泽,使人们能够在太原地区居住。颛顼因此嘉奖他,封于汾河,后人尊称他为汾水之神。
西周时期,居住在太原地区的是燕山戎等少数民族。曾命甫候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
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在国人暴
动之后即位的周宣王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
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周宣王在后来的战争中
连遭败绩,在丧失江、淮之师后,几乎耗尽了倾国之兵,为了对抗北方的犬戎、姜戎等少数
民族,确定征兵人数,周宣王不顾大夫仲山甫“民不可料也”的劝谏,在刚刚征服的太原地
区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口普查。当然,这次对民户的检查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它只能
表明,周王室已经外强中干,面临崩溃的边缘。
十八年后,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晋文候亲率大军入陕,与郑武公、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
东周时代。同时,晋文候还杀掉了与平王争夺王位的幽王庶子余臣,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
二王并立局面。周平王特作《文候之命》以褒奖晋文候对周王朝的再造之功。从此,晋国走
出了叔虞时代方圆百里的疆域,将政治势力和影响扩展到了中原地区。
一百多年后,晋文公再次扮演了同样的角色,出师远征,击败狄人,平定了襄王之弟太叔带
发动的叛乱,迎接出逃到郑国的周襄王回京复位。晋文公从此奠定了其春秋五霸的功业。
《左传》昭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541年,太原地区再次爆发战争,晋国大夫中行穆子率领
步兵在这里击败了山戎的无终部落和与他们结盟的狄人。两军对垒之时,大将魏舒建议道:
“敌人是步兵我们是车兵,在这个不利于兵车作战的险要之地,用十个步兵共同对付一辆兵
车必然得胜。我们必须把所有的车兵改编为步兵,就从我幵始。”于是果断地将拒不执行命
令的荀吴的宠臣斩首示众,把五辆兵车的十五个甲士改编为步兵的三个伍,并最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