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宗和唐宣宗,唐宣宗和唐武宗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怎么回事
唐武宗和唐宣宗,唐宣宗和唐武宗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怎么回事
唐宣宗和唐武宗之间的权力斗争是怎么回事
唐武宗 李炎 (公元814年7月1日―公元846年4月22日),是唐穆宗的第五子,公元840年即位时27岁,(时宣宗李忱30岁)是唐穆宗的弟弟。叔侄之间围绕皇权进行斗争是我国历朝历代的常事,其中又伴之以宦官弄权,他们说唐武宗为了争夺皇位,曾想杀死光王(即后来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将光王抓来,浸在宫内厕所里,有个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杀死光王,而将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头子才将光王请出来当皇室。
公元843年(会昌三年)下令拆毁佛寺,并派御史分道督察。经数月努力,全国拆毁寺院、招提、兰若共4.46万余所,还俗僧尼26.1万人,奴婢15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唐朝一度出现中兴局面,称"会昌中兴"。 唐宣宗李忱(810-859),汉族,唐穆宗的弟弟,唐武宗的叔叔。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贬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还朝。又重用牛党的白敏中为相。延续几十年的牛李党争最后以李党的彻底失败告终。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他重新整顿吏治,并且限制皇亲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变中的除郑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经想根除宦官,但鉴于甘露之变的前车之鉴,未能有所行动。 历史上评价说,宣宗在位期间曾经烧过三把火,一把火使“权豪敛迹”,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阍寺詟气”,并称誉他为“明君”、“英主”。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 纵观中国历史,宦官擅权的情形在东汉、唐朝和明朝最为严重。而唐朝尤有特点:连天子的废立也常常由宦官来决定。从唐穆宗起,唐代有九个皇帝,其中穆宗(821~824年在位)文宗(827~840年在位)、武宗(841~846年在位)、宣宗(847~859年在位)、懿宗(860~873年在位)、僖宗(874~888年在位)、昭宗(889~903年在位)七个皇帝为宦官所立。宦官祸国殃民,武宗.宣宗的权力斗争亦在宦官的操控之中。唐武宗真的曾经迫害过唐宣宗吗?
唐武宗死后,继位者是唐宣宗。唐宣宗李忱是唐武宗的叔叔,在武宗为帝时期沉默寡言。传说武宗怕他对自己的皇位有企图,所以想法想害死他。在宦官的帮助下,宣宗出游江表为僧。不过有人以为宣宗为僧的记载并不可信,是无稽之谈。唐宪宗死后,第三子穆宗即位,数年后服金丹致死。穆宗宗子唐敬宗李湛随即登上皇位,朝政混乱,为宦官刘克明等杀害。敬宗死后,宦官王守澄等率禁军迎穆宗第二子李涵为帝,是为文宗。文宗卒,宦官仇士良立穆宗第五子李r即位,是为唐武宗。..唐宣宗李忱,是唐宪宗的第十三子,从辈分上说是唐武宗的叔叔。传说武宗即位后,对可能会威胁自己皇位的诸王小心提.防,李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传说李忱“外晦而内朗”,“视瞻特异”,武宗即位后对他十分不礼貌,而他则忍让不发一言。由于与武宗有了这层关系,所以很多人以为唐末这位小复兴的天子曾经有过出游为僧的经历,使这位帝王的身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韦昭度的《续皇王宝运》说:“宪宗死时,宣宗本立即位,但他将皇位让给了侄子唐文宗。武宗即位后,忧虑宣宗可能会对皇位感爱好,就密令中常侍四人在永巷将宣宗捉了起来,关了数天,然后沉之宫厕。有个宦官叫仇武的十分同情宣宗.,就上奏武宗说::‘以前老天子的儿子,不宜长期留在宫厕中,应该杀掉算了。’武宗感到他说得很有理。