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王封臣评书狄仁杰之3 封王封臣,制定朝仪
封王封臣,制定朝仪 封王封功臣 gt 汉六年(前201年), 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以后,决定论功封赏。但是文臣武将整日争功吵闹,甚至拔剑击柱,一年多争执不 下。刘邦想封他认为功劳最大的 萧何为侯,
封王封臣,制定朝仪

封王封功臣 > 汉六年(前201年), 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以后,决定论功封赏。但是文臣武将整日争功吵闹,甚至拔剑击柱,一年多争执不 下。刘邦想封他认为功劳最大的 萧何为侯,食邑八千户。这引起了将领们的不满,他们说:“我们这些武将冲锋陷阵,历战无数,大小各有功劳。而萧何没有在战 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只会舞文弄墨,凭什么封赏在我们之上?”刘邦毫不客气地驳斥道:“你们知道打猎的事吗?”武将不知个中缘由,回答说:“知道。”刘邦又 问:“你们知道猎狗吗?”武将说:“知道。”于是,刘邦奚落他们说:“打猎时,若没有猎人指挥猎狗,指示野兽踪迹,猎狗就捕捉不到猎物。现在你们武将攻城 略地,犹如猎狗捕捉到了猎物,是功狗;而萧何,就是指挥你们获得猎物的猎人,是功人。而且,诸位只不过一人最多也是两三人随我征战,萧何却向我推荐了数十 个随我一起出征的人,功劳是不能忘的。”武将听了这一番“功人”“功狗”之论,再也不敢讲话了。 > > 功臣受封定赏后获封侯爵者一百多人。 在讨论上朝位次时,武将们又将曹参抬出来。他们认为,曹参在战场上受伤七十余处,功劳应位居第一。刘邦没有说话,但心里认为萧何功劳最高。鄂千秋深知刘邦 的心意,就起身评赞萧何,为萧何说好话。他说:“曹参虽有攻城略地的功劳,只不过偶尔为之。陛下与西楚霸王 项羽相持四年,士兵在失败之后,单身逃跑的就有 很多次。然而萧何总能从关中调兵遣将加以增补,陛下并没有下令让萧何增兵援助,有好几次都是萧何调数万兵马刚好解除了陛下手下无兵的困境。汉与楚相拒荥阳 数年之久,军中无粮,都是萧何通过水路,接济军粮以使粮草供应充足。陛下数次失去关东,都是萧何守住完整的关中以待陛下,终于成就陛下万世的功业。现在即 使失去曹参这样的武将百余个,对于汉并不太缺乏,即使得到了也不一定就会统一天下。怎么能以一日之功而加于万世之功以上呢?还是应定萧何第一,曹参次 之。” > > 刘邦马上表示赞同,立即发布命令,将萧何的功劳位次定为第一,同时允许他可佩戴宝剑上殿,入朝不用下跪。为了答谢鄂千秋在关键 时刻对萧何功劳的评价,刘邦还晋封鄂千秋为安平侯,增加食邑两千户;同一天,又封赏萧何的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经过这一番辩论,群臣不敢再争执,开 始分封功臣。 > > 张良,字子房,战国时韩国人。其祖父、父亲曾任韩国相。秦王政十七年(前211年)韩为秦所灭。韩亡时,张良虽尚为少 年,但他决心刺死秦王,以报灭国之仇。为达到这一目的,他倾尽所有家产来召集死士,于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谋杀 秦始皇,因铁锥误中副车而失败。从此,张 良过着隐姓埋名、流浪他乡的生活。 > > 在流亡的日子里,他考察山川,广交名士,并研读了中国古代兵书——《太公兵法》,关于张良得到《太公兵法》曾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 > 张良流亡的日子有一段时间是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古邳镇东)度过的。有一天,张良在下邳桥头漫步,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老者,在走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 鞋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感到很生气,想打他一顿,但又看到他体衰年迈,就走到桥下,把鞋取了上来。可老者 又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鞋已取上来了,穿又何妨,就恭恭敬敬地给老者把鞋穿好了。老者感到心满意足,大笑而去。 > > 张良很是诧 异,一直目送他远去。老者走了没多久,又走了回来,对张良说:“年轻人,表现不错,有必要教给你点东西,这样吧,五天后的一大早,到这儿来等我。”张良也 不知老者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仍是恭敬地弯腰答道:“是。”五天后的一大早,张良如期赴约,只见老者已站在桥头,见到张良后,非常生气地说:“为什么与老 人相约都迟到?五天后再来吧!”说完扭头即走。五天到了,这次鸡叫头遍,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者已经在桥头,他责问说:“怎么又迟到了?五天后再早一点 儿来吧!”又过了五天,这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在桥头等待。不一会儿,老者也来了,高兴地对张良说:“这样子才对。”说完,从怀中拿出一卷书,对张良说:“好 好研读吧,十年后,你定可为帝王之师,十三年后你可以到济北去见我,那里的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就是我。”说完便转身离去,其后再也不见其踪迹。这个故事 尽管有传奇色彩,但从中可以看出,在长期流亡生涯中历经磨炼之后,张良已变得稳重、老练多了。 > > 这其间,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最后在垓 下歼灭了项羽,使刘邦完成统一大业。而在刘邦大封功臣的过程中,刘邦十分赞赏张良在建汉过程中的功绩,要把齐地三万户封给张良,但张良婉言谢绝了。他想起 自己在秦末战争中与刘邦在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相识,提出“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张良以君臣初识,相知弥深的留地请封,其间深义,不言自明。刘 邦同意了他的要求,封张良为留侯。 > > 封侯后,张良对人说:“我家世代辅佐韩国,韩被秦灭后,曾散尽家财,想为韩报仇,终于如愿以偿。现 在能凭借三寸之舌而受封万户侯,已经是一介平民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了。我既已满足,便当舍弃人间一切富贵,去追寻仙人的踪迹。”张良功成而退,对汉初统治 来说,的确是一个大损失。但当汉王朝建立后,原来与汉高祖 同甘共苦的重臣和开国元勋,或拥重兵、或居要位,都不啻是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君臣之间的矛盾迟早 要爆发,张良此举,是远避祸事、保全自身之明智之举。 > > 之后刘邦又封 陈平为牖侯。陈平推辞说:“这不是我的功劳。”刘邦说:“我采用先生的计策,克敌制胜,不是你的功劳,那又是什么人的呢?”陈平说:“如果没有魏无知的引见,我怎么能进来拜见你呢?”刘邦说:“你这个人,可说是不忘本的人。”于是又赏赐魏无知。 > > 刘邦刚刚把天下平定下来,儿子年纪很小,兄弟又少,根据 秦朝因孤立无援而灭亡的教训,他想用大封同姓为王的办法,来镇压和安抚天下。正月二十一,他把原 来楚王 韩信管辖的地方划分为两国:淮河以东53个县,称荆国,封他的堂兄将军刘贾为荆王;薛郡、东海、彭城等36个县,称楚国,封他的弟弟文信君刘交为楚 王。
很赞哦!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