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图片 在新与旧之间走自己的路——论周瘦鹃其人
在新与旧之间走自己的路——论周瘦鹃其人
Vol.38 No.1 JOURNAL LINYIUNIVERSITY Feb. 2016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几十年的过程来看, 近现代的知识分子或作家们大致被分为两类,一 类曰“新”,一类曰“旧,还有一些处于中间的人被 定义为偏新或者“偏旧,总之是脱不了“新 “旧之分。 阅读文学史,总是免不了为这些时代风 潮中的弄潮儿们呐喊和彷徨。 掩卷之余也免不了 思索,除了“新与“旧,其他的为数众多的文人们 留下的足迹走出了什么样的路呢?1905 年,绵延上 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文 人道路从此崩塌。 世事风起云涌,通过现代印刷技 术的辅助, 文人们拿起笔杆子硬生生地闯出了新 的道路。 初始,大量的报刊涌现,汇聚了大量的文 人,职业写作生涯成为文人谋生谋事的选择。 中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流芳后世,有人浮浮沉沉。 今天,我们把视线跳出“新“旧范畴,看看 处于这二者之外的文人们的文学实践。 透过历史 的烟尘,笔者找到了这样一个深具代表性的文人, 他在“新与“旧之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可为 诸多文人提供一个实践的样板,他就是周瘦鹃。 像周瘦鹃这样的集写、译、编等于一身的通俗 作家,在整个百年文学史中并不多见,文学史把他 归于专写哀情悲剧的通俗作家,是“鸳鸯蝴蝶派 的资深代表。
通俗文学在文学史上一直是个独特 的存在, 有的在历史流变中成了文学的正宗,如 《诗经》、乐府等;有的一直作为正统文学的补充。 到了现代文学的百年, 通俗文学几乎一直处在边 缘位置,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通俗文学作品的存 在一直有力地反衬着主流文学或新文学的兴起和 发展。 这些通俗作家似乎除了销量领先之外乏善 可陈,但是我们如果稍微把目光停驻一下,就会发 现,他们也多才多艺,也在许多领域取得了不菲的 成绩。 所以说在历史的任何一段,都不可能只有一 种文学形态,也不可能只有某种所谓文学的正宗, 留给文人的也不会只有那么一两条路。 一、1911 —周瘦鹃的文学初创由于家庭的原因, 周瘦鹃并未接受过系统的 高等教育。1911 年始,中学毕业因英语能力出众而 被留校教英文的小先生周瘦鹃初登文坛, 开始发 表小说和剧本, 所获得的稿酬一方面激发了周瘦 鹃的文学兴趣, 另一方面也给了他一定的经济保 障,使他果断地辞去了让他痛苦的教职。 此时距离 收稿日期:2015-11-10 作者简介:孙姝(1979—),女,江苏淮安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中 国现当代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要:周瘦鹃历来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一员,在现代作家中属通俗阵营,少被文学史关注。中国 传统文人在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无不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的道路,有人跨步进入新文化阵营,有人仍然留恋中 国传统知识分子文化圈。 周瘦鹃在二者之间走出了属于他的实践之路,他集创作、翻译、编辑、园艺等于一身,代 表了现代社会大多数知识分子的艰难跋涉之路。 回顾他的一生,我们重新解读其人,以期寻找文人的精神与实 践道路。 关键词: 周瘦鹃;自我实践;知识分子;新与旧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9-6051(2016)01-0049-06 DOI:10.13950/j.cnki.jlu.2016.01.010 49 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过去了 上海由于其自身的独特位置正逐渐成为中国商业的最前线,许多 文人聚集在这里,企图在上海立足谋生。 