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汉剑实战怎么样 漢劍中的實戰之王——八面漢劍
漢劍中的實戰之王——八面漢劍
八面漢劍稱為漢劍的一種,劍身長而窄,分八面研磨,故有“八面漢劍”一說。一般說來八面漢劍從厚度上要比四面厚,強度上當然也會比四面要強,四面拿在手上更輕靈、簡約一些。八面感覺要威嚴一些。
最初的八面劍是青銅劍,青銅硬而脆,局限了劍身的長度,最初的解決方法是加寬劍身,在上半段縮窄,並在澆鑄時在劍脊和劍刃採用不同含錫量的青銅。隨後戰爭用劍形製不斷加長,單純增加劍身寬度的方法已不可行,鑄劍技術出現了新的突破,即借增加劍身的棱面以增強強度,於是細長八面青銅劍大量出現在戰場上,此亦為世界青銅鑄劍技術的最高峰。但即使如此,青銅劍長度與強度的矛盾仍然無法徹底解決,終於被鐵劍完全取代。
鐵劍普及後,仍有部分承襲遺風保留了八面製形。但對鐵劍而言,八面較四面並無明顯優勢,卻增加了成本。在突破了青銅劍的強度瓶頸後,後期的戰爭用劍不斷加長的趨勢越發明顯,一米以上的長劍大量出現。當然,在現代仿漢代風格劍的製作和收藏中,更多的是考慮其品相以及是否符合個人喜好。
據史料記載,漢劍在當時主要是用作權貴的象徵,視為一種高貴裝飾華美的工藝品,而在戰場上,仍是一種不可少的武器。漢高祖劉邦起事,就是從劍斬白蛇開始,而其後漢代的皇帝無不佩劍。漢代的男子崇尚武力,男子成年後喜歡腰懸佩劍,奉為時尚。這一點連純粹的太學文生也不例外。所謂“劍者,君子武備,所以防身”就是這個道理。在西漢,官吏們佩劍是一種義務,特殊的儀式或場面更是不可缺少。
這一時期已經很少使用青銅器了,它的替代品就是鑄鐵,當時的鑄鐵術已經相當發達了,這些技術還通過張騫等使節傳到西域當地,極大地促進了西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秦軍以青銅器為主,秦亡後四年,漢朝建立,史稱西漢,是冶鐵業的一個大發展時期。漢初,鐵質農具已經伴隨牛耕開始普遍使用,漢武帝實行鹽鐵國家專營,西漢中晚期,鐵的產量猛增,冶煉技術發展迅速,質量也顯著提高。客觀地說,鐵在漢朝已經是關乎國家興衰的重要產品,鐵質兵器的大量製造和使用更是支撐起西漢盛世的一個偉大的力量。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推翻了新莽政權,重新恢復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稱東漢,冶鐵業由西漢的國家專賣轉化為私營為主,較西漢有明顯的進步,水利鼓風爐技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冶鐵效率。較歐洲早1100年。低溫煉鋼的發明,使鋼的使用普遍化了,基本取代了青銅刀劍。

劉勝佩劍還經過表面滲碳和刃部淬火,使得劍刃堅硬、鋒利,而脊部仍保持較好的韌性。另一方面,漢代鐵器中用生鐵作材料的鑄件,除了有許多是經過柔化處理的“展性鑄鐵”以外,到西漢中期還有了不少“灰口鐵”的鑄件,後者更具有硬度較低、脆性較小、耐磨、滑潤性能良好等特點。滿城漢墓出土的鐵是“展性鑄鐵”的製品,而車軸承則為“灰口鐵”鑄件,說明當時已掌握了不同種類鑄鐵的性能而加以應用。西漢中期,還發明了利用熱處理使鑄鐵在固體狀態下脫碳成鋼的技術,滿城漢墓出土的鐵鏃便是用這種工藝製成的鋼件。
到了西漢後期,隨著冶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又出現了用生鐵炒煉成鋼的新方法,主要是將生鐵加熱成半液體狀態,加以不斷的攪拌,利用空氣中的氧使之脫碳,以獲得不同含碳量的鋼,可稱“炒鋼”。山東省蒼山漢墓出土有錯金銘文的東漢永初六年(112)的“三十煉大刀”,就是用“炒鋼”為材料,經過反覆加熱鍛打而製成的優質鋼件。用生產效率很高的生鐵大量地作為製鋼的材料,這是煉鋼史上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