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郭沫若赏析 闻一多静夜读后感300字
闻一多静夜读后感300字
闻一多静夜读后感300字
看到静夜二字,我想到的是两种事物。第一,不由想到一种属于石莲花科的多肉植物。第二,我想到一个静谧的夜晚,如郭沫若的《静夜》,但寂静的夜晚中总会发生不安的事情。
闻一多的《静夜》给我一种时而平静又时而激烈的情感,有强烈的爱国与忧患意识。不受静夜和幸福的“贿赂”,“谁稀罕你这墙内尺方的和平”,更体现出一种不甘躲在四方墙内,遭受束缚,而对外面的战争不闻不问,会用心去感受时代,担心祖国的未来和忧患。诗人有一颗热血的心,看见国家处于一种危难和水深火热之中,情愿为国捐躯,也不愿窝囊的躲着。在读诗的过程中,从平静到沸腾的心跟着诗歌的节奏不知不觉也唤醒了内心的那份激动。
现在的国家虽然不像当时那个时代那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仍需要有志青年的积极建设。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那个时代,正是热血青年的不断增多和觉醒起来,才走出困境,建设了如今这个强大的国家。所以,不论处于何时代,都不要麻木,宁可等死,也不要去战斗。要有斗争,有奋斗目标,不要让不该有的东西禁锢和封闭心的跳动。
青岛 闻一多 读后感
再读说和做,认识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我最敬重他的一句话,就是有的人说了也不会做,有的人做了也不一定说,只要我们去做,努力去做,不一定要说,别人也会知道,就算了我们说得天花开,地天落,天下美言都用上,也没有用的。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的献身精神。

闻一多的读后感
简要写的,1.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是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习惯,他废寝忘食地研究古典文学,"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寻找给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方法,为了做这些事,他几乎忘了吃,他靠的是精神食粮,连晚年的时候也很少下楼,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终于,他的辛苦得到了回报,他的辛苦凝结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硕果。2.革命家方面."先说再做"成了闻一多先生对于革命坚定的信念,他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向全国人民呼喊,反对独裁,他说得痛快,并不像学者一样"做了再说",这革命是需要像闻一多先生这样大无畏的人,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也只有他敢站出来,大骂特务,他先说了,说的慷慨淋漓,声天震地,气冲斗牛!他终以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他的说和做.我们学习他的"先做再说",也学习他的"先说再做",更要学习他那大无畏的精神!
闻一多《说舞》的读后感
找不到捏,不好意思
亲,如果下次有其他问题
曦若恋定能尽我所能
及时回答您的问题
(闻一多)的青岛读后感
读了《青鸟》这本书,它给了我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用心寻找幸福的故事。一户穷苦人家的孩子蒂蒂和咪蒂受仙女蓓丽吕的委托,帮助她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来拯救她女儿的故事。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描写得非常可爱逼真:有矮矮胖胖的面包先生、有模样奇特有滑稽的糖果先生、有忠心耿耿的狗先生、娇媚无比的猫女士、脾气暴躁的火先生、温柔美丽的水姑娘、还有特别可爱、带着他们寻找幸福和快乐的光神等等。而每个情节也都描写得非常生动,在寻找青鸟的旅程中,更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他们经过了怀念国、夜宫、享乐宫和未来王国等地方。最终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幸福和快乐。
其实,学习和寻找幸福一样,都要付出努力,付出汗水,并要经过无数次的考验,在这过程中,只有坚持不懈,迎难而上,才能获得成功。这本书也让我知道原来幸福时时刻刻都在我身边,当我完成老师交给我的一项任务是一种幸福,帮助同学获得进步是一种幸福,为爸爸妈妈洗碗拖地是一种幸福,给爷爷奶奶摧背是一种幸福,给老人让座是一种幸福,把一条鱼放回江河是一种幸福……总之,将爱分给别人就是幸福,我们要珍惜和爱护这种幸福。
每个人都想方设法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并为此历尽千辛万苦。其实,只要我们总是抱有无私美好的心愿,幸福就不难获得,因为他近在咫尺,就在我们身边。
《青鸟》让我学会了乐观
闻一多死水3百字读后感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读闻一多《静夜》鉴赏100字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笼罩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隐约约露出了几颗星星。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宁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展开联想营造了氛围。 第二节,写海地的神人鲛人的故事。诗人展开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说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说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说人们也许就比较陌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看见什么,只是凭想像,猜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非常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哗伐糕和蕹古革汰宫咯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失望情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典雅,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这首诗写得宁静、典雅,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都富有古典诗词的风味。