这些文人 大多隐身在报馆杂志社之中,这是近代文人靠写字 生活的风潮中心。这一年,辛亥革命拉开序幕,对整 个中国的方方面面产生着持续不断的影响。 1911 年,周瘦鹃因为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 处女作八幕话剧《爱之花》获得了银洋 16 爱之花》作为一部改良新剧,源自一则只有730 个字的笔记小说情葬》 这一时期,适逢王蕴 章担任小说月报》的主编,在其任主编期间,小说 月报》比较有特色的栏目是“译丛”和改良新剧”, 而改良新剧”这个栏目的开设,正是由于王蕴章自 己对戏曲的爱好周瘦鹃用笔名泣红翻译的法兰西 情剧爱之花》正于此期间发表。
就这样他50 也就是在这一年,影响深远的辛亥革命爆发。对于辛亥革命的时间跨度, 学术界历来有广义和 狭义两种划分。 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 1894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所 进行的整个民主革命的过程。 狭义的辛亥革命是 1911年武昌起义到 1913 年二次革命失败。 不管采取哪种划分方法,周瘦鹃在这场革命大潮 的裹夹中就这样登上了文坛。 作为初生牛犊,他虽 然没有受到系统的高等教育, 但是凭借其努力逐 渐在上海崭露头角,在时代风潮中沉浮。 1915 在曾经是他的中学国语老师同时也是南社社员的孙警僧的介绍下,刚刚 21 岁的周瘦鹃加入了 南社,编号为 509。 加入南社这个事件对周瘦鹃之 后的生涯影响一直很大。 南社一直与晚清政治革 命的要求相呼应,自 1909 年正式在苏州会盟结社 起,一直是最为大声疾呼民主、共和理想的文学社 南社自组社之后,就一直将自己看作是辛亥革命的一个部分。南社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与辛亥革命一样充满了转折性的历史意义。 1928 年11 在纪念南社成立二十周年之时,联名发表了虎丘雅集小启》, 也特意指出南社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吾曹当胡清季世,与先总理组织同盟会于江户,缪 力革命。
又虑国内禁网之繁密,同志之未易纠合也, 乃更创南社于吴门,以文字相感召。 周瘦鹃在文学史中声名虽并不显著,但是他 又在诸多领域不可或缺,总结数十年的现代文学, 他在编、写、译、评等方面都有建树。 追溯源头,鸳 鸯蝴蝶派”这个标签或许并不能概括他整个人生。 20 世纪初的鸳鸯蝴蝶派崭露头角且风头一时无 两,既有广泛的读者基础也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甚 至代表了一种比较新式的社会方向。 但实际上,他 们中的大部分作家都是在传统文化中成长起来 的,少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这与新文化中的知识分 子有着明显的界线。 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些人基本 上被一网打尽送到了旧文化阵营。 时至今日,他们 中的一些翘楚分子被拉出了沉睡的旧纸堆, 比如 说张恨水、周瘦鹃等人。 较之张恨水,笔者认为周 瘦鹃更可以作为这部分文人的代表,他在创作、翻 编辑甚至婚姻恋爱等方面皆可看作是样板式的人物。 他代表了诸多文人的世俗与前进之路:传 统而不守旧,世故而不圆滑,进取而不退缩,堪称 文人楷模。 (一)婚恋的影响 1910年以泣红”为笔名向小说月 报》投出处女作八幕话剧爱之花》并于次年分四 次连载, 这部处女作为他带来了 16 块大洋的酬 劳,从此奠定了他终生与文字打交道的基础 人不风流枉少年 周瘦鹃的婚恋之路充满种 种浪漫因子, 以致后来张恨水还以他的初恋为蓝 本创作了一本畅销小说换巢鸾凤》 周瘦鹃18 (1912年)时遇到了富家少女周吟萍,金风玉露一 相逢,便开启了一段少男少女的纯爱之路,纯爱之 路走了不足两年,20 岁(1914 庭重压嫁给了一个富二代”,周瘦鹃先生低回惆怅从此一生低首紫罗兰”,只因伊人英文名叫紫 罗兰 后来办紫罗兰》刊物,把自己在苏州的居所 命名为紫兰小筑”,而且之后终生未离兰花于左 少时贫穷的周瘦鹃与同期的诸多受新思潮影响的年轻人不同,他承受了失恋带来的悲伤,但又 把悲伤深埋心底并未愤世嫉俗力图反抗, 收拾心 情整理思绪开始卖文养活家人 在他 23 岁(1917 年)时与邻居胡凤君结婚,次年(1918 年)长子出 胡女士可谓贤妻良母,她与周瘦鹃风雨与共30 1946年胡凤君患病去世,同年续弦俞文英女 周瘦鹃一生子女八名,建国后举家定居于苏州,一生痴爱兰花,在盆景艺术上亦取得非凡成就 糟糠之妻不下堂 新文化运动之后,在婚姻领 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革命, 读过书的年轻人几乎 人人力主破旧立新, 诸多文人雅士在婚恋途中兜 50 兜转转,抛弃糟糠之妻另娶真爱的不计其数,而如 周瘦鹃这般在传统婚姻模式中平稳生活的可谓并 不多见, 他的妻子胡凤君女士确实也堪称是传统 女性的代表,终生默默地站在他的背后支持他。
