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曹雪芹是曹颙吗 学者称曹雪芹并不存在 实为“抄写勤”谐音?

火烧 2023-02-13 22:57:06 1072
学者称曹雪芹并不存在 实为“抄写勤”谐音? [导读]台湾索隐派红学家杜世杰,甚至认为曹雪芹并不存在,这个名字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语出惊人,可惜少有认同。因《红楼梦》一书而形成一门学问―――红学,世

学者称曹雪芹并不存在 实为“抄写勤”谐音?  

[导读]

台湾索隐派红学家杜世杰,甚至认为曹雪芹并不存在,这个名字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语出惊人,可惜少有认同。

因《红楼梦》一书而形成一门学问―――红学,世界上只有莎学能与之媲美。红楼梦学会不独北京有,一些地方也有,并有中国曹雪芹学会。红学研究者遍及海内外,薪火相传,代不乏人;专题论著,车载斗量;研究方法,与时俱进,电脑红学,别具一格。红学与莎学一样,都是国际显学。

曹雪芹与莎士比亚一样,同样生平不详,著作权被长期怀疑,肖像莫衷一是。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评说得太多太多;而关于曹雪芹本人,人们却知道得很少很少。

许多红学家花大力气研究曹雪芹及其家世,甚至远远超过研究作品本身,因而形成了红学的分支――曹学。

红学百年一瞥

自从胡适1921年将《红楼梦》著作权判给曹雪芹,人们知道这部奇书的作者迄今不到百年。尽管有关曹雪芹生世材料已被挖掘殆尽,人们对曹雪芹生平所知还是不甚了了。毛泽东曾说:“《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们既读《红楼梦》,就应该了解曹雪芹,可惜曹雪芹并不是想了解就能了解得了的。许多红学家花大力气研究曹雪芹及其家世,甚至远远超过研究作品本身,因而形成了红学的分支―――曹学。

《红楼梦》开篇即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记载,表明曹雪芹只是“披阅”和“增删”者,并未说曹雪芹就是作者。程伟元在“程甲本”卷首写道:“《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先生删改数过。”亦未说曹是作者。嘉庆刊本《绮楼重梦》作者兰皋居士则说:“《红楼梦》一书,不知谁氏所作。”持此观点者,并非兰皋居士一人,所以如此,要么出于谨慎,要么不知详情,二者必居其一。台湾索隐派红学家杜世杰,甚至认为曹雪芹并不存在,这个名字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语出惊人,可惜少有认同。

对一般读者而言,知道曹雪芹生于南京,祖辈、父辈三代四人连任“肥差”江宁织造长达60年,雍正五年(1727年)遭抄家,“饫甘餍肥”,往事随风。随家人回到北京后,才华出众,仕途无为,三餐难求,寄食赊酒,卖画还债,风流依旧,生年不足半百,除夕之夜与世长辞,也就够了。因为一旦细究下去,则会发觉围绕着曹雪芹生平,简直是疑云重重,谜团处处。

曹雪芹生卒之谜

1962年,文化部决定举办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活动,既然要纪念逝世200周年,首先得确定曹雪芹究竟卒于哪一年,而曹雪芹到底卒于何年,迄今仍属公案。在遇事爱搞“人民战争”的年代,“北京动员了几千人,兵分两路,全面展开了曹公身世的调查与发掘工作。一路人马挨家挨户遍访京西一带的满族八旗居住地,力求找到一点线索;一路人马有目的地挖掘一批京郊的古墓(坟),力求找到一点真凭实据。”结果有力证据,始终不见踪迹。“壬午说与癸未说两派势均力敌;结果只好折中两派的主张(取其中间时间),把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的活动,暂定在1963年10月”(蔡义江《西山文字在,焉得葬通州》)。

关于曹雪芹卒于何年,红学家一向看法不一,有壬午、癸未、甲申三种说法。胡适据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一条评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断定曹雪芹卒于壬午(乾隆二十七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周汝昌据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和敦敏之兄敦诚的《挽曹雪芹》一诗,认为曹雪芹应卒于乾隆二十八(1764年)癸未除夕。《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亦将两个年份并列。梅廷秀、徐恭时认为胡适读脂砚斋评语断句有误,曹雪芹实卒于甲申。亦有红学家对此三说持全否态度。

曹雪芹是曹颙吗 学者称曹雪芹并不存在 实为“抄写勤”谐音?

曹雪芹不光卒年难定,生于何年也不好确认。《辞海》曹雪芹词条,其生年就是一个“?”。生年所以难定,是因为谁也说不准曹雪芹到底活了多大岁数。敦诚《挽曹雪芹》诗首句是“四十年华付杳冥”,由此可推定曹雪芹活了40岁左右。胡适主张45岁,因为太晚了赶不上曹家的繁华生活,按卒年“壬午”算,应生于康熙五十七年。周汝昌认为“四十年华”就是40岁,按卒年“癸未”计,曹雪芹生于雍正二年。王利器据张宜泉《伤芹溪居士》诗题自注说曹“年未五旬而卒,”假定曹雪芹死时48岁,这就有了曹雪芹生于康熙五十四年、卒于乾隆二十七年之说。

曹雪芹葬地之谜

如果不是友人感叹曹雪芹晚景凄凉,

有诗为证,读者就无从得知曹雪芹过的是怎样一种日子。敦诚《赠曹芹圃(雪芹)》诗云―――

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

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

司业青钱留客醉,步兵白眼向人斜。

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

曹雪芹晚年一直生活在北京西郊,约有十年之久。同样“有诗为证”:“庐结西郊别样幽”、“门外山川供绘画”(张宜泉《题芹溪居士》)。“于今环堵蓬蒿屯”(敦诚《寄怀曹雪芹》),生活困窘,环境不错,有山有水有村落。关于曹雪芹之死,没有留下任何可靠的文字记载,后人所能了解到的一点情况,仅仅来源于他生前好友的几首诗作。按理说,曹雪芹老于斯死于斯自然当葬于斯,不料一方“曹雪芹墓碑”的发现,又让曹雪芹葬地成为悬案。

1968年冬,北京市通县张家湾平整土地时,社员李景柱于地下一米处发现一块青色墓石,石下有白骨一具,石上隐现“曹公讳墓―――壬午”字样,后运至家中使用。墓石曾遭三次人为破坏,先是撬坏左下角、残石丢失,李用利器重刻石上文字,后又用洗衣粉清洗。出土38年之后,该墓石于2006年1月26日在通州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红学家冯其庸、王利器、陈毓罴,金石镌刻专家付大卣、文物鉴定家史树青鉴定为真品,曹雪芹葬于通县已无可疑。周汝昌则力辩其伪:石质不合,石料粗劣;碑字胡乱剜凿,非镌刻而成;工序不合,行款格式也不对;若结合敦诚、敦敏在曹雪芹死后所写的三首与葬地有关的诗来考察,很容易发现张家湾一带地理环境与诗中描绘根本对不上号。蔡义江也认为墓石不是真的。墓石真伪,至今莫辨。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