仇武带了宣宗出来后,让他躲于车中,上面盖上粪土杂物以遮人线人,从另外的小路带了他回到自己的家里,秘密养着。三年后,武宗往世,百官奉迎宣宗于玉哀殿立为天子。不久,宣宗也立仇武为军容使。”从这段记载来看,武宗想害宣宗,赖宦官仇武的保护,·才得以保命。尉迟但《中朝故事》记载的情迹与**略同,但更进了一步:“武宗初登极,对宣宗十分忌恨。一日,在禁苑鞠球,武宗召宣宗,宣宗远远就看到中官仇士良在对他眨眼睛。士良跃马向前说:‘恰好有诏书到,光王可下马接诏。’ 士良命宦官用车载了宣宗偷偷溜出禁中。军中诸将上奏武宗说:‘光王落于马下,已经不能抢救了。’于是宣宗就削发为僧,游历江表间。会昌末,中人请宣宗还京,于是即帝位。”照这则故事,宣宗不仅逃了出往,而且还流落在外当了和尚。这里仇武成了仇士良,一般估计以本书为确。《宋高僧传》也谈到这件事,而且说唐朝帝王后裔和尚齐安,能预知宣宗为僧人。宣宗为僧人后,“周游天下,险**备尝”,后来武宗让他任江陵少尹,实是“恶其在朝耳”。《祖堂集》说宣宗曾拜齐安为师,“甚有对答言论,具彰别录”。《北梦琐言》说宣宗“密游方外,或止江南名山,多识高道僧人”。《五灯会元》之第一灯为《景德传灯录》,内中谈到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有八人,内中就有唐宣宗天子,并且录有宣宗与黄孽希运禅师的对话。这一系列的**都谈到了宣宗曾经当过僧人。相信这种说法者以为,韦昭度没有记载宣宗出游为僧,而只是被养在宦官家,主要是韦氏身为唐相,和宣宗的时间间隔又太近,所以不能不为尊者讳。假如把当朝天子的父亲或祖父当和尚的经历明揭出来,在当时恐有诸多不便。宣宗出家在什么地方?一些人以为宣宗取道江淮后,最后在浙江盐官镇国海昌院(后称安国寺)当了一个小沙弥,其师就是该院方丈齐安,宣宗的法名为琼俊。当上天子后,他想接齐安回京师,但齐安已经圆寂,宣宗只能赐给他悟空国师称号。安国寺有很多碑记,谈到宣宗曾逃难出奔,落发为比丘, “遍参诸方,独器许于盐官和尚”。宣宗当和尚的故事,历代流传不尽。传说苏轼当杭州太守时,曾游海昌院,凭吊旧迹,有感而发:“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岂为龙颜更分别,只应天眼识天人。”点明了龙颜曾在海昌院受到齐安的格外照顾。南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说:“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聚禅师同行。”清朝康熙《海宁州志》、《海宁县志》都肯定宣宗曾当过和尚。不过有很多人并不同意这种说法。著名唐史专家岑仲勉曾专门对这件事进行了考证。他指出司马光《通鉴考异》早就以为韦昭度等书的记载“皆鄙妄无稽”,而宪宗死后宣宗“便合绍位”是唐末小说的言论,“多不足凭”。尉迟慢的说法比韦昭度更加荒谬,当时皇子都居住在十六宅,一般是不出阁的,而宣宗能当僧人;特别是武宗对他十分忌讳,怎么能任其到处乱跑?武宗既然知道宣宗当和尚了,“只有明正其罪,岂肯授以江陵少尹”?岑先生猜测:“大抵武宗毁佛,僧人憎之极深,故不惜为诡说,以遂其诬捏,韦氏等三书,保不为僧说所影响也。”一些人以为《旧唐书》说宣宗“严重寡言”,“幼时宫中以为不慧”。他在文宗、武宗时“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像《旧唐书》根据唐代的国家文献整理成书的著作,可靠程度远在私人著述之上,却并没有说他削发为僧云游四方。唐武宗在位时,根本看不起宣宗,而不是怕他防他。而宣宗装出一副庸碌的样子,韬晦少言,减少武宗对他的防御。宣宗生于元和五年(810 年),会昌六年(846年)即帝位时不足36周岁。他的宗子鳃宗大和七年(833 年)出生,大中四年(850年)女儿万寿公主出嫁,大中五年封三个皇子为王。假如当时削发为僧,长期不在长安,而在南方游方,他哪里会有自己的家庭和众多的子女?宣宗即位前与佛教的关系,仅是就近游玩,多少作点佛事而已。
唐武宗和唐宣宗哪个好
唐武宗治国的魄力比唐宣宗要胜一筹,也更加敢做敢为,也比唐宣宗更加信任大臣,唐武宗在位时期也算是君臣齐心。唐宣宗即位后为了自己的地位基本上算是尽反会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宣宗的个人能力要强于唐武宗,虽然他们两人的政策相左,但都做出了各自的成绩,唐武宗的改革范围比较广,而唐宣宗则主要是针对内政。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唐武宗,唐宣宗治国顾虑太多,太喜欢玩弄权术,不像武宗那样敢作敢为,手下也没有李德裕这样的能臣。而且上台后即将李德裕贬到崖州(今海南)唐武宗和唐宣宗时期的节度使以及中央大臣的名字及生平?
