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爆发要么灭亡 日本崛起前,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清廷为何未采纳
日本崛起前,刘长佑曾提出一项灭亡日本计划,清廷为何未采纳
湘军名将刘长佑是通过组建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天地会及其他一些农民起义军而发迹的。靠镇压农民起义军,刘长佑“战功赫赫”,当到了两江总督、云贵总督、直隶总督等一系列高官。从时代的正义性来说,他显然是一个十分“反动”的历史人物。
(刘长佑旧照)
不过,刘长佑曾提出过一项主动灭亡日本,避免日本侵略扩张的计划。这项计划是在1881年提出来的。当时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虽然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还没有积累侵略中国的经验和信心。如果刘长佑的计划能够实现,就没有日本后来的扩张和侵华,甚至一战、二战也都没有日本人什么事了。那么,清政府当年为什么不采纳刘长佑的主张呢?
刘长佑当时之所以提出这个主张,是缘于日本强占琉球群岛。
琉球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从1372年明太祖时期开始,琉球就持续不断地向中国朝贡,乃至于他们的皇宫都是坐东朝西的。而明清两朝数百年都一直很好地保持着和琉球之间的宗藩关系。
不过在1872年,日本突然宣布琉球是日本的“内藩”,琉球群岛是日本的国土。1875年,日本武力占领琉球群岛,废除清朝年号,强行改为日本明治年号,并勒令琉球不准向清朝朝贡。1979年,日本把琉球最后一任国王尚泰拘押到日本东京,并且擅自宣布改琉球为冲绳县。
琉球地小物薄,力量十分有限。为了抗击日本的侵略,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清朝。他们曾多次派人出使清朝,希望清朝能出面帮助他们讨回公道。1879年,琉球国使者林世功还在北京自杀,希望以死请求清朝出兵。
但是在此期间,面对日军的一步步紧逼,清朝仅仅是向日本表示抗议,再次抗议,严正抗议。但是抗议有什么用呢?丝毫也没有停止日本吞并琉球的行动。
(抗日的琉球国民)
也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长佑提出了清政府主动并全面进攻日本的计划。
刘长佑的计划是这样的:在兵力部署上,由北及南准备三支军队。北方军队由东三省的军队组成,出松花江以到达库页岛,由北向南向日本发动进攻。中部军队从藩属国朝鲜出发,攻击日本的西部。南部军队则由宁波、定海乘船北上,攻打日本长崎。三路军队同时出发,夹攻日本,必然能够取得成功。
刘长佑同时分析了灭亡日本的可行性。他认为一方面日本还没有发展起来,另一方面清朝资源雄厚,而且洋务运动也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正可以利用这些成果。如果举全国之力和日本一战,肯定能够取得成功。就算是一时无法成功,也可以极大地威慑日本,让日本从此不敢扩张其野心。
刘长佑在上奏中最后写道:“硫球臣民喜复疆土,必将有助顺之师。凭庙算之长,海外有截,天戈远震,四夷戟兵,朝鲜、暹罗、缅甸诸国可免蚕食,不独越南也。”也就是说,这不只是为了保护清朝,还是保护东北亚的朝鲜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这些藩属国的最好的方法。
然而,尽管刘长佑一再上奏,但是,清政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胆量举全国之力,主动和日本一战。他们还只是采用谈判的方式,和日本处理琉球问题。
(甲午战争)
1879年,当时清政府提出把琉球分成三部分:靠近日本方面的庵美大岛作为日本国土;琉球本岛及周边的附属岛屿作为琉球国自身的国土;南边的先岛群岛作为清朝的国土。
而日本方面则提出一个二分法:把琉球本土、北方庵美大岛以及周边的岛屿作为日本国土,南边的先岛群岛作为清朝国土。

清政府的方案日本人不同意,同时,清政府又不愿意在日本的方案上签字,这事就暂时搁置下来。不过这样一来,实际上对日本人是好事,因为日本是实际占有者。也就是说,不管是琉球的北方还是南方,都归日本人所有了。
后来,随着日本的进一步扩张,尤其是后来的甲午战争中,清朝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取得了中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同时,清朝又面临着来自于列强四面八方的侵略,因此,想要像刘长佑所说的那样,主动出击攻打日本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了。
不管刘长佑的计划能不能成功,但是这种主动出击,积极防御的方式,其实应该成为当时清政府的一个重要选项。可惜清政府从未这样考虑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历史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