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的历史典故 清凉门有什么特点或历史典故急需
清凉门有什么特点或历史典故急需
这一路军事遗迹很多
从清凉门沿着城墙向草场门走去,一路上还有不少看点。
记者发现,城墙内侧山体的一块平地上,有一个水泥浇筑的圆圹,圆圹内壁上还有锥形的壁龛,很多在这里晨练的市民都不知道这个“水泥圆圈”的用处。
南京文史作家苏克勤先生编撰的《南京清凉山》一书给出答案。
原来,这是清代末年为了加强江防设置的清凉山炮台的遗迹。
该炮台在抗战期间曾经发挥作用,后来被放弃,如今只剩下这么一个作为掩体使用的圆圹,其内壁上的壁龛,则是放置炮弹的。
在清凉门至国防园沿线,类似的军事遗迹还有不少。
记者在这段城墙两侧发现了多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碉堡,都是抗战爆发前,中国军队为了防备日军进攻而留下来的。

在清凉山西南角的城墙墙体上,如今还复建了一个烽火台,其外形和北方长城的烽火台几乎一致。
在这里设烽火台也是有依据的,因为早在东吴时,清凉山上就出现过烽火台。
明代诗人陈沂在《金陵世纪》中称,“吴烽火台在石头城最高处,吴时举烽火于此,自建康至西陵五千七百里,有警急,半日而至。”文中的“西陵”,是指湖北宜昌。
如今的这个烽火台,正是对东吴烽火台的再现。
清凉门内有过“外国坟”
苏老告诉记者,“清凉门至国防园”这段城墙还有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沿途古墓非常多,“我们小时候到这儿来玩,城墙内侧的清凉山山体,几乎就是乱葬岗。”记者也清楚地记得,六七年前来到国防园靠近城墙的一侧时,也见过很多墓,从墓碑上看,甚至包括清光绪、宣统年间的古墓。
据了解,埋葬在这段城墙内侧的历代名人有南唐名臣张懿公、李金全,北宋学者程偃孙(北宋大儒程颐五世孙),清代大学士熊赐履,清代大文豪吴敬梓,清代文人何其兴、朱卉等。
有学者研究后发现,南唐时,清凉门内的石头山是王公贵族的丛葬地。
埋在清凉门内山体上的甚至还有外国人。
1936年出版的《最新南京地图》上,这个位置标注了一处“外国坟”公墓,老照片也显示,民国时清凉门北侧的“外国坟”埋葬了很多客死南京的外籍人士。
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凉门北侧被辟建为清凉山火葬场,这个“外国坟”公墓也被平整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