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18世纪 19世纪英国人痴迷糖和茶是为了追求身份地位?
19世纪英国人痴迷糖和茶是为了追求身份地位?
在1985年的书《甜味与决定权》(Sweetness and Power)中,曾有过一个论点:主张大量享用茶,糖、菸草及其他几样东西,是典型的18世纪英国劳工阶级的消费习惯,并且非常大概是大众集体消费进口食品史的首例。那本书试图说明,那些新奇食品对于那些新消费群有什么特殊的吸纳力。
近来,有两位历史学家尝试从新的角度切入,认定「真正」的原因应当是「追求身份地位」。身份地位乍听之下似乎是具体而明确的东西,但如果再加上诺伯特•埃利亚斯(Norbert Elias)另开局面的研究,本来也只揭开了谜底的一半。我们还是未能真正了解真相,比方说,为什么那么多英国人,那么容易就成为酷嗜茶与糖的消费群。所谓「身份地位」,大概把非常多特质都一网打尽了,例如,好客、慷慨、举止合宜、严谨庄重、社会竞争力及其他特质。假如我们的目的,是要解释某种特定食物(或甚至某一类食品),对于意识与意志有什么特殊的影响力,那么尚未回答(或许无法回答)的问题就依旧存在。
我曾经已指出,促成英国人食用糖包括了下列多项因素:一、茶及其他的新兴饮料,如咖啡与可可,都含有效力强大的激动物质,而这些饮料都要加糖;二、当时英国劳工阶级都有营养不良的问题,所以含有高热量的糖,便让人们主动或不自觉地喜爱上它;三、人类显然普遍天生就喜好甜味;四、假如情况允许,在绝大多数(假如不是全部)的社会里,人们总是想仿效上流社会的生活;五、「新奇」自己大概也有其影响力;六、菸草与具有激动作用的饮料,有助于舒缓劳累的工业生活 。面对这张洋洋洒洒的清单,我们实难理清社会里种特定食物与影响力的运作两者之间的关系。
英国人开始有用糖与喝茶的习性,正好是在该国海外扩张与夺取殖民地的时期,当时非洲奴隶买卖风气日盛,殖民地农场数目也不断增加。而在英国本地,社会工业化、农村人口外流与都市化的程度则日益升高。糖在早年是稀有而珍贵的进口药物与调味品,这时候已不再昂贵(价格先是猛跌,之后又持续滑落);然而,糖的价格虽然江河日下,用途却成倍增长。人们越易取得糖,使用它的场合也就越来越多。
一旦连收入最微薄的人都吃得起糖,糖的用途便暴增。于是糖打进了日常生活的领域,特别是跟茶、咖啡、可可这三种提神饮料搭上了关系(在英国,茶不久便独领风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