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兰清曹寅 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患疟疾时曾向康熙皇帝讨过药?
曹雪芹祖父曹寅在患疟疾时曾向康熙皇帝讨过药?
康熙五十一年七月(1712年8月),曹雪芹祖父曹寅染上疟疾,他让李煦密折上奏,向康熙讨药。当时治疟疾最好的药是西洋进口的金鸡纳霜(奎宁),但即便以曹寅之富有,也难以搞到。
曹雪芹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创意旅游纪念品朕知道了胶带风靡一时,这几个字是复制于康熙回复给大臣的密折中的真迹。你知道吗,在该院收藏的那些清代密折中,就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发自南京的亲笔,是直接递到皇帝手里的,内容也大多与南京息息相关。
给康熙的密折是专奏专闻,即时批复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个《知道了:p批奏折展》。知道了是皇帝批阅大臣奏折的常用语,p批奏折是经皇帝亲自用p砂批阅的奏折原件。
据曾昭英文章介绍,从康熙开始,清朝就建立了密折制度。这是只供皇帝一人专看的,比作为国家机密的军机处档案更为机密。正常折子交给通政司审阅后再呈交,特别长的,还会由大臣写贴黄,即附黄纸,概括要点。而康熙的密折则是专奏专闻,不经过通政司,直接递到皇帝手里。折面上不写奏者姓名,只写南书房谨封字样。康熙即时批复,他一度右手有病,强用左手批复,毫不耽误,一则防泄密,二则可以深入了解真相。
1924年溥仪出宫后,人们发现一个小木箱,内藏一批康熙朝的密折,主要是包括曹寅在内的三个江南织造上的奏折。这三人都是宫廷内务府旗人,全部亲笔缮写密折,短小精密,汇报内容由民情世风到雨水收成,不一而足。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参观展出的p批奏折时,笔者意外发现了几份大约300年前由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谨奏恭请圣安的奏折,细看内容,也都是与南京这个昔日明都息息相关的。
详报明孝陵西北角塌陷事件,以防谣言流播
在一份江宁织造、通政使司通政使臣曹寅写于康熙四十七年五月二十五日(1708年7月12日)的谨奏恭请圣安的奏折中,他向康熙报告了两件事,其中一件是关于明孝陵的:
江宁洪武陵冢上西北角梧桐树下,陷塌一窟口,面有伍尺余寸、深约贰丈余,下视如井。臣念洪武陵有御赐碑额,太监看守。因民间讹言冢已塌下,臣随往勘验,离地宫尚远拾伍丈余,毫不相关。原系当先培填之土不坚,日久,值雨冲塌,水流宝城之外。当有地方该管官员,即命陵户挑土填平。恐谣言流播,讹传失实,有廑宸衷,合先奏闻。
称洪武陵而不称明孝陵,是避讳明字。民间讹言冢已塌下事关重大,因此时离南明永历帝1661年被吴三桂绞杀才47年,反清复明的暗流仍在民间涌动。离1681年剿灭吴三桂也才27年,人心是否安定也未可知。为此,康熙还曾专程谒洪武陵,立治隆唐宋碑,以笼络人心。
更为严重的是,那一两年江南地面不平静,康熙在曹寅奏折上的p批,也担心又闻盗案甚多。曹寅在康熙四十六年九月廿日(1707年10月15日)的一份奏折中向康熙解释说:盗案原系浙江旧案,鼠窃狗偷之辈。当时匿家光福山中,转攀拿获,自知不免大戮,恐该衙门动刑痛苦,遂妄为大言,使问者不敢施威,以免一时之累。缘巡抚远出苏城,又无老成之官,一时城栅过于严防,以致百姓惊慌。其实不过寻常盗案,并无连海结伙不轨之事。后恭闻皇上圣谕,责地方以不加查察盗案,凡臣民无不欢忭,以为天鉴如临,明洞万里。目下各官知戒,小民俱安堵如常。理合一并具摺奏闻,伏乞圣鉴。
曹寅在康熙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日(1708年3月22日)奏折中又解释说:臣闻得四明山通福建,历来盗贼之巢穴,此辈皆在别省行劫,归藏山中,形迹幽秘,其来已久。以前未尝不犯,问官只问眼前现在之案,不株连根抵,故四明山巢穴,人皆不知。去年为百姓有买米下海之谣,又巡抚中军分兵披甲拿人,致令上下纷扰,故问官详据口供。令蒙皇上差各大臣严审,将来自可穷绝根窝,永无夜警。至于奸僧一念委给付之事,即如晌马贼歃血拜盟一类,皆由于地方官员柔弱懒惰,诚如圣谕‘不勤不慎’所致。当此天下富强之时,大臣静妥任事,小吏勤慎奉公,何务不办。琐细小事,动辄上闻,或借此掩饰,见其勤劳。或借此密奏,见其亲近,亦未可定。安能逃皇上洞彻万里之明,终于自误而已。所有百姓情形委细,未免字逾常格,臣谨具列奏闻。
曹寅认为这件事本不大,只是鼠窃狗偷之辈,恐衙门动刑痛苦,妄为大言,使问者不敢施威,以免一时之累。而地方官员办事不力、虚张声势,造成百姓惊慌。而且他认为,琐细小事,动辄上闻,或借此掩饰,见其勤劳;或借此密奏,见其亲近。

尽管如此,有些客观现实是回避不了的。这从曹寅附在康熙四十七年闰三月十二日(1708年5月2日)开粜折内的奏陈浙江审张廿一案由折可见端倪。此案涉及的朱三太子,民间传说是崇祯的三儿子,是反清复明的一面颇具号召力的旗帜。其实,早在南明弘光小朝廷就闹过太子案,但那个太子不管真假,已经被降臣送给清军,没想到又冒出个朱三太子来。好在康熙已得到消息,他p批道:山东地方将姓朱的父子三人都已拿住了。口哄(供)势甚明白,但一念拿住方好。不久,曹寅在康熙四十七年四月十六日(1708年6月4日)奏折中也奏报了朱三太子在鲁获解的消息。
由于以上这些种种不安定因素,故而曹寅听到洪武陵冢上陷塌一窟口的消息后,不敢怠慢,立即随往勘验,并恐谣言流播,讹传失实,使皇帝内心焦急,就将勘验情况和处理结果及时向皇帝报告。康熙在奏折上p批:知道了,此事奏闻的是。尔再打听,还有什么闲话,写折来奏。
康熙的p批肯定了曹寅的报告,并且要他继续打听,随时上报,可见康熙对这件事也是相当重视的。至于陵冢上西北角梧桐树下,陷塌一窟口是否当先培填之土不坚?还是另有暗道机关?这就要文物专家去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