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加雷斯琼斯 苏联黑暗历史
苏联黑暗历史
1.前苏联统治时期跟沙俄统治时期谁更黑暗跟残暴
呵呵,还是前苏联时期更黑暗
这么说吧,沙俄时期,弗拉基米尔同志因为刺杀沙皇,被判刑,流放西伯利亚,按照他自己的回忆录,在流放期间他可以自由阅读各种书籍、有白面包吃、牛奶喝(参见语文课本,其中提到列宁同志用面包当墨水瓶,用牛奶当墨水),还居然有津贴,可以向当地农妇买鸡吃改善生活,还可以自由活动
可到了弗拉基米尔同志上台以后呢?契卡对反对者可是直截了当的脑后一枪,到了慈父掌权的时候,随便摊上点小事就可以领斯大林的十卢布了,大肃反的时候枪毙了多少人,还有多少人去了古拉格
至于农民,在沙俄时期生活还可以,到了弗拉基米同志时期和慈父时期,富农全被枪毙和流放了
工人也是一样,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不无痛苦地提到,在沙俄时期他作为技术工人,生活水准比日后高多了
2.哪一年结束了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
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内战获胜的红军一方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罗斯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和托洛茨基同志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罗斯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为1918-1920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奠定了基础。
3.俄国沙皇统治黑暗时期背景
柏林会议后五年的时间里,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一个包括俄国、奥匈、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的复杂的同盟体系,欧洲的国际政治一时为俾斯麦同盟所左右,柏林成为欧 洲外交舞台的中心。
1885年爆发的保加利亚危机却使俾斯麦同盟濒临破灭的边缘,本文拟就危机期间欧洲各大国间展开的激烈外交角逐,探究19世纪晚期欧洲大国外交和国际环境的某些特点。(一) 普法战争后,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在欧洲崛起,完成了对欧洲国际政治环境革命性的改造,同时却造就了困扰世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德国问题:德国的天然优势和其他欧洲国家不接受这一优势的矛盾。
战败不仅使法国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剥夺了它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更大大恶化了它的地缘政治环境。这样法国对德国来说就成为一个无法和解的国家。
法国单凭自身的力量难以对付德国,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准备复仇,法国都需要同任何与德国敌对的国家结盟。这就使得涉及德国的危机均会加剧,而很难局部化,因此也就限定了德国外交的基本走向。
在俾斯麦看来,孤立法国、维护欧洲现状与保障德国安全是一回事。俾斯麦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复杂:为了孤立法国就必须保持俄国、奥匈和德国三个君主大国的保守联合,为此他还需要对俄奥关系发展施加影响,俄奥关系过于密切以致于撇开德国,或者为争夺巴尔干发生冲突都会损害德国在欧洲的外交地位。
在把俄德友谊视为德国外交基石的同时,他还不能得罪在近东、中亚与俄国尖锐对立的英国。75年-1878年的近东危机,反映了俾斯麦政策相对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俄奥矛盾的激化,使俾斯麦难以长期回避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
俾斯麦通过1879年的德奥同盟暂时找到了出路。同盟的真正归宿是1881年6月结成的俄奥德三皇同盟,这就使德国得以继续保持对俄奥关系的牵制及在两者之间的调停地位。
1885年9月,土属东鲁米利亚省发生革命,并宣布与保加利亚公国合并。素来以保加 利亚保护者自居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不能容忍经由不听命于他的亚历山大大公之手实现两 地的统一,从而巩固大公在保加利亚国内的地位。
俄国试图通过大国协调迫使保加利亚取 消合并,但保加利亚统一的既成事实,已不可逆转。俄国的保加利亚政策面临空前失败,巴尔干酝酿着新的危机。
