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中素书 《素書》說什麼?
《素書》說什麼?
來源:鬼谷子縱橫學
1
故事
《史記·留侯列傳》中記載:
張良年輕時候曾遇一老者自稱姓黃名石(史稱黃公石,或黃石公),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讓張良來撿,並給他穿上。如此三試商量,覺得孺子可教,於是授張良一卷書,說讀此書可爲帝王師,並叮囑張良:
此書不傳於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傳,亦受其殃。”嗚呼!其慎重如此。
(筆者注:道爲陰,神爲陽;聖爲心,賢爲行。)
(筆者再注:順天法地爲道;行而有果爲神;兼愛萬物爲聖;量入而出爲賢)
張良憑藉此書助漢劉邦定江山,建立大漢朝。因爲張良沒有遇到可傳書之人,便把書葬了,於是,這本書到底是什麼就成爲懸案。
有三個版本的說法,司馬遷《史記》中說是《太公兵法》,後有人考證說是《太公陰符經》,另一說是《素書》。
幸運的是,這三本書如今都在。----均可百度全文。
2
《陰符經》和《素書》既是道家重要典籍之一,也是縱橫家必修課。
《陰符經》以五行生剋爲主題,萬物皆爲我用。要點是以五行生剋的規律,給出了應用的規則。“用”成爲一個具體的操作方式方法。《鬼谷子》一脈相承,把這個“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3
我們今天重點聊的是《素書》
《素書》講課五個方面:道,德,仁,義,禮。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規律,也就是事物的邏輯關係。
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看見事實,並尊重和順應事實。
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惠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仁者,人也。人和動物的區別是具備愛與慈悲的天性。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義者宜也,恰當。善者賞,惡者罰,就是恰當。----每個人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
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尊長愛幼,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身份。第一身份是關鍵。
夫欲爲人之本,不可無一焉。----以上五個一個也不能缺。
這就是《素書》講的五個方面。當然,原文有分別對應的非常的詳細闡述。
4
進一步探索
道:爲水,爲源,爲本。天地萬物因道而生。
德:爲土,爲載,爲母。天地萬物依德而成。德,是承載,是包容,是接納。
仁:爲木,爲生髮,爲成長。人類社會因仁愛而凝聚。
義:爲金,爲規矩,爲制度,爲規範。爲正義之劍。
禮:爲火,爲敬畏心。這是典型的道家思維。五行中,火居上,道家以退爲上,故是恭敬心,敬畏心。-----恭敬他人,就被別人尊重,被尊重爲上。
5
再進一步探索:
一,相剋
水克火。故道克禮,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故聖人法天順地也不仁,以百姓爲芻狗。故不禮。
火克金。故禮克義。恭敬的指向是人心,搞定人心,規矩可變通。
金克木,故義克仁。賞善罰惡,不講仁愛。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木克土,故仁克德。給誰當保姆,就在剝奪誰自由成長的權利。故仁者不德。
土克水,故德克道。過分包容,自己不是自己,別人也不是別人。道的邏輯被打破。
二,相生
水生木。天地不仁,而能生仁。
木生火。仁生禮。愛與慈悲,因此而被禮敬。
火生土。禮生德。恭敬則被包容。
土生金,承載,先規矩。無規矩則亂。
金生水,盜亦有道。
6
歸納
天道生,《鬼谷子》裏說:物有自然,人有自性,事有合離。五行生剋自在變化之中。
地道載,尊重萬物是它本來的樣子,尊重每個人是他本來的樣子。人與萬物都有自由的權利。
人道成,賞善罰惡,---我和世界的關係;修心正本----我和自己的關係。一切都在因果中。
7
《陰符經》:天有五賊,用之者昌。----五行反生爲盜,故能用。
水生木,故木盜水。木用水則昌。過則水竭。
木生火,故火盜木。火用木則昌。過則木枯。
火生土,故土盜火。土用火則昌。過則火滅。
土生金,故金盜土。金用土則昌。過則土變。
金生水,故水盜金。水用金則昌。過則金沉。
8
比較
儒家講:仁義禮智信
《素書》:道德仁義禮
區分:
1)縱橫家隨機應變,故不信。----信:言行一致爲信。
任何規則對縱橫家來說都是束縛。縱橫思維,唯一遵守的是天道,人性,事實。人爲的規則和標準都隨時可以打破。否則也就無法縱橫。
2)素書本身就是最高智慧,故不講智。----儒家的智,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素書》+《鬼谷子》=智:一陰一陽。
9
最後
本文爲筆者一家言。
《素書》內容豐富,本文僅僅選擇其中首段,籠統做解,結合《鬼谷子》《陰符經》,五行原理等,管中窺豹,拋磚引玉。
比較儒家,爲了說明不同思維系統的不同。沒有貶低儒家的意思。諸子百家各有風采!
10
最後的最後
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慎用,否則必受其殃;

神道聖賢者觀而用之,不用,亦受其殃。
嗚呼!其慎重如此。
歡迎關注@唐麒 專注於情感、事業創傷療愈,提升智商情商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