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蒙古族高考加多少分 【原创】辽宁省蒙古族概况
【原创】辽宁省蒙古族概况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显示,辽宁蒙古族主要聚居在
辽西、辽北、辽东地区,辽南各市县也有部分蒙古族散居。阜新地区220,422人,朝阳地区198,700人,沈阳地区94,530人,葫芦岛地区36,098人,铁岭地区60,000万人,锦州地区30,000人,丹东地区30,000人,大连地区6,000人,本溪地区3,000人,抚顺地区3,000人,盘锦地区3,000人,辽阳地区2,000人,营口地区2,000人,鞍山地区2,000人,其他各市的管区均有散居的蒙古人。
全国蒙古族人口5,814,000人,蒙古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1.52%。辽宁省蒙古族人口669,972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总数的12.2%,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居全国第二位。
全省有2个蒙古自族治县、12个蒙古族乡镇、5个蒙古族满族混合乡。即阜新和喀喇沁左翼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有沈阳市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丹东市凤城市大堡蒙古族镇、阜新市彰武县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苇子沟蒙古族乡、大冷蒙古族乡、朝阳市北票市马友营蒙古族乡、凉水河蒙古族乡、建平县三家子蒙古族乡、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乡、朝阳县松岭门蒙古族乡、朝阳县乌兰河硕蒙古族乡、葫芦岛市建昌县二道湾子蒙古族乡等12个蒙古族乡,沈阳市康平县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东升满族蒙古族乡、西关屯蒙古族满族乡、彰武县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等5个蒙古族满族乡。
辽宁省蒙古族历史悠久。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国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据史料记载,1227年前后,蒙古人从大漠北向南迁移,以军屯、民屯、行政管理等形式大量移入辽宁各地,与女真种人错处,与同语系的契丹人杂居,后来融合为一体,这里成为蒙古族人的聚居地带。元代辽宁的蒙古人究竟有多少,无从查考。但蒙古人大量移入辽宁早于移入中原半个世纪,并作为蒙古国的后方,对建立统一的元朝曾起过重要的支援作用。因此,元代辽宁的蒙古人在全国蒙古人中占有不容忽视的比例。公元1368年,元朝皇帝妥欢铁睦尔退出北京后,史称北元。辽宁地区的蒙古人在明初曾有元辽王阿扎失里率部降明,明廷即以其部属设泰宁、福余、朵彦三卫,后统称兀良哈三卫,三卫即设旋叛。北元与明庭以九边、长城为界对峙280多年。公元1480年,蒙古达延汗统一了东部蒙古,三卫成为达延汗左翼三万户之一,即兀良哈万户。达延汗之后,蒙古内喀尔喀五部(又称喀尔喀五大营)、察哈尔汗部和喀喇沁部人、土默特部人相继占据兀良哈万户地。东部蒙古迁移到辽沈地区之后,兀良哈三卫即不复存在了。后金兴起,又有内喀尔喀五部西移,察哈尔西移,嫩科尔沁南下等变化。清初,在蒙古各部推行盟、旗建制,定其疆界,蒙古各部落驻牧地逐渐稳定下来。当时的卓索图盟五旗,即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和土默特左、右二旗;哲里木盟的科尔沁左翼后旗和前旗;辽东的巴尔虎一旗和当时义州的察哈尔亲王府;还有清皇帝的“苏鲁克”牧场。全在今日辽宁省境内。清初,仅卓索图盟五旗人口就有198,700多人。今辽宁省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勒津、科尔沁、察哈尔和巴尔虎等六个部落的后裔。
清庭陆续实行“借地养民”,“移民实边、开发蒙地”等移民政策,从关内来的汉族人口剧增。辽宁的蒙古民族同各兄弟民族一道,为开发和建设家园,为反帝、反封建、实现祖国的统一、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今辽宁蒙古族的语言,经历史变迁,其地域、各部落之间的差别基本消失,语音基本相同。属于我国蒙古语中部方言区的科尔沁、喀喇沁土语。现在68万蒙古人中,基本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占50.6%(其中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人逐渐增多),其余40~50%已经失掉了民族语言,主要转用汉语。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人口,多数居住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其次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境内的一部分和朝阳、铁岭等地一些蒙古族乡、聚居村、屯的蒙古人。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概况。