在这笔墨空灵的画图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异国海边的静夜,有着“对月流珠”的鲛人的幻影,这难道不是诗人眷怀祖国、感怀世事的心灵的投射吗? 诗的标题是《静夜》,诗中用了大部分笔墨描绘静谧的夜景。诗的第1小节描绘了一幅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团团,星光点点,这些景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透过诗,读者仿佛看到诗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一人踱到屋外,随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胧的林影,抬头看那云团中漏出来 的疏星。如果顺延着这条平淡无奇的写景的思路写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写景的好诗罢了,但第2节一开头,诗人劈头问道:“天河何处?”这一问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带到那广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领读者的思绪去“精骛八极”、“神游万仞”,似乎想让读者的眼光透过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无穷深处,但紧接着的一句“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模糊的海雾能阻挡住人的视线,却不能阻挡那脱缰野马似的想像。此时,放飞的心欲罢不能,已想到了很远很远——“怕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一句是极好的证明,证明诗人的想像的确已穿过了那茫茫的海雾,想像着有一位“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无声地流下串串珍珠泪……“鲛人”是喜极而泣,还是伤心落泪?抑或是无穷的思念?这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这就是诗,这就是郭沫若的诗!这就是想像,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没有后一节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没有生气、没有活力的景,有了后一节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见惯的景变得空灵、美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前后两小节诗虽有写实与想像的区别,却共同写出一个“静”字,全诗的氛围是谐调统一的。 不好意思,我也不知道~~~~~
闻一多的《也许》读后感
1926年秋,闻一多只身离开家乡湖北浠水,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不久其妻和女儿立瑛即患重病。闻一多得知后,又匆匆返回家乡。但已经晚了,立瑛因病情严重,无法挽救,不幸夭亡。年轻的父亲心情异常悲痛,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感情深沉的葬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生者告别死者的哀伤,哀惋而不悲惨,真挚而不夸饰。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平静地娓娓道来,看似无章,实则有法,像是轻描淡写,实则激情内蕴,读来令人黯然销魂。
爱女的早夭对诗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诗人没有号啕恸哭,而是将深深的悲痛埋进诗里去了。父母对于子女的感情离不开一个“爱”字。小孩得病,昼啼夜哭,哭累了便昏然睡去,这是常有的现象。而这里的情况是,诗人借睡眠来安慰自己,爱女的早夭是“哭得太累”的缘故,又要睡一睡了。由此找到了诗歌构思的突破口,后面的诗句全都由此引出,整首诗的框架也就建构在“哭累要睡”这一点上,以下所谓的“叫夜鹰不要咳嗽”等句,均由此“睡”字而来。所以,这一“睡”字,可以说是全诗的诗眼,自上而下,一贯到底,使全诗的立意显得十分清楚。
正因为这“睡”字中暗藏和饱含着诗人对死者的安慰和爱抚,诗人特意为女儿制造了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在第一节中连用了三个“不要”,第二节中连用了两个“不许”,第三节中连用了两个“也许”,第四节中连用了两个“让”字,这一切,都是为了使女儿能够安然长眠,也都与诗人的爱抚之情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其实,安葬好爱女之后,诗人未必听到夜鹰咳嗽,轻微号叫,那都是诗人的想象。但这一连串的想象却非常重要。因为该诗副题虽标为“葬歌”,却没有直接写坟墓,而是通过小草、青松、阳光、清风等自然景物,以及夜鹰、青蛙、蝙蝠、蚯蚓等自然界小动物,从侧面写出了爱女的所葬之地,渲染和烘托出了墓地四周幽静的环境气氛。
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烘托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反照和折射出了诗人当时的心情。因为那年头,正是军阀割据、内战频仍的时代,政治、社会极其昏暗腐败,诗人对此十分愤慨,感到女儿虽然去世太早,但离开这个浑浊的人世,日夜与夜鹰、蝙蝠等为伴倒也罢了,在松荫庇护下安睡,听“蚯蚓翻泥”,听小草的“根须吸水”,倒也不失是一种美好的归宿,总比听那人世的咒骂声要美妙一些。这当然只是诗人一时的自我安慰,但也可以见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同时也反衬了爱女心灵的纯洁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