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抓住机遇的反面例子 错失机遇的名人事例
错失机遇的名人事例
鸿门宴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义军攻入函谷关,进入关中地区。
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入关后,与秦民约法三章,并派人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进关。
当时项羽刚刚于巨鹿之战取得胜利,并歼灭了秦军的主力,正向关中进发。
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并派人驻关阻项羽。
项羽勃然大怒,派英布击函谷关,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
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
一场恶战在即。
张良从项羽的族叔——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告知刘邦,刘邦吃惊不已,让张良请项伯入营,刘邦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讨好项伯,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项羽道歉。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
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
樊哙立而饮之,又赐之生猪腿,又问能再饮酒吗,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
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借口一走了之。

扩展资料
项羽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使得他错失了杀刘邦的好时机。
项羽在鸿门宴上既不顾范增再三催促杀刘邦的暗示,又不制止项庄意在杀刘邦的舞剑,还把樊哙的愤激当作豪壮,对刘邦的逃席行为听之任之,处处表现他的优柔寡断。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
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在形体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创伤。
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大约在征和二年(前91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第七篇即为《项羽本纪》。
项羽作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劲敌,曾与刘邦争夺天下,汉朝历代君主对项羽的态度多是贬大于褒。
而司马迁却不同。
扬雄《法言》云:“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
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和“爱奇”思想,不以成败论英雄,才刻画出具有鲜明个性的项羽形象。
而鸿门宴是项羽一生成败的一个重要节点,因此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再现了这一事件。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