准喀喇沁为古老的兀良哈部落(即现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一样有悠久的历史。这里自周以来是山戎与东胡族居住的地方,汉魏以后是乌桓、鲜卑居住的地方,唐宋以后是奚、契丹等民族居住的地方。契丹衰亡,金朝兴起,此地成为女真族特别经略的地方。十二世纪之后,蒙古族首领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经过几十年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建立了游牧贵族政权大蒙古国。蒙古民族共同体也随之而逐渐形成。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属喀喇沁部。清时喀喇沁部在喜峰口东北三百五十里,至京师七百六十里。东西距五百里,南北距四百五十里。东至土默特及敖汉界,西至察哈尔正蓝旗牧场南界,南至盛京边墙,北至翁牛特旗界。
关于喀喇沁部在《蒙古游牧记》中是这样记载的,“初元,臣札尔楚泰者,生子者勒蔑,姓乌梁罕氏。佐太祖定天下有功。七传至和通,有众六千户,游牧额沁河。号所部曰喀喇沁。”以上可知喀喇沁部的蒙古族是兀良哈人,是者勒蔑的后裔。乌(兀)良哈部族的分布区域非常广泛,东自尼布楚地方,西至额尔齐斯河,东北至俄国境内的森林中,皆其住地。元代的乞里吉思、兀速、憨哈纳思三个部族,都可为乌(兀)良哈范围。
在成吉思汗时代,乌(兀)良哈的人皆是镖悍的武士,被誉为蒙古“四杰”、“九将”之中的者勒蔑、速别额台者勒蔑简介,皆出自英雄辈出的乌(兀)梁海部落。他们对蒙古族的形成及统一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朵颜卫的兀良哈部族,是者勒蔑的后裔。在1206年成吉思汗大封功臣时,速别额台和者勒蔑成为千户长。速别额台的千户长后不知所终。
清代居于喀喇沁部、土默特左翼旗的蒙古人,为元太祖臣者勒蔑的后裔,姓兀良哈氏。这部分乌良哈人也包括在至元三十年(1283年)东迁过来的乌速、憨哈纳思、气里吉思三部分人。朵颜卫的兀良哈又怎么成了喀喇沁部呢?最先出现关于喀喇沁部的记载是1454年。那时,也先统一蒙古的局面结束之后,以强有力的可汗为统一中心的因素消失,于是全蒙古分裂为许多独立的封建领地。每一个封建领主都能独自决定领地内的一切内政和外交事务。这些领地中,以东蒙古的喀喇沁鄂拓克领主博赉太帅及翁牛特鄂拓克领主摩里海王兵力最强。这时的喀喇沁鄂拓克主博赉完全统辖了兀良哈朵颜卫之地。从此出现了兀良哈三卫的喀喇沁部,这是喀喇沁部与兀良哈的大组合,这就是重新结成的喀喇沁大部落。1946年8月成立喀喇沁左旗人民政府,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销喀喇沁左旗建制,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概况。在辽宁蒙古族诸部落中,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勒津部落属历史古老悠久、移地频繁、人口众多、凝聚力较强的—个部落。现今辽宁蒙古族人口中,这个部落的后裔占居多数。蒙古勒津部落
名称在《蒙古秘史》中称“猛豁勒真”,明代也作“满冠正”、“猛古振”、“莽观真”等等。到了清代又以谐音译作“蒙古尔济”、“蒙古真”、“蒙古贞”等众多叫法。现在辽宁的蒙古族学者以汉字写法统称“蒙古贞”。
蒙古勒津部落历史传说中称,在1200年前,该部落有个美女,因同成吉思汗之十三代远祖勃而只吉歹篦儿干结发,为得受姓氏之宜。在成吉思汗崛起西征及其子孙们南征灭宋建立元朝的历史过程中,这个部落究竟有哪些功绩,历史记载不详。但是,到了元朝末代皇帝从中原北逃称北元时期,蒙古勒津部落却活跃于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在其部落首领火筛(又称浩赛)领导下,在明代中叶达延汗崛起,重新统一蒙古的事业中做出过重大贡献。为此,达延汗对各部落重新划分领地,组成六个万户时将蒙古勒津部落划为右翼三万户之一,封其为满官嗔(即蒙古勒津)万户,并由其四子阿尔苏博罗特统率蒙古勒津多罗土蛮万户,后又称土默特万户,有着与土默特部落通用名称。明崇祯元年(1628年),由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逐渐迁移到今辽宁省阜新地区定居,同在这里居住已有30多年历史的兀良哈部落之一支莽古岱部并居,已成为当今阜新地区的蒙古人的祖先,也成为当今整个辽宁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蒙古贞地区解放时蒙古族人口约有8万多,到1987年时已有18万多人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阜新地区蒙古族许多都迁移了,有的参加革命到内蒙古安家,后来直系亲属也搬去了,大部分到了内蒙古地区。数目相当多,内蒙古的八盟、四市蒙古人中,几乎都有蒙古贞籍的。据估计,在全国581.4万蒙古人中,祖籍为蒙古贞地区的人约近40万,占7.7%,大约在13个蒙古人中就有一个蒙古勒津籍人。
辽宁蒙古族大事记。公元1206年(太祖元年),铁木真统—蒙古各部之后,于斡难河上游召开大呼拉尔,被诸王群臣拥戴为蒙古大汗,群臣共上尊号为成吉思汗,于是建立了统一的蒙古帝国。
公元1212年(太祖七年)12月,蒙古将领哲别攻克东京(今辽阳)。
公元1213年(太祖八年)3月,耶律留哥取辽东州郡,自立为辽王,作蒙古藩部,建元为元统,都于广宁。随之,战败金朝咸平宣抚蒲鲜万奴,并迁都于咸平(今开原)。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破90余州,进抵中都。左路军由皇弟哈撒尔等率领,循海而东,取蓟州、平、滦、辽西诸部。10月,木华黎征辽东,占领高州(今赤峰市哈喇木头村高州遗址)。锦州之张鲸杀其节度使,自立为临海王,归附蒙古。