不思量,自难忘。 在周瘦鹃的一生之中,初恋 可谓是心头的朱砂痣终生难以忘怀。 在1944 1910年开始, 周瘦鹃创立了周氏风格的 “哀情小说“系列。 在这一系列小说中,周瘦鹃自身 与周吟萍的无果初恋的印迹始终隐含其中。 作者 多在无意中赞扬笔下人物的“守理”行为,对不合 理的婚姻体系不抗争, 与外在的力量如礼教伦常 观念等也作“不过招”的搏斗。 以他早期小说恨不 相逢未嫁时》为例,我们通过作品不难发现,小说 男主人公辛惕几乎可以说是周瘦鹃的代言人,他 们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经历非常相似。 小说开篇以 明丽的景色描写带出男主人公辛惕上场。 接着介 绍他的身世,十岁丧父,母亲被迫带着兄弟姐妹几 个孩子去上海讨生活,辛惕“天资颖慧”,长大成才 后独立担负起支撑家庭的重任,承欢于慈母膝下, 家中一幅母慈子孝的场景。 他后来偶遇一位妙龄 女子,绝世美貌使他久久难忘,回家便作美人图, 而且每天作一二幅。 从此相思成灾, 竟至病入膏 当得知佳人已许他人不日将出阁时,家人为挽救其性命,谎称佳人答应和他的婚事。 最后真相大 白,“欲自裁”,经母亲和妹妹劝解方才打消自杀念 头,但始终郁郁寡欢。 后来一位朋友来辛家做客, 发现他所做的美人图中之人为好友之妻。
他那里了解到佳人遇人不淑,婚姻生活十分不幸,不光丈夫整日吃喝嫖赌, 尖刻的婆婆也对她百般 刁难,处境很是艰难。 一日,辛家邻居失火,他奋不 顾身从火海中救出一位老人, 详谈后才知道老者 竟是佳人之父。 从此,辛与佳人经常相见,感情益 深,两人碍于世俗,却始终未露心声。 但不久,佳人 告知,将随夫离开当地,这时,两人才把对对方的 爱慕之情亲口吐露:“别时容易见时难, 全篇结束于这句点题之语,也可以说这句话道出 了周瘦鹃自己恋爱经历的心声 作品内外,不管是 周瘦鹃本人还是小说主人公都是青年男女一见钟 情,却又相逢已晚,女方他嫁后也是生活不幸,初 恋情人重逢后又恪守交往底线最终只能饮恨终 由于自身切实的经历,周瘦鹃在刻画小说男主人公辛惕时非常下工夫, 把其塑造成了才貌德俱 佳的画家,并且母贤子孝,深具中华传统美德 (二)士大夫的风骨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生热爱花花草草,在养花植草中尽显名士才情和 雅致情趣,可谓真名士自风流 1939 年在中西莳花 会上获奖, 他当时做了特别说明:“这不能说是有 闲阶级的闲情逸致,因为我国以农立国,对于园艺 的提倡,似乎也是需要的吧 建国后,他在苏州的居所“紫兰小筑”内养花植草,怡然自得,引得诸 多名人好友前往观赏1950 年周瘦鹃简介,周瘦鹃应邀参加苏 州市盆景展览,颇得好评,因他在这方面的天赋才 华,慕名者众多,因此前来向他请教和交流的人也 很多1940 年,周瘦鹃开设“香雪园”之时他表明非 常欢迎鉴赏者和同行园艺家前来,之后索性把“紫 兰小筑”花园也一并开放了,同时为了让来访者签 名留念还准备了嘉宾题名录》,这份题名录上的 名单很长,包括陈毅、沈钧儒、yj、ln、吕 集义、班禅额尔德尼、刘伯承、ze、dz等等。
(三)感时忧国 位卑未敢忘忧国, 终其一生从未脱离现实世 界,一直对国事非常关心和投入,创作了一系列爱 国图强小说。 1911 月作卖国奴之日记》(“痛骂曹、章、陆三个私通日本的卖国贼”,因 语多激烈, 无出版社敢印,6 月周瘦鹃自费出版), 1923 月的亡国奴家里的燕子》等。1936 10月,21 人联名发表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 自由宣言》,其中包括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叶 绍钧、郑振铎、谢冰心等人,周瘦鹃亦列名其中。 国后曾一度消沉的周瘦鹃很快就积极融入新社会,依然不断写作。 在文革之中,也无法幸免,于 1968 月12日,含冤投入自家花园井内。 