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二泉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下)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下) 前面說到普真大師當年請人製作的「竹爐」,到清初就失傳了,同時失傳的還有王紱那四卷本的《竹爐圖卷》,所以沒人知道那個傳說中的「竹爐」,到底長什麼
1200餘年歷史的天下第二泉,來說說它的故事與傳說(下)

前面說到普真大師當年請人製作的「竹爐」,到清初就失傳了,同時失傳的還有王紱那四卷本的《竹爐圖卷》,所以沒人知道那個傳說中的「竹爐」,到底長什麼模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代無錫文學家顧貞觀進京為官,他專門請人仿製了兩隻「竹爐」,並帶上一隻到京城,請好友納蘭性德鑒賞。納蘭性德為清朝著名的詞人,他跟顧貞觀和曹貞吉,被後人封為「京華三絕」。納蘭性德官至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並多次隨駕出巡。據說納蘭性德見到「竹爐」時,頗為眼熟,才想起自己的家中收藏了明代王紱的《竹爐圖卷》散冊,王紱的畫作才再次重見天日。在顧貞觀的乞求下,納蘭性德終於把《竹爐圖卷》一書贈送給了顧貞觀,第二年,納蘭性德病故。歷史的巧合就在於此,顧貞觀晚一年到京城,或許王紱的《竹爐圖卷》再也沒有面世的可能。
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時任江蘇巡撫宋犖,牽頭出面重新整理顧貞觀帶回無錫的《竹爐圖卷》一書,又將圖卷再度釐定為四卷本的《竹爐圖卷》,並託付給當時的惠山寺僧人「永寶之」收藏。到了乾隆即位後,乾隆皇帝六次到訪無錫惠山,每次必定到惠山寺欣賞《竹爐圖卷》,欣賞完之後必到「竹爐山房」品茗。據說乾隆十分喜歡顧貞觀那隻仿製的「竹爐」,吩咐手下為他專門再定製一隻「竹爐」,朕要帶回京城去。乾隆皇帝在北京的玉泉山莊,還仿造了一座「竹爐山房」,裡面擺上仿製的「竹爐」,供他喝茶用,現乾隆用過的竹爐,被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乾隆皇帝對天下第二泉的喜愛,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據清史記載:皇帝一日無事可干,便找來二泉水來秤秤 「體重」,秤出二泉水的每量斗重量為一兩零四厘,僅比北京的玉泉水略微重些。這是因為二泉水是山水,它是通過惠山山體的岩層裂隙過濾了的地下水,水中礦物質豐富,所以水的質量略微重些。乾隆還曾寫過一首《竹爐山房》的詩,詩中云:「石壁前頭碧水涯,筠爐制學老僧家。清遊興盡欲歸去,且吃山房一椀茶。」
惠山二泉由於受到了清朝帝王的賞識,因此地方官紳對二泉周圍的環境,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整修,布置了池沼、流泉、石刻、假山、湖山和亭台廳室,配置了花草樹木,使其成為一個精巧雅緻的庭園。該庭園的主要構築物,均分布在同一軸線上,結構嚴謹,整個整修工程前後花了大約三十多年的時間,基本定型於乾隆南巡期間(公元 1751—1784 年),最終二泉庭院也成為我國造園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來詳細說說二泉庭院的布局:二泉小園林呈長方形布局,二泉的上池、中池和下池處在同一條直線上,上池和中池的上方有三面落空的「二泉亭」,下池便是敞開式的魚池塘。位於二泉亭後背上方的建築,現被稱之為「陸子祠」,是為了祭奠一代「茶聖」陸羽所建。陸子祠的原址,為東晉至南齊時著名的「孝子」華寶的居所,唐時也稱「華陂」。華寶,出生於晉朝時期,生長於宋朝,逝世於齊朝,一生歷「三朝」。他是無錫人,八歲時,華寶的父親隨軍出征長安,臨走之前對華寶說:待我回來時給你結髮戴冠,辦個成人禮。誰知華寶的父親戰死沙場,因而華寶終身不戴冠,也不娶妻,頭上只扎著雙髻,被後人譽為「孝子」。宋代的時候,「華陂」遺址就改建成了「陸子祠」,元代時改稱「三賢祠」,所祭奠的「三賢」為晉長史湛茂之、唐相李紳、桑苧翁陸羽。到了清朝康熙年間,「三賢祠」內一下子湧進了十多位祀主,於是便又改稱為「尊賢祠」。當時的無錫知縣吳興祚力主將「尊賢祠」遷走,在原址上改建接待皇帝專用的「雲起樓」,乾隆皇帝來過之後,這塊地方被改成專門接駕用的 「皇亭」,皇帝離開後,裡面專門供奉康熙、乾隆所賜的御書和物件。咸豐十年時,太平軍一把大火,把「皇亭」給徹底燒沒了。到了1929年時,在此廢址上建了一座三開間、歇山頂、前有廊軒的建築,取名為「景徽堂」。1993年時,惠山古鎮重建,「景徽堂」又被改回了「陸子祠」,現成為市民喝茶的場所。坐在陸子祠外面的平台上,可以俯視整個天下第二泉的院子。