李德裕(唐德宗贞元三年(787年)- 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850年1月26日)),字文饶,赵州赞皇县(今属河北)人,赵郡李氏,唐朝宰相、诗人,爵卫国公,因此又号李卫公。唐宪宗元和宰相李吉甫之子。中晚唐牛李党争中李党的领导人。
唐武宗即位,开成五年(840年)再次入相,受到武宗的信任,言听计从。短短数年,外攘回纥[2],内平泽潞[3],威震中外;更严肃整顿吏治,裁汰冗官,制驭宦官,使朝政为之一新。会昌五年(845年),协助唐武宗灭佛运动,一次拆毁伽蓝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余人。会昌元年(841年)兼左仆射,及讨泽潞功成,拜太尉、封卫国公。 武宗死后,会昌六年(846年),德裕被刚即位的唐宣宗罢相。初出为荆南节度使,俄徙东都留守,寻贬潮州司马。大中二年(848年)再贬为崖州司户参军,流放到海南岛。在位时奖掖寒门后进,及南谪,或有诗曰:“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4]。在海南积极为当地百姓传授儒学,颇受百姓爱戴。四年后(唐宣宗大中三年十二月初十,即850年1月26日)死于海南海口,享年六十三岁。殁后十年,唐懿宗时,“诏追复太子少保、卫国公,赠尚书左仆射”[5]。 李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不喜饮酒,后房无声色娱”,自奉俭约[5]。“承武宗恩顾,委以枢衡。决策论兵,举无遗悔,以身扞难,功流社稷”[1]。办事专断,受到一些朝臣的怨恨。排斥牛僧孺、李宗闵等人,但亦曾进言力救牛党人物杨嗣复、李珏[6]。反之,牛党中构陷李德裕欲置之死地者,多小人而鲜君子,如“白敏中、令狐绹,在会昌中德裕不以朋党疑之,置之台阁,顾待甚优。及德裕失势,抵掌戟手,同谋斥逐,而崔铉亦以会昌末罢相怨德裕”。 仇士良(781年-843年),字匡美。循州兴宁(今广东兴宁北)人。唐文宗时宦官。 唐武宗时,李德裕为宰相,士良有拥立之功,表面上示以尊宠,实抑其权。会昌三年(843年)五月,迫士良以内侍监致仕。离朝时,士良叮嘱送行的宦官说,须诱使皇帝纵乐,使其无暇读书和接见朝臣,以巩固宦官擅政的局面[。六月,士良卒。次年因被检举家藏武器,下诏削官爵,籍没其家。 杨嗣复(783年-848年),字继之,又字庆门,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 杨于陵次子,与杨虞卿为族兄弟。八岁能文,主考官权德舆录为进士,二十岁登博学宏词科,受到宰相武元衡赏识,“皆权德舆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累迁中书舍人。由户部侍郎擢尚书右丞,封爵弘农伯。李德裕辅政,被黜为湖南观察使。会昌元年(841年)三月被贬潮州。唐宣宗大中初,召为吏部尚书。卒谥孝穆。 唐宣宗在位时,有一越女具姿色。唐宣宗初见之,宠爱异常。不久,唐宣宗以毒酒鸩杀之。 唐末的黄巢之乱和藩镇战争使宣宗朝的实录散失,使后人难以追查当年发生过的事。 传说宣宗继位之前曾在淅川香严寺当过和尚,所以对佛教极力推崇,据说曾在大中七年(853年)大拜释迦牟尼的舍利,关于这些资料见诸韦昭度《读皇室运寻》、令狐绹《侦陵遗事》、赞宁《宋高僧传》及僧圆悟禅师《碧岩集》。 唐末西川变民韩秀升在被高仁厚征服后,就曾坦言唐宣宗在位时天下尚有公道,唐宣宗故去之后就是胜者才有公道;高仁厚闻言后为之侧目。可惜唐朝当时已是病入膏肓之躯,再没有人能有力回天。唐武宗为何要灭佛,唐武宗灭佛到底是怎么回事?