三、周瘦鹃的编译活动 (一)身体力行创刊 1921 月21日半月》创刊号出版。 语:“返观海上杂志界,肆力于文艺而独树新帜者,亦不过一二种,足于代表全国;其他类为消闲之杂 志,精粗略备,俱可自立。 另得一种杂志,于徒供消闲与专研文艺间作一过 51 渡之桥,因拟组一《半月》杂志,以为尝试,事之成 否未可知,当视群众之能否力为吾助耳。” 月,个人小杂志紫兰花片》创刊号出版。在这个 创刊号上他引了清人彭甘亭的诗句:“‘我以流莺 随意啭,花前不管有人听’意在自娱,不解媚俗 及至1925 14日,周瘦鹃又主编了《紫葡萄 画报(半月刊),为了办刊的方便,他把刊物的编 辑部设在自己寓所 同年12 月,半月》改名紫罗 兰》半月刊,1930 年,改刊名为新家庭》月刊之后风云变化,一直 日,他才有乐观》杂志创刊号面世,周瘦鹃在刊物发刊辞》中写道:我是一个爱 美成癖的人…可是宇宙间虽充满着天然的美和 人为的美,叵耐不幸得很,偏偏生在这万分丑恶的 时代。
一阵阵的血雨腥风,一重重的愁云惨雾,把 那一切美景美感, 全都破坏了知我者谓我心 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愿大家排除悲观,走 向乐观之路,抱着乐观,乐观光明之来临 对周瘦鹃有着特别意义的后期紫罗兰月刊创刊号出版 在这份创刊号上, 周瘦鹃连载了他的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 棠,直至1944 12期上结束连载 推出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出于对张爱玲 的赏识和偏爱,他在编者的话写在紫罗兰前头” 详细介绍了张爱玲与他之间的来访对话以及他回访张爱玲的过程, 他对后生晚辈的提携与推 崇也成为一则文坛佳话。 (二)不曾间断的编刊 出版业兴起之后, 许多文人都有着主持编辑 的经历,但是在现代报刊史上,周瘦鹃主持编辑报 纸副刊的时间之长可谓绝无仅有。 日他接手申报自由谈》的主编工作,直至1932 日由黎烈文接手之后才结束申报自 由谈》的主编生涯。 之后从1933 月开始,直至1941 年12 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基本上都主持编 辑了申报春秋》副刊。 除此之外,1921 月,与赵苕狂合编《游戏世界月刊;1922 年,曾为先施公司主编《乐园日 报;1925 月15日,周瘦鹃又就任《良友主编;1930 由上海东方图书出版社发行,周瘦鹃与严独鹤、胡伯翔、郎静山合作主编了《中华图画杂志月刊。
除了以上列举的诸多刊物之外, 周瘦鹃帮助 友人临时代班编辑的情况也非常多见, 这应该与 他精力充沛、为人温和有关。 (三)卓越的翻译成果 在周瘦鹃的一生中,译作并不多,但是他早期 翻译出版的《欧美小说丛刊却非常具有代表性。 当时还十分年轻的周瘦鹃甫一出手就显示了其不 凡的见识与选文水准。 这部译作还为他与当时在 教育部任职的鲁迅先生之间留下了一则佳话。 1936 年10 月,鲁迅先生逝世,周瘦鹃在《挽鲁迅先 生中说:穷年《呐喊公遂喑,绝路《彷徨我焉 《呐喊《彷徨皆先生所著短篇小说集,为愚所拳拳服膺者。 ”此时专程赶赴上海为先生送别的 周瘦鹃尚不知道自己与鲁迅之间在多年前就有了 交集。 在纪念鲁迅逝世 20 周年前夕,也就是建国 日,周遐寿(也就是周作人)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发表了回忆鲁迅的文章《鲁 迅与清末文章,重提了鲁迅当年对周瘦鹃的译作 的评价。 其实 1950 年在上海《亦报上,周作人化 名鹤生在《鲁迅与周瘦鹃中已经说过这件事,但 是后面这篇忆旧文章对鲁迅当年写评语时情景的 复述则更为详细。 文中周作人在谈及鲁迅与清末 民初的上海文坛的关系时说:总之他对于其时上 海文坛的不重视乃是事实,虽然个别有例外周瘦鹃简介,有如 周瘦鹃,便相当尊重,因为所译的《欧美小说丛刊 三册中,有一册是专收美、英、法以外各国的作品 1917年出版,由中华书局送呈教育部 审查注册, 发到鲁迅手里去审查, 他看了大为惊 异,认为‘空谷足音’,带回会馆来,同我会拟了一 条称赞的评语,用部的名义发表出去。