1886年1月,狂热的沙文主义者布朗热就任法国陆军部长,在法国掀起了一场要求向德国复仇的狂潮,德法关系骤然紧张。 两场危机同时发生,俾斯麦同盟面临严峻考验。

与此同时,被俾斯麦视为德国外交根 基的三皇同盟即将期满,而且续约无望。国际局势有完全失控的可能,俾斯麦做梦都害怕 的东西夹击之势眼看就要成为现实。
德国如果在俄奥巴尔干竞争中采取支持奥匈的政策,就要承受俄德关系破裂,并因此向法国提供潜在盟友的后果。而在当时环境下又完全排除了放弃奥匈的可能性。
保存奥匈帝国的独立与大国地位,是俾斯麦欧洲秩序的重要环节。奥匈一旦在外部压力下解体,不仅会危及欧洲均势,使德国外交失去回旋余地,也将打破德意志帝国内部微妙的政治平衡。
1885-1887年的保加利亚危机,重新打开了东方问题,造成了俄奥对抗的前景。俄土 战争俄军浴血奋战,二十万将士丧命疆场,收获的却是难以下咽的苦果。
1886年9月,亚力山大大公在俄国压力下被迫逊位。11月,沙皇特使考尔巴斯未能迫使保加利亚摄政当局推 举出俄国中意的大公候选人,铩羽而归,俄保断交,俄国在保加利亚的影响丧失殆尽,沙皇的“尊严”被践踏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巴尔干形成了俄军即将入侵,并引发大国冲突的危殆局面。 俄国一旦进军保加利亚,势必控制罗马尼亚。
届时匈牙利将处于俄属波兰、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的三面包围之中。奥匈的多瑙河生命线也有被切断的可能。
保持在巴尔干的势 力和影响,既是奥匈大国地位的象征,也是帝国生存之所系。11月13日,奥匈外相卡尔诺基在匈牙利议会发表演说:俄国无权占领保加利亚并单独决定其命运,否则兵戎相见。
俄国舆论大哗,普遍认为俄奥协调已失去意义,俄军方和泛斯拉夫派考虑对奥匈实施军事打击。 俾斯麦同盟最直接的目的是约束俄奥,防止两国冲突。
他此时的基本策略是对两国实施双向抑制,敦促两国在三皇同盟框架内解决分歧。针对奥匈在英国怂恿下可能采取的强硬政策,他一再发出警告,保加利亚是俄国的势力范围,德奥同盟只具有防御性质,要帮忙找英国去对于俄国,他再三表示,德国愿意支持俄国的保加利亚政策,但奥匈的大国地位不容牺牲,出路在于俄奥就划分巴尔干势力范围达成妥协。
4 俾斯麦扮演“诚实的掮客”,虽然暂时回避了在俄奥间作出选择的问题,却暗含着 同时疏远两国的危险。奥匈不由要问:“德奥同盟究竟还有什么价值?”“德国有两个盟 友,奥匈只有半个。”
5如果说德奥同盟在1879年的缔结加剧了俄国的孤立感,迫使它回到与德奥结盟的轨道上来的话,那么在此时,它只能加深俄国的敌意。1886年11月,沙皇在接见新任法国驻俄大使拉布莱时表示:俄国希望法国强大,两国需要并肩携手,共度难关。
6这番表示,一方面是考尔巴斯使命失败,沙皇挫折感加深的结果,。
4.为什么都说俄国沙皇时期很黑暗,都憎恨沙皇,有什么历史史实呢,
《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 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开始叙述圣诞节前夜凡卡趁老板、老板娘和伙计们去教堂做礼拜的机会,偷偷地给爷爷写信;接着,通过写信向爷爷倾诉自己在鞋铺当学徒遭受的令人难以忍受的悲惨生活,再三哀求爷爷带他离开这儿,回到乡下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一起时的生活情景;最后交待,凡卡没有把收信人的地址名字写清楚就把信塞进邮筒里,在甜蜜的梦中看见爷爷正在念着他的信。 本文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讲凡卡的悲惨遭遇,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
去看看>
5.哪一年结束了俄国最黑暗的统治时期
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又称红十月、十月起义或布尔什维克革命)内战获胜的红军一方称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1917年俄罗斯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 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伟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和托洛茨基同志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简称苏维埃俄国。
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罗斯临时政府(俄罗斯共和国),为1918-1920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