大家认为历史上唐武宗和唐宣宗谁更可能振兴唐朝,个人认为唐宣宗太过保守只知苟安对宦官和藩镇无所作为
当然是宣宗。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手开创旳贞观之治是─个什么概念,而宣宗李忱旳成就竟然能用太宗和贞观之治来形容,可见其不凡之处。二十年来旳政治斗争经验锻炼了他旳权谋智略,流落民间旳非人待遇使他更加了解民间疾苦,这些都在李忱登基之后井喷般旳爆发出来!李忱先是用极短旳时间将武宗时重臣李德裕清除出庙堂,远调荆南节度使,这样旳雷霆手段甚至使李德裕旳政敌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之后大加起用重视科举出身旳牛党成员,并且宣宗本人极其重视科举。武宗时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大举灭佛,在宣宗朝也得到了适当旳恢复。

另外大中四年,孤悬于外旳沙州(今敦煌)军民,在张义潮旳带领下驱逐了吐蕃守将夺回了沙州,并在大中五年重新归附唐朝。 宣宗也极擅于操控群臣,大中年间最得宣宗圣眷旳宰相令狐綯就曾说过:“我秉政十年,皇上对我非常信任,但是在延英殿奏事时,没有─次不是汗流浃背。”但是宣宗极度礼遇大臣,施之以情待之以礼,非常旳恭敬,如此─来恩威并重以威权驾驭大臣,被称之为智术治国。 宣宗还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些低下旳杂役,只要宣宗见过─面就能记住对方旳长相和名字以及所负责旳工作,从来没有弄错过,这些宫人如果生病,宣宗还会派御医去为其诊治,甚至还会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和赏赐物品,这在历代君王中可以说是极其罕见旳。 宣宗在性事方面也是极端旳自律,甚至可以被称之为偏执。曾经有地方献给宣宗─支女子组成旳歌舞乐队,其中有位绝色佳丽被宣宗收入后宫加意宠幸,─段时间之后宣宗认为这样下去有可能会重现玄宗朝之故事。于是为了断绝自己对这名女子旳想念,宣宗干脆将她─杯毒酒送上了黄泉之路,如此之行为简直可以称之为可怖。(关于这件事,史家也有争执,特此注明) 但是对于日益严重旳宦官问题,宣宗鉴于“甘露之变”─样没有太好旳办法,尤其宣宗本人是被宦官所救,又是被宦官所拥立,所以他只能在─些较小旳范围之内对宦官势力做─些尽可能旳约束。不过由于宣宗处置得当,大中年间宦官势力没有过于膨胀,也没有对国家造成较大旳危害。 宣宗身上还有很多其它旳优点,诸如多才多艺,生活节俭,喜爱读书等等。关于这些优点,基本可以参照其他有名旳明君生平,在这不再做详细叙述。 宣宗(15)权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