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悬泉置汉简 懸泉置遺址:這裡曾是西漢最大的驛站,現在卻是一抔黃土

火烧 2021-12-31 10:38:20 1039
懸泉置遺址:這裡曾是西漢最大的驛站,現在卻是一抔黃土 懸泉置遺址位於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側1.5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從這裡出發,向南便能到達南依三危余脈火焰山,一路向北便是西沙窩,根據歷史記載,在漢唐

懸泉置遺址:這裡曾是西漢最大的驛站,現在卻是一抔黃土  

悬泉置汉简 懸泉置遺址:這裡曾是西漢最大的驛站,現在卻是一抔黃土
懸泉置遺址位於安敦公路甜水井道班南側1.5公里處的戈壁荒漠中,從這裡出發,向南便能到達南依三危余脈火焰山,一路向北便是西沙窩,根據歷史記載,在漢唐年間,這裡曾經是瓜州與敦煌之間往來人員和郵件的一大接待、中轉驛站。可如今,空留下一抔黃土,見證著這裡的千年歷史。
懸泉置遺址的歷史淵源
1987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發現了該遺址,作為90年代考古界的重大新發現的他,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根據考古學家發掘證明,公元前101年,西漢王朝便在此設置了懸泉置。
巴黎藏敦煌遺書中有佛龕
巴黎藏敦煌遺書中有佛龕之文曰:「右在縣東六十里,香舊圖雲,漢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年代應早於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據出土簡文記載,懸泉置遺址西漢武帝時稱「懸泉亭」,昭帝時期改稱「懸泉置」。
東漢後期又改稱「懸泉郵」,魏晉時廢棄過很長一段時間。唐朝絲綢之路建立以後復稱「懸泉驛」,宋以後又廢置。從上空看,整個懸泉置遺址呈現四四方方的造型,主要是由由主體建築塢堡和塢外附屬建築倉、廄構成。主題建築塢堡呈正方形,整體由土坯砌築,塢內有兩組房屋建築。塢牆設於東牆正中,且東北及西南角有角墩,看起來厚重古樸。
懸泉置遺址的規模和歷史價值
從地圖上來看,懸泉置向東去安西56公里,向西去敦煌64公里,遺址總面積兩萬兩千五百平方米,海拔一千七百米。從現已揭露出來的遺址看,整個遺迹結構之完整,出土遺物之豐富。由於乾燥的環境和良好的地理位置,整個遺存保存完好,且蘊含文化內涵廣泛,實屬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收穫之一。
九十年代以來我國考古學界的重大收穫之
除此之外,懸泉置遺址也是繼居延遺址之後簡牘出土數量最多、內容最為豐富的遺址,經過考古學家發掘,該遺址對研究漢晉驛站的結構、形制和布局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而與之相聯繫的大量簡牘及其他各類現存物品為考古學家窺探漢代郵驛制度及西北邊郡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生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
漢懸泉置遺址紙帛書
除出土大量簡牘書外,還發現了2件西漢宣帝年間的帛書和4件宣帝至新莽時期的紙書。而《漢懸泉置遺址紙帛書》是1990年至1991年間發現,懸泉西漢紙,長6.5厘米,闊3.5厘米,四周均殘缺,呈不規則碎塊。白色,質較細,表面子整光滑。結構緊密,堅挺而有韌性,吸水性差,碎塊邊緣的斷茬中,夾有麻織物碎塊。表面殘留墨書兩行,字體潦草,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用紙書寫的文書,書法風格與同出文書完全一致。
世界上最早的環保法令
眾所周知,該遺址除了出土文書之外,還出土了牆壁題記《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根據考古學家驗證,這個題記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一部「環境保護法」。
《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
考古學家通過查驗證明,得出了這封詔書是西漢平帝時發布的詔文。由安漢公王莽奏請後,太皇太后發布並逐級下達給群眾。該詔文的主體部分是「月令五十條」,也就是為了保護生態環境規定了四季的不同禁忌和須注意的事項,如春季禁止伐木、禁止獵殺動物幼崽、禁止大興土木,夏季則禁止焚燒山林等等,在當時可稱為一項先進的決定。
如今的懸泉置遺址旁,遍地黃沙,已經沒有當時人聲鼎沸的熱鬧局面,不過在去年,甘肅省決定恢復懸泉置遺址,不知道和早先的驛站有幾分像呢?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