”周作人在 文章的结尾中评价 《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时 说:这在当时的确是不容易的事了。 这段轶事可以追溯到1917 月,当时的周瘦鹃为了筹措结婚的费用,翻译出版了《欧美名家 短篇小说丛刊,当时这套书由中华书局分上、中、 卷出版。这套书中不仅有英美法俄德意等著 名作家的作品,还有欧陆小民族国家作家的作品。 可以说当时非常年轻的周瘦鹃在选文时的眼光已 是非常独特。 同时也是将日后对中国有着巨大影 响的高尔基的作品首次翻译到国内来, 高尔基的《叛徒的母亲改名为《大义,也即大义灭亲”之意。 这套译作共有 50 篇作品,其中用 白话翻译的就有 18 篇,也可谓是白话创作的先声 之一了。 (四)不忘提携后进 52 前文曾经提到,在周瘦鹃的编辑生涯中,有则 文坛佳话发生在他和年轻的张爱玲之间。 这就是 上,周瘦鹃隆重推出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并在编者的话“写在紫罗兰前头”中详细记载了他 和张爱玲之间的互动:“我一看标题叫做 沉香 屑》,第一篇标明‘第一炉香’,第二篇标明‘第二炉 香’,就这么一看,我已觉得它很别致,很有意味 当下我就请她把这稿本留在我这里,容细细拜读……我们长谈了一点多钟,方始作别 当夜我就 在灯下读起她的沉香屑》来,一壁读,一壁击节, 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 Somerset Maughm 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 了以为如何,而我却是‘深喜之’了 一星期后,张 女士来问我读后的意见,我把这些话一说,她表示 心悦神服,因为她正是 SMaughm 作品的爱好者, 而红楼梦》也是她所喜读的 我问她愿不愿将沉 香屑》发表在紫罗兰》里,她一口应允,……如今 我郑重地发表了这篇沉香屑》,请读者共同来欣 赏张女士一种特殊情调的作品, 而对于当年香港 所谓高等华人的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 也可得到 一个深刻的印象 ”这场文坛佳话后来伴随着张爱 玲的声誉剧增而不断被提及, 其实在周瘦鹃的编 辑生涯中,这样的事件可以说并不鲜见 四、其人之社会活动 周瘦鹃一生虽主要在上海与苏州度过, 但是 他参与的社会活动非常广泛, 这当然与他常年担 任报刊编辑有关,也与他的文人雅趣密切相关 文曾经提到,在1915 月,周瘦鹃加入南社后的编号为 509 同年 日,袁世凯卖国求荣承认了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场丑剧 后来被称作“五九”国耻 周瘦鹃撰写了被他视为 自己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的 亡国奴之日记》,同 周瘦鹃第一次参加了在上海愚园的第十二次南社雅集 1921 年10 月,周瘦鹃与一帮“鸳鸯蝴蝶派”的 同仁共同参加“狼虎会”的活动,他在 1922 狼虎会》一文中写道:“去岁,与天虚我生、钝根、独鹤、常觉、小蝶、丁悚、小巢诸子组一聚餐会,锡以 嘉名曰:狼虎。
盖谓与会者须狼吞虎咽,不以为谦 ”可谓是深合文人雅会之趣。1922 仍是与一帮鸳鸯蝴蝶派的同仁们组建了“青社”,该社仅是“杯酒联欢,切磋文 艺”,并没有章程。 但是曾经在结社后出版过社刊 长青》共5 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不久解散。 1932 月,成立于1922 社成立十周年纪念会,表达抗日决心。范烟桥记载 了这日正是周瘦鹃入会的时间。 1934 社,含英社主旨在于研究盆景、园艺。直至建国之后, 他定居苏州, 积极融入新生 那时他的居所之内,各界人士前往拜会签名留恋,皆因他爱花懂草,雅趣天然。 一生待人以诚,交友甚广,在不同的时局中都力图保持文人的风骨。 五、结语 周瘦鹃未受系统的现代教育,仅中学毕业,毕 业后几乎立即投身文坛。 从他十几岁开始一直在 报刊中腾挪闪转、得心应手,这在上海这个商业前 线城市来说并不显得突出。 但是放到文人堆里简 直就是混迹于文字之中,与“新”阵营的人士自是 格格不入,与鸳鸯蝴蝶派人士倒是显得相得益彰。 当时中国的大多数文人都是受传统文化教育,留 洋海外的凤毛麟角。 新旧阵营规模一旦形成,极少 能打破藩篱。 加之两个阵营之间的交往圈子存在 隔膜,新文化阵营占据破旧立新的高地,对隶属旧 阵营的文人大加鞑伐, 巧妙的是, 旧阵营鲜少接 以小说月报》这个杂志来说,本来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刊物,后来被新文学阵营夺得,之后以茅 盾为首的知识分子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文章很多 出自这个杂志。