公元1215年(太祖十年)2月,木华黎攻北京(今内蒙古宁城西),金元帅寅答虎、乌古伦和兴中府(今朝阳)元帅石天应献归降。木华黎乘胜继续攻占瑞州(今绥中前卫)、利州(今喀左大城子)、义州(今义县)、懿州(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等州府。是年,蒙古军夺取了苏(今金县)、复(今
复县)、海(今海城)三州。此时,辽西和辽东诸郡县均在蒙古军控制之下。
公元1220年(太祖十五年),辽王耶律留哥卒,其妻姚里氏统其众。
公元1226年(太祖二十一年),以耶律留哥长子耶律薛闍嗣为辽王。
公元1227年(太祖二十二年),辽王耶律薛闍撤藩,辽东归蒙古版籍,由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镇广宁,统辖辽西、东京二路,治在临湟(今林东南古城)。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镇辽东广阔地区。
公元1235年(太宗七年),高丽洪福源归降蒙古,授洪高丽军民万户,徙降民散居辽阳、沈州等地。
公元1237年(太宗九年),始征辽阳盐税。是年,统—衡量,符印驿券。
公元1238年(太宗十年)耶律薛闍卒,其子牧国奴袭爵,行广宁府路,总管军民万户事,改名为石刺。
公元1259年(宪宗九年),耶律石刺卒。长子古乃继任其职。
公元1262年(中统三年)2月,元廷派兵驻戍于东京、广宁和懿州。4月,命行省、宣抚司、诸路达鲁花赤管民官,劝诱百姓开垦田土,种植桑枣。6月,割辽河以东地隶属于开元路。命婆娑府屯田军移驻鸭绿江西。8月,大兴水利。
公元1264年(至元元年),颁行新立条格,命蒙古户种田。是年,广宁尹耶律善哥卒。其子天枯袭广宁千户,改为广宁县尹。
公元1265年(至元二年),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做定制。是年,辽东饥荒,发粟万石、元钞百锭救济。
公元1266年(至元三年)2月,复设沈州,以安置高丽归附民。
公元1267年(至元四年),立开元等路运司,禁东京、懿州乞石儿硬盐不许过涂河界。
公元1269年(至元六年)2月,颁行八思巴所创蒙古新字。
公元1270年(至元七年)4月,设诸路蒙古字学教授。
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11月,蒙古改国号为大元。
公元1272年(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并颁布:至今始,凡诏令兼用蒙古字行文。
公元1273年(至元十年),敕令东京路运来二万石赈济高丽。
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9月,置征东元帅府于东京。是年,复置广宁路。
公元1282午(至元十九年)4月.刊行以畏兀尔体蒙文所书《通鉴》。颁行民间贷款取息之法,定利率为三分。
公元1283年(至元二十年)5月,设置海西辽东道提刑按察司。8月,命新府军屯田于东京。
公元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11月,命司农司立屯田法,募人开耕,免6年租税及一切杂役。
公元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2月,东北诸王杂居辽东,蔑视宣慰司,故复设东京等处行中书省。8月,撤销东京等处行中书建制,复设辽东等道宣慰司。
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4月,斡赤斤五世孙乃颜据辽地反,忽必烈帝亲征月余,执杀乃颜,逐其余党北逾金山,于是辽南等地其党平息。是年,免东京等处徭赋。10月,复设辽阳等道行尚书省。
公元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改北京路为武平路、东京为辽阳路。3月,诏令辽阳行省派军自懿州东讨乃慰余党哈丹等,命皇孙铁木儿统领辽东军。
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2月,改置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于沈州。
公元1296年(元贞二年),置沈州等路安抚高丽军民总管府。
公元1298年(大德二年),设惠民药局于辽阳省,择良医主之,以疗贫民。
公元1303年(大德七年)3月,《大—统志》编成。
公元1305年(大德九年)3月,辽阳行省不准擅行死刑。
公元1307年(大德十一年),却吉斡斯尔在“畏兀儿”字母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使之适合于蒙古语的特征。这就是现在使用的蒙古文字。
公元1313年(皇庆二年)正月,置辽阳行省儒学提举司。11月,诏行科举,自是三年一开科。
公元1316年(延佑三年)5月,置辽阳金银铁冶提举司。
公元1323年(至治三年)2月,颁《大元通制》凡格例2539条。
公元1327年(泰定四年),大宁路水,给溺水死者人钞一锭。大宁、广平二路属县饥,赈钞2万8千锭。
公元1329年(天历二年),因辽阳省蒙古、高丽诸万户府从逆,收回符印。7月,封诸王按浑察为广宁王,授以金印。11月,立订捕鹰坊红花总管府于辽阳行省。
公元1331年(至顺二年)2月,置山北、辽东道广教总管府。
公元1342年(至正二年)正月,开元路从黄龙府移治于咸平,降咸平府为县隶之,升懿州为路,以大宁路所辖义州属懿州。
公元1350年(至正十年)11月,罢辽阳滨海民煎熬野盐。
公元1354年(至正十四年)正月,袭封帖木儿不花为广宁王。是年,立辽阳等处漕运庸田使司。·
公元1358年(至正十八年)12月,刘福通部关先生、破头潘军陷上都,焚宫阙,转往辽阳。当时,察罕铁木儿遣枢密院判官锁住追兵于辽阳。
