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宫廷的老照片 清末社會老照片:酷刑當街執行
清末社會老照片:酷刑當街執行
上海碼頭的乞丐,衣衫不整,瘦弱不堪。1908年起,哈羅德·愛德華茲·派克(Harold Edwards Peck)擔任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警察。他業餘時間對攝影充滿濃厚興趣,拍攝或者收購了一批記錄清末社會面貌的老照片,他當初的個人愛好,如今已成為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哈羅德與兩名被捕的嫌疑人。工部局意思為市政委員會,是晚清時期外國侵略者設定於上海租界的行使行政權的機構,不屬於清朝官府管轄。該局設有治安管理系統,有警察機構,還有法院、監獄等。
妓院內妓女陪同男子吸食鴉片的場景。晚清吸食鴉片的風氣非常普遍,1880年前後,北京使館醫院的達森醫生估計,約有30%-40%的成年男性吸食鴉片;一位長期定居於蘇州的傳教士稱,蘇州成年男性中有70%吸食鴉片。
1905-1910年間,北京街頭的黑熊表演,算得上是簡版的馬戲了,與當時街頭更常見的耍猴差不多。黑熊身後是一個賣小吃的攤位。舊社會百姓的娛樂專案不多,簡單的街頭表演往往能吸引不少圍觀者。
被判處“站籠”之刑的男子。“站籠”是一種很殘忍的刑罰,其特點是將人慢慢折磨致死。隨著他腳下的木板或磚塊一點點被抽去,雙腳懸空,他最終會被卡死,死亡過程往往在3天以上。

北京菜市口,一男子被綁縛到架子上,即將被執行凌遲。專制時代都是將酷刑在大庭廣眾之下執行,意在以儆效尤。此舉的警示意義有多大很難評估,卻在實際上培養了一批批蘸人血饅頭的看客。
北京菜市口,即將被處斬的囚犯。
上海乍浦路,疑似為去世官員送葬的隊伍。騎在馬上的男子從著裝判斷是官府裡的人。旗幟上寫著的“古之遺愛”四個大字,是對政績卓著且愛民如子的官員的讚譽,但一般在該官員去世後才奉贈。
大火之後,被燒燬的建築和機器,可能是外國人的工廠。
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革命軍士兵進入南京城。1911年11月下旬,清軍與革命軍展開南京爭奪戰,戰況很激烈,清軍進行了頑固抵抗,以馬刀和手榴彈向革命軍展開了自殺式進攻。革命軍3.2萬餘人中有1.3萬人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