但是鸳鸯蝴蝶派诸人几乎是平静 地重新转移阵地,另起炉灶,继续写着为当时多诟 病的红尘俗世, 不耽误赚取名利。 从这个角度来 看,鸳鸯蝴蝶派求的是利,新文学阵营争的是理, 二者之间可以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是正处在 历史需要除旧布新的重要关口, 自然是显得求利 的落入封建僵化的窠臼。 那么, 在鸳鸯蝴蝶派诸文人中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文人济世救国的情怀是不是烟消云散了呢? 显然并非如此。 在诸多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作品及 思想表达中亦不曾离开济世情怀, 周瘦鹃于其中 尤为突出。 1915 年,尚且年少的他的亡国奴日记》 卖国奴日记》皆旨在唤醒醉生梦死的国人,公起 救国;1923 年的亡国奴家里的燕子》从拟人化了 的燕子的视角, 看侵略者的残暴和亡国奴生活的 惨痛;在 1936 10月,周瘦鹃与鲁迅、茅盾、巴 53 金、郭沫若、叶绍钧、郑振铎、谢冰心等 21 人联名 发表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此外,他一生甘为文字劳工,从未放松过对自我的 要求,即使是在盆景花卉领域,他亦会为争中国盆 景荣誉参加中西莳花会,并取得优异成绩。 在抗战 爆发后,上海沦为沦陷区,他辞去已被日军接管的 《申报》职位,建国后积极融入新社会,给定居于香 港的女儿写家信结集出版, 向海外传递新中国的 点点滴滴…… 参考文献: [1]周瘦鹃.姑苏书简[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2]戴鞍钢.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N].文汇报,2011-4-11. [3]陈去病,朱梁任,柳亚子,朱少屏.虎丘雅集小启[N].民国 日报,1928-11-7. [4]范伯群.周瘦鹃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04). [5]周瘦鹃.周瘦鹃文集(小说卷)[M].范伯群,主编.上海:文 汇出版社,2011. [6]周瘦鹃.我与中西莳花会[M]// 周瘦鹃文集(散文卷).范伯 群,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7]周瘦鹃.说消闲之小说杂志[N].自由谈小说特刊,1921-7-17. GoHis Own Way “Old”SUN Shu (School ChineseLanguage Literatur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Abstract:Zhou Shoujuan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importantmember “YuanyangHudie”. modernwriters his popular literature concerned.After traditionalChinese literati imperialsystem, all looking ourown new roads, Someone striding newculture camp, some people still want stayChines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culture.Zhou Shoujuan walked out hisown practice between them. His writing, translating, editing, gardening one.Represents trekmost intellectuals modernsociety.Looking back hislife, we read again, look practicalway. Key words: Zhou Shoujuan; self-practice; intellectuals; old责任编辑:曲筱鸥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