公元1359年(至正十九年)正月,辽阳行省陷,懿州总管吕震死,追封东平郡公。3月,金、复等州陷。知枢密院事佛家奴调兵平之。7月,拥思监为辽阳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事、命国王囊加歹、中书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枢密院事黑利(明史作黑驴)等统领探马赤援辽阳。
公元1362年(至正二十二年)2月,纳哈出据沈州,称辽阳行省左丞相。4月,辽阳行省同知高家奴擒破头潘,以高家奴为辽阳行省平章政事。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闰七月,元顺帝撤出大都,此后称北元。8月,明军入京城,改大都为北平府。
公元1371年(洪武四年,宣光二年)2月,明军入辽南,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举金、复、海、盖等州降。遂置辽东卫,以刘益为指挥同知。5月,王保保杀刘益走依北元太师纳哈出于金山。7月,明置定辽指挥使司,控制了辽南。
公元1373年(洪武六年),元兵寇瑞州,明帝诏以瑞州逼近蒙境,宜罢州治,迁其民于泺州,民之近边者皆徙内地。
公元1375年(洪武八年,宣光五年)12月,纳哈出入辽南,直抵金州,为明军所败。
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天主十年),恩可卓理克图继汗位,仍沿用国号为元。3月,明置铁岭卫于古铁岭城,徙三万卫于开元,并改开元为开原。8月,置义州卫。是年,辽东方面故元辽王阿扎失里和慧宁王塔宾帖木儿以及纳哈出、故都行省平章朱高等率部归明。
公元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4月,设全宁卫,以捏怯来为指挥使,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设福余卫,以海撤男答奚为指挥同知;设朵颜卫,以脱鲁忽察为指挥同知;设泰宁卫,以阿扎失里为指挥同知。7月,设应昌卫,安置失烈门等。
公元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设广宁卫。是年,全宁卫和应昌卫复叛。
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泰宁卫指挥使阿扎失里复叛,被明再度征服。6月,设广宁中护卫。9月,设广宁中屯、左屯二卫。
公元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正月,设广宁后屯卫,治于旧懿州。2月,设营州诸卫。
公元1399年(建文元年)7月,燕王反(军称靖难)选兀良哈三卫三千人为骑兵,以战。
公元1403年(永乐元年),设快活、自在二城于开原,安置归附的蒙古人等。
公元1405年(永乐三年),明兀良哈等处以马至辽东互市。10月,阿散到明廷播被任命为泰宁卫掌卫事都指挥签事。
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3月,设辽东开原、广宁马市。
公元1409年(永乐七年)7月,明军10万北征鞑靼,孤军轻进,全军覆没。蒙古军乘胜进攻辽东,占据兀良哈三卫。
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广宁后屯徙治义州卫城。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3月,明封故北元太师阿鲁合为和宁王。
公元1417年(永乐十五年),兀良哈等地旱,泰宁卫指挥锁南以马千匹来易米,明改定市价值,降马价,提高粮食与日用品的价格。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4月,明成祖亲征阿鲁台,无所获。7月,回师至榆木川卒。11月,阿鲁仑贡马于明,明赦兀良哈罪。是年,阿鲁台数十万蒙古军屯于辽东塞外。
公元1426年(宣德元年),兀良哈部落挥师南下,进到滦河流域。
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正月,置宁远卫。永乐初大宁沦没而红罗山始入外境。今分割广宁前屯、中屯二卫地于三卫,于曹庄汤池之北建卫治,赐名宁远。
公元1441午(正统六年),明建立辽东边界牌。
公元1442年(正统七年)11月,兀良哈攻广宁。明建辽东边堡,阻止兀良哈东进。
公元1446年(正统十一年),故元太师也先攻侵兀良哈三卫,杀大宁卫首领拙赤。7月,明廷赐泰宁卫拙亦部下革列居于自在州(辽阳)、福余卫把都等居于广宁。
公元1447年(正统十二年),也先迫使朵颜和泰宁两卫投降。福余卫人逃往脑温江(今嫩江)。
公元1448年(正统十三年)正月,朵颜卫忽刺出等居于广宁。2月,英宗诏瑜福余卫移住辽东境内。4月,诏福余等卫于旧地居牧。6月,诏许福余,朵颜二卫移住辽东宽便地方。
公元1449年(正统十四年)7月,脱脱不花可汗以兀良哈攻辽东。
公元1451年(景泰二年)11月,也先杀脱脱不花可汗。’
公元1453年(景泰四年),也先自立为可汗,称“大元田盛”(天被圣)大可汗,建年“添元”,修书与明通好贡市。
公元1465年(成化元年)2月,喀喇沁部来为福余卫请赏,未许。3月,孛来引福余等卫九万余人入辽河,不敷出并时而出没广宁、义州间。
公元1447年(成化十三年)8月二月,明朝诏令,严禁女真及福余等卫私买禁物。、
公元1478年(成化十四年),复开广宁马市。
公元1479年(成化十五年)闰十月,汪直等用兵出辽东塞焚杀。于是,激蒙古诸部报复。是年,满都鲁可汗病卒,满都海夫人监事。
公元1480年(成化十六年),巴图蒙克继汗位,称“大元大可汗”,亦称达延汗。是年,辽东塞外蒙古各部攻入云阳等堡,以报汪直。
