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听完 皇帝出了一道题,考生听完题目扭头就走,皇帝大喜:状元就你了
皇帝出了一道题,考生听完题目扭头就走,皇帝大喜:状元就你了
导读:自从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后,历代王朝都将它作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方式,也成为寒门子弟出人头地的门路,无数莘莘学子埋头苦读,只为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毕竟朝廷所能提供的岗位有限,而每一次参加考试的考生太多,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能够考中进士已经是祖坟冒青烟。若能蟾宫折桂,摘取状元之头衔,定当前途无量。
满清入主中原后,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也延承了前朝的科举制度。康熙去世后,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也就是雍正皇帝,虽然关于其继位的方式及手段有很大的争议,但这并不影响他作出的贡献。雍正仅在位13年,与他父亲康熙的60年相比,非常的短暂。
在这短短的13年中,雍正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大力整顿财政,严惩贪官污吏,使得国库充盈,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雍正几乎没有离开过皇宫,更没有效仿父亲下江南观光,一生勤于政事,最终也累死在皇帝的岗位上,驾崩时年仅57岁。
乾隆继位后,因父亲已经为他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很轻松地就开创了所谓的“盛世”。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乾隆自称为“十全老人”,并把很多时间用在吟诗作对上,一生写下了4万多首诗词,但从其数量上来看,几乎抵挡上全唐诗)(5万余首)的总和,其质量究竟如何,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
客观来说,在历代的皇帝中,乾隆算得上才华横溢(虽然写诗不咋地),尤其是在对联上的造诣,估计是皇帝中最突出的一个。在一次科举考试中,有两位考生的成绩都非常出色,主考官对他们都赞不绝口,甚至将其与纪大学士相比较。在最后一轮的面试当中,乾隆帝作为主考官,亲自出题考问,这也是决定出状元、榜眼和探花的时刻。
那两位比较优秀的考生,在殿试中的表现仍然不分伯仲,一时间令乾隆也非常为难,不知道该选哪位为状元。虽然文无第一,但毕竟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则,状元只能有一个,不可能出现并列的情况。正当乾隆犯难的时候,宠臣和珅小声说道:“万岁爷,对联是您的绝活。奴才认为,你可以出一个上联,让这两位才子给出下联,您再选出答案最佳的那位,然后决定状元究竟该给何人。”

和珅不亏是乾隆身边的红人,一语就让皇帝茅塞顿开。乾隆想了几分钟,就把那两位考生叫了过来,然后给出了“烟锁池塘柳”的上联,让他们思考并对出下联。乾隆的话刚落音,其中一个考生扭头就走,简直不是一般的任性,就连和珅都为他捏把汗,认为皇帝一定会大怒,并严惩这位任性的考生。
然而,乾隆之后的做法,令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乾隆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对那位头也不回就离开的考生说道:“朕非常欣赏你,此次状元就你了。”另外一位正在努力想答案的考生,则是一脸懵逼,甚至感觉皇帝肯定是吃错药了,或者是脑袋糊涂了。为何乾隆要这么做呢?
原来,虽然乍一看“烟锁池塘柳”是个很简单的上联,但这五个字分别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几乎就是个“绝对”,没人能够给出绝配的下联。乾隆认为,这个扭头就走的考生,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对不出,就果断放弃了。而另一位考生,居然还在那里傻傻地思考,就显得太过愚钝,有些自不量力。所以,任性的考生成为了当科状元。
后来,乾隆又将该上联说给纪晓岚听,让他试着对出下联。纵然才气逼人的纪大才子,足足思考了半个月,最终也放弃了,并盛赞万岁爷之才华,让乾隆高兴地合不拢嘴。若让你针对“烟锁池塘柳”,给出一个下联的话,你的答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