公元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达延汗别部那孩入辽东,攻杀三卫头目伯颜等。5月,兀良哈三卫避达延汗势力,入辽东近边驻牧。明令给米市。
公元1495年(弘治八年),达延汗第三次进入兀良哈地区。自“土木之变”后,明除了开放马市外,不敢轻易出师援三卫。
公元1499年(弘治十二年)正月,辽东镇将诱杀朵颜三卫300余人。
公元1501年(弘治十四年)4月,蒙古屡次攻入辽东开原、辽阳等处,明都指挥王琰等降。
公元1509年(正德四年)5月,福余卫满蛮等清附居边墙,靠边墙修土围。
公元1510年(正德五年),达延汗统一蒙古,建立六万户,三卫地置兀良哈万户。
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达延汗卒,由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摄政。
公元1519年(正德十四年),达延汗长孙卜赤继可汗位。
公元1532年(嘉靖十一年)3月,辽东锦义边墙完工。
公元1541年(嘉靖二十年)5月,兀良哈三卫攻开原。
公元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4月,修辽东远边墙。
公元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卜赤大汗卒。子达来逊(明史作打来孙)继大汗位。
公元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9月,朵颜三卫攻辽东。
公元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达来逊大汗卒。第二年,其子图门扎萨克图汗(明作土蛮)继可汗位。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12月,阿勒坦弟把都儿攻辽东盖州。
公元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图门汗入抚顺,被总兵黑春所败。秋,又攻凤凰城,击死总兵黑春。
公元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春,图门可汗犯辽东宁前小团山。阿勒坦汗自称帝,修宫殿。
公元1573午(万历元年)3月,图门汗攻铁岭,被总兵官李成梁击退。
公元1575年(万历三年)正月,辽东筑六堡城,退让疆界七八百里。
公元1582年(万历十年)2月,阿勒坦汗卒。
公元1592年(万历二十年),图门汗卒。
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卜言台周(彻辰汗)继大汗位。满州叶赫、哈达两部与内喀尔喀科尔沁二部联合,与建州女真努尔哈亦战于古埒山下,努尔哈赤取胜。
公元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4月,泰宁等卫分攻辽东。蒙古科尔沁部明安及内喀尔喀一封建主劳萨遣使和努尔哈赤通好。
公元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5月,开义州木市。
公元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复开原、广宁马木二市。
公元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卜言台周大汗卒。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卜言台周孙林丹继汗位,驻帐于广宁(今辽宁北镇以北)。他力图恢复达延汗的事业,统一蒙古各部,采取了联明抗后金的策略。
公元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内喀尔喀巴林部降努尔哈赤。
公元1612年(万历三十八年),蒙古三方骑入穆家堡(今辽阳县穆家堡)。
公元1612年(万历四十年)正月,用三万余骑从长静堡两侧入境,分攻穆家德堡。是年,明安嫁女于努尔哈赤。他是蒙古封建主最早与满州贵族通婚者。
公元1613年(万历四十—年)4月,炒花、宰赛、图屯玉文谷,陷士台。是年,炒花随林丹汗三入辽东。
公元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林丹汗入辽东,陷大安堡。
公元1617年(万历四十五年)正月,宰赛等营蒙古攻入开原。是年,努尔哈赤弟舒尔哈赤以第四女妻恩格德尔。
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天命四年),炒花陷十方寺堡。林丹汗满洲叶赫部首领联合喀尔喀部蒙古同女真战于辽河畔,喀尔喀败,乞和。
公元1621年(天启元年,天命六年)五月,于广宁发银一百万两赏炒花诸部队。’
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天命七年)正月,炒花驻养息牧,去边100公里。其北为林丹汗部。
公元1623年(天启三年,天命八年),努尔哈赤派兵驻金、复州。其中部分蒙古人被派到复州,令其多数南移金州就粮。当时,在复州居住的蒙古人7688人,归武纳格统领。袁崇焕受孙承宗命,往复蒙古喀喇沁。明失广宁后,宁远以西5城72堡尽被喀喇沁诸部占据,明军前不出关外八里铺。
公元1624年(天启四年,天命九年)2月,科尔沁与后金盟。是年者勒蔑简介,努尔哈赤下令复州、盖州的蒙古人自己种地,不得再给粮。是年,扩编五个蒙古牛录和所附的蒙古统一组编,建立蒙古八旗,喀尔喀巴约特部恩格德尔被编人满州正黄旗。
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天命十一年)正月,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今辽宁兴城)。
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天聪元年)4月,满洲初考取举人,合满洲蒙古试立,取中举16人。7月蒙古敖汉部落锁诺杜楞塞臣卓里克图、奈曼部落衮出巴图三贝勒赴盛京,降附后金。
公元1628年(崇祯元年,天聪二年),喀喇沁首领元臣济拉马十四世孙苏布地偕用同族色梭降金。7月,喀喇沁部遣使议和。8月,议和成。是年,元太祖十九世孙鄂木布楚虎尔其父格尔图(俺答汗之孙,僧格之子)以避察哈尔入侵,由归化城移居东土默特(今朝阳、北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一带)。
公元1633年(崇祯六年,天聪七年)4月,皇太极率军征林丹汗。盟约各部落、喀喇沁、土默特等诸贝勒各率所部随征。察哈尔部林丹汗闻清兵来征,编谕部众,弃本土西奔。
公元1634午(崇祯七年,天聪八年)正月,敖汉部落都勒尔巴图鲁贝勒子弟兵台吉班第尚皇太极长公主。5月,皇太极再次征讨察哈尔林丹汗,喀喇沁、土默特各部贝勒率五千兵会于都尔鼻(今彰武)地方。是年,林丹汗卒,北元结束。
公元1635年(崇祯八年,天聪九年),后金蒙古八旗制度确立。重编蒙古八旗,八旗满洲分内的蒙古人大多数改隶八旗蒙古。同时,诏编喀喇沁右、左二旗,以苏布地子固鲁思齐布掌右翼,以色楞掌左翼,授札萨克。诏编土默特部佐领,设札萨克三,以善巴、赓格尔和鄂木布楚虎尔,分掌左、中右翼,授札萨克。是年,林丹汗子额哲降附后金,献元帝“制浩元宝”和马哈嘎拉金佛。额哲被封为察哈尔王,尚公主,领义州地。在义州城内建额王府。
公元1636年(崇祯九年,崇德元年)春,漠南蒙古16部49个封建主聚会于盛京(今沈阳),承认皇太极为蒙古可汗大统的继承者,并上博克达,彻辰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奉戴为共主。4月,皇太极称帝。
公元1639年(崇祯十年,崇德四年),以罪削赓格尔扎萨克,由同族善巴领其众。从此,土默特分左,右翼,鄂木布楚虎尔掌右翼,善巴掌左翼。是年,敕以喀喇沁、土默特等五旗为卓索图盟。
公元1644年(顺治元年)10月,清朝定都北京。是年,题准内扎萨克会盟敕书,强化了会盟制度。
公元1647年(顺治四年), 于科尔沁左翼前旗西境及土默特左翼旗东境设“苏鲁克”(蒙语牧群之意)牧场,并派员去察哈尔八旗调牧丁。
公元1649年(顺治六年)春,从察哈八旗征调牧丁32户236人,徙至苏鲁克驻牧。
公元1653年(顺治十年),清政府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则例》,自始隐居山东牟平县的元朝宗室后裔都氏陆续迁来辽南、大连、庄河等地落户。
公元1661年(顺治十八年),柳边建成。12月,谕兵部、盛京边外居住汉民移居边内。锦州以内,山海关以外,汉民逐增,应展边界。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诏封达尔汉镇国公善巴之子卓里克图、晋多罗贝勒。西路扎萨克图汗喀尔喀台吉巴布冰图率部归清,析土默特右翼旗西,北部为喀尔喀左旗,附土默特左翼旗。
公元1663年(康熙二年),诏封土默特右翼旗扎萨克固穆为固山贝子。是年,将住在边内的各蒙古头目移居边外,遣下熟地分给新民。
公元1664年(康熙三年),以戈壁为堆,划为内外蒙古界。大漠以南为内蒙.24部49旗,称“外藩蒙古”。此外,把归化城土默特编二旗,察哈尔部编为八旗蒙古称“内属蒙古”。是年,喀刺沁右翼旗固鲁斯奇布子班达尔沙袭多罗杜楞贝勒。
公元1668年(康熙七年)12月,封喀喇沁右翼旗多罗都楞贝勒班达尔沙为多罗都楞郡王。
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5月,监禁察哈尔阿布奈(林丹汗之子)亲王于盛京。以义州阿布索府为和硕亲王布尔尼府。
公元1670年(康熙九年),追叙土默特左翼旗善巴功,给其子卓里克图晋多罗贝勒。
公元1675年(康熙十四年)3月,阿布奈子布尔尼作乱。5月,科尔沁和硕额附沙津率兵会剿布尔尼,并诛察哈尔阿布奈于盛京。遣理藩院侍郎博罗特安插布尔尼余党于锦州、义州等处。是年,收回义州,并在义州设巡检司治之,隶属厂宁县。
公元1676年(康熙十五年)6月,命大臣哈岱一等侍卫阿喇尼前往两喀喇沁、两土默特旗查阅兵马,量调每佐领兵丁听遣。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题准前往内扎萨克会盟大臣等,严格会盟纪律,凡王、贝子、公、台吉,无论管旗不管旗,不至者皆罚奉6个月。
公元1680年(康熙十九年),内地汉人始入喀喇沁左右旗及土默特右旗境内开荒种地。
公元1691年(康熙三十年)4月,圣祖巡喀尔喀南下诸部,举行多伦诺尔会盟,撤消蒙古济农、诺颜旧号,改封王公、贝勒、台吉、塔布囊。
公元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辽南等地均设巴尔虎佐领和巴尔虎蒙古兵。将苏鲁克牧场改为三陵(永陵、福陵、昭陵)养牧地。因地处养息牧河流域,改称为养息牧场。
公元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4月,编审蒙古49旗人丁,共226700人。令三丁內择一丁披甲,二丁为备甲。
公元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5月,添设盛京刑部蒙古员外郎。是年3月,增盛京入城取进生员额满族、蒙古族各10人,汉5人。
公元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11月,将蒙古法令152条汇编成《理藩院则例》。
公元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因人口繁衍,由喀喇沁右翼旗领地析置喀喇沁中旗。
公元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正月,命修《满.蒙合壁清文鉴》。
公元1723年(雍正元年),大批汉民由山东、河北进入蒙地垦荒耕地。
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山东、河北欠收,清理藩院命昭乌达、卓索图等盟蒙古王公实行借地养民,正式许可汉民建房居住。
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征喀喇沁等旗蒙古兵随大军剿阿尔丹策凌。
公元1733年(雍正十一年),设承德府。是年,裁义州巡检司改设义州知州一员,并将土默特耕地汉民附入义州民籍。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8月,遣官赈喀喇沁灾民。
公元1738年(乾隆三年),设塔子沟厅,隶属承德府。边外蒙古案件交盛京刑部自行审理。
公元1739年(乾隆四年),流民人东北者已4万余人。5月,禁垦养息牧场土地。
公元1741年(乾隆六年),《蒙古律》告成。
公元1742年(乾隆七年)5月,盛京刑部侍郎兆惠请译《蒙古条例》
公元1748年(乾隆十三年),土默特、喀喇沁堵旗内汉族人民承典的土地达两千数百顷之多。
公元1749年(乾隆十四年)9月,禁令蒙古各部客留汉人和出租开垦土地。
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5月,定养息牧场归盛京将军管辖。6月,禁止蒙汉通婚。
公元1751年(乾隆十六年)8月,定法库等十边,给印票例。是年,在三座塔设巡检司。
公元1753年(乾隆十八年),乾隆皇帝弘历第二次东巡,由承德出发,经喀喇沁中旗辽代中京遗址,到达敖汉王府。
公元1754年(乾隆十九年),喀喇沁中旗扎萨克宁阿子齐齐克晋公品级。
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禁令蒙古、锡伯、巴尔虎佐领下女与汉人结婚。
公元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重申典卖旗地之禁。是年,将苏鲁克的西北隅改称新苏鲁克,始有陈新苏鲁克之称。
公元1774午(乾隆三十九年),蒙古族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明安图《割园密率捷法》成书。
公元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改塔子沟厅为建昌县(今凌源)、改三座塔厅为朝阳县,在喀喇沁部设置平泉州。
公元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停止汉人娶蒙古妇女之禁令。
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内地旱灾,允许汉人去往蒙古地方谋生。
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3月,活佛转世规定使用金瓶掣签法。
公元1806年(嘉庆十一年)7月,令蒙古旗内荒地,未经允许不准私行拓垦。10月,蒙古各旗严定拓垦之禁,已佃者不得逐,未垦者不得拓垦。是年,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境内设昌图厅。
公元1810年(嘉庆十五年)11月,禁汉民出关,令蒙古各盟长报告已垦地亩及租地民产,严禁再拓人佃种。
公元1811年(嘉庆十六年)6月,禁蒙古在围场栅木10公里内招汉人恳种。
公元1813午(嘉庆十八年)9月,命垦养息牧旷地。当时已成熟地168顷,计五年加垦可得熟地840顷。
公元1815年(嘉庆二十年)12月,修订《理藩院则例》为526条。

公元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2月,定蒙古地方蒙古、汉人一同犯罪,依大清律论处;若只有蒙人犯罪,仍用蒙古则例办理。正月,令将旗人抱养汉人之子为嗣者另记册档,日后皆编入汉民籍。
公元1822年(道光二年)2月,理藩院定口外喇嘛章程。
公元1823年(道光三年)5月,卓索图盟盟长喀喇沁部王满珠巴咱尔因病赏假,以副盟长玛哈巴拉管正盟长之事。
公元1828年(道光八年),喀喇沁扎萨克郡王满珠巴咱尔子布尼雅巴拉袭爵。
公元1836年(道光十六年),严禁蒙古人取用汉名。是年,朝阳县的朝阳寺(今北部票市上园乡)头道营子根顿台六喇嘛为首聚众起义。
公元1837年(道光十七年),蒙古族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史学家尹湛纳希出生于北票县下府。
公元1840年(道光二十年),24名察哈尔蒙古兵被派到天津防守。哲里木、昭乌达、卓索图三盟3千名蒙古骑士于近口驻扎备调。
公元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清廷命土默特右旗协理台吉旺钦巴拉率领蒙古兵到勃海沿岸布防。
公元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卓素图盟副盟长、军备大臣克星额奉命率卓索图盟五旗警备队千余官兵至远边墙外卫平山驻守。5月,征哲里木、卓索图、昭鸟达等三盟蒙古精兵3千听候调遣。
公元1851年(咸丰元年)初,征昭乌达、卓索图盟蒙古兵剿太平天国起义军。
公元1853年(咸丰三年),卓索图盟土默特右旗“八枝箭”(即8个佐领)人民,掀起反王公压迫的斗争。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八、九月,僧格林沁率军于天津海口、通州八里桥等地与英军联军激战,所部蒙古骑兵几乎全军覆没。12月,义州王达等抗粮起义,占义州。王达牺牲后,白凌阿、弥勒僧格等率众转入朝阳。是年,卓索图盟土默特左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发起以卓金太和那木斯赉为领导的“老人会”运动,开展了反抗差项过重、苛捐杂税的斗争。‘
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3月,白凌阿等部起义军攻破朝阳、赤峰县城。5月,才宝善朝阳起义军在昌图八面城一带与王公、李维藩起义军会合,转战科尔沁一带。
公元1863年(同治二年)冬,土默特左旗“老人会”在卓金太、那木斯赉率领下,发动武装反抗。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蒙古族作家恩可吐古斯出生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西河栏村。是年,改昌图理事通判为边海抚民同知。
公元1865年(同治四年),卓索图盟各旗实施保甲连坐制度。十户一甲,每户一保,设保甲长,以保社会治安。是年,土默特左旗“老人会”首领那木斯赉等被捕,反抗斗争失败。
公元1867午(同治六年)11月,白凌阿、弥勒僧格再次在建昌阳一带发动武装起义。
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2月,白凌阿被捕就义。
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1月,起义头领弥勒僧格被捕就义。是月,蒙古台吉托克托虎被捕就义。7月,已故喀刺沁中旗扎萨克头等塔布囊德勒格尔子阿玉尔扎那袭职。
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初,土默特右旗"八枝箭”反抗斗争首领常明被捕。
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朝阳县东荒村的蒙古族敖达巴和庄老三率蒙汉民众,造清廷的反。
公元1882年(光绪八年),蒙古族哲学家罗布桑却丹出生于喀左(今凌源县)热水汤村。
公元1883年(光绪九年),梵蒂冈教廷将内蒙古中、西部划为东、中、西南三个蒙古教区。东蒙古教区府设在朝阳县松树咀子。
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正月,卓索图盟长喀喇沁右旗扎萨克旺都那木济勒晋亲王衔。3月,建僧格林沁祠于奉天。
公元1890年(光绪十六年),土默特人巴拉楚克领导北票矿工起义。
公元1892年(光绪十八午),昭乌达、卓索图盟蒙古人为逃避“金丹道”大批北迁,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因避“金丹道”病故于锦州药王庙。是年,清廷拨银5万两,赈济蒙古卓、昭二盟各旗受害蒙古人。
公元1894年(光绪二十年),喀喇沁头等塔布囊多罗额附贡桑诺尔布、喀喇沁二等塔布囊和额附那木济勒色丹均被加封为辅国公卫。是年,恩可吐古斯所著蒙古文新唐书五卷《降妖传》、《全家福》、《苦喜传》、《僻传》、《羌胡传》修成。
公元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盛京将军奏准垦放养息牧(苏鲁克)牧场。
公元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因养息牧场拓垦一事,苏鲁克人特喜巴亚拦骂慈禧告御状。
公元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5月,义和团进入内蒙古东部,掀起反教会斗争。喀喇沁左旗以南公营子为中心由义和团法师贾三(蒙古族)为首,组织蒙汉各族群众千余人,驱逐了马家窝铺、山湾子等天主教堂的外国传教土,并烧毁了教堂。7月,以喀喇沁左族东哨村蒙—民武开基为首,组织千余名蒙汉群众与清军作战两次,打死清军百余人。
公元1902午(光绪二十八年),养息牧场改设彰武县,治于横道(今彰武镇)。是年,清廷宣布推行“移民实边,开发蒙地”的新政策。喀喇沁右旗扎萨克部王贡桑诺尔布在本旗创办“崇正学堂”。
公元1908年(光绪二十九年),贡桑诺尔布在本旗创办“毓正女学堂”。是年,喀喇沁右旗东半部为建昌县。拨土默左旗、库伦、奈曼各半旗为阜新县,并试署于鄂尔土板巡检衙门。
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年),卓索图盟土默特旗以白音达赉为首的起义军,在法库门等地方截取俄军检校弹约武装自己,声势大张。是年,朝阳县改为朝阳府。
公元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冬,贡桑诺尔布创办内蒙第一家报纸《婴报》。
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2月,科尔沁左翼后旗设马兰蒙古学堂、昌图蒙古小学堂。4月,文放奉天省各属荒地,变通章程十三条。请文彰武县及养息牧试垦,并撤养息牧总管旧署。7月,张作霖率清军与白达赉抗垦队伍激战于彰武。10月,陶克陶抗恳队伍击毙日本侵略军一人,并与张作霖部清军激战于德隆烧锅。
公元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卓索图盟土默特左翼旗,旗办小学“维新学堂”一所。8月,白音大赉被捕就义。清政府宣布外人不得与蒙旗私订契约。秋,喀喇沁左旗成立“旗立启蒙小学”。
公元1909年(宣统元年),在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创办了一所蒙小学。
公元1910年(宣统二年)5月,清朝设立资政院,以那音图、贡桑诺尔布等蒙古王公为钦选议员。9月,清政府发布政令,全面解除“蒙古禁令”。
公元1911年(宣统三年),阜新县从鄂尔土板移至现今阜新镇。是年5月24日,裁奉天蒙务局并其事于行省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