在天下第二泉的中池和下池之間,還有一座三間進深,歇山頂,四面架廊的建築,這也是天下第二泉園子里唯一的一座坐落於二泉上的古建築,名字叫「漪瀾堂」。即便是景區的導遊,也把它說成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建造的,其實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蘇東坡由徐州調任湖州,走馬上任前,攜詩僧參廖與門生秦觀結伴同遊惠山,三人為此各寫下一首詩。蘇東坡的詩名為《游惠山詩》:「夢裡五年過,覺來雙鬢蒼。還將塵土足,一步漪瀾堂。」意思是五年過去了,我又一步跨入了「漪瀾堂」。可見「漪瀾堂」在蘇東坡寫詩前就已經存在了。
有關「漪瀾堂」的建造歷史缺乏詳細記載,只知道它始建於北宋年間,建築物下面有埋設水槽。二泉的泉水滿溢時,先從上池流入中池,然後通過「漪瀾堂」建築底下的水槽,從下池石壁上的螭首之嘴,流入池中。昔日「漪瀾堂」也曾一度改名為「真賞亭」,清朝咸豐年間也毀於太平軍戰火。現存的木結構建築,為清朝同治年間重建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翻新過。
「漪瀾堂」的右手,也就是二泉的南面,有一棟名叫「萬卷樓」的古建築,也稱「尤文簡公祠」,是祭祀南宋禮部尚書尤袤。尤袤,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無錫許舍(今無錫雪浪)人,人送外號「尤書櫥」。他晚年辭官返鄉,在二泉旁興建「錫麓書堂」,作為自己讀書和藏書之處。據說尤袤收藏的書籍達三萬多冊,其中善本、珍本也很多。就連他的好友南宋詩人陸遊也說他:「異書名刻堆滿屋,欠身欲起遺書圍。」 尤袤對藏書十分吝嗇,自已的藏書概不外借,很多書「新若手未觸」,新到連手都沒碰過,萬卷樓真的名不虛傳。
尤袤死後,因宅第失火,所有藏書焚之一炬,現僅留於世《遂初堂書目》一部,這不得不說是個遺憾。即便是後人為尤袤所建的祠堂,也幾經毀壞,到了清朝的乾隆間,祠僅存三楹,到後來才逐漸恢復。現存的建築,是由尤氏後裔修建,留下了堂屋三間,立於二泉庭院的南側,飛檐翹角,雕花門窗,古色古香。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萬卷樓一度作為惠山小吃油酥餅的小賣部,書香就再也見不到了。現今的萬卷樓,也跟陸子祠一樣,劈為茶室,供遊人喝茶休息用。而同樣是古建築的「漪瀾堂」,現在是一座小賣部,向遊客兜售旅遊工藝品,跟當年蘇東坡詩中那豪邁的氣概,格格不入。
清朝時期,二泉和竹爐山房遭受過兩次劫難。一次好心辦壞事。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當時的無錫縣令邱漣,把惠山寺收藏的《竹爐圖卷》,帶回自己的縣衙門,準備重新裝裱。不料半夜時衙門隔壁的炮仗店失火,大火把衙門也燒了,整個《竹爐圖卷》盡毀失。據說有官員上報給了乾隆皇帝,皇帝在聽說此事後,嚴令查究,重罰邱漣銀二百兩,讓他把銀兩交與惠山寺僧作了結。後來乾隆還親自仿王紱筆意,繪了一幅竹爐首圖,再命人補繪補寫了全部圖詠,還把自己宮內收藏的一幅王紱《溪山漁隱圖》,一併撥付無錫的惠山寺,作為最終補償。乾隆在新制的《竹爐圖卷》首頁上,御題了「頓還舊觀」四字,以示功德圓滿地解決了失火事件。
第二個劫難發生於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這一年,清軍與太平軍在無錫發生交戰,這一仗,被後人稱為「太平軍在無錫的最後一戰」,戰爭打了三年左右,清軍與太平軍你來我往,使處在無錫城外圍的惠山寺及其建築,幾乎全部毀於兵火,竹爐山房也被焚燒,仿製的竹爐及乾隆補上的圖卷全部散失。現在的竹爐山房,為清朝光緒年間重建的,從天下第二泉朝北沿數十條台階上行,共有門廳三間,兩旁置盤陀石。很多人路過時,還以為它只是惠山寺與二泉的過道。而山房內的乾隆御碑上的字畫,為後人重新覓來的。作為山房內最珍貴的「竹爐」,也只是近幾年來,由人們根據流傳下來的圖畫再度仿製的,不過已經沒有了原味。
地處惠山腳下的天下第二泉,其海拔高度應該超過無錫其它的平原地帶,但從唐代開挖以來,其泉水終年不斷地自然湧出,這個過程一直維持到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解放初,蘇南新聞專科學校的校址就在二泉旁,據同學們回憶,那個時候,學生們就用二泉水來洗衣做飯。即便是行人路過天下第二泉時,用一隻碗,彎腰就能從二泉井中舀上一碗泉水喝。五十年代時,沿惠山寺門前直街上的居民,飲用水大都來自天下第二泉。民間還有一種專業的「挑水工」,會從二泉挑一擔水送貨上門。
隨著後來城市地下水位的下降,加上惠山人工改造的增多,岩石層里的泉眼,不是堵死就是水位下降,天下第二泉的自然出水量也越來越少,直至乾枯。現在遊人見到的「天下第二泉」,實際上屬於「景觀水」,並非自從惠山原本泉眼中自然滲出來的。從前的無錫惠山,有著「九龍十三泉」的說法,現今也僅剩忍草庵的林泉、聽松泉有自然泉水湧出,實在有點可惜。按現在的技術手段,重新打通天下第二泉的泉眼,也不是做不到的,希望這一千年古泉,能夠重新煥發青春。
說到天下第二泉,不能不說一下那首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二泉映月》。這首二胡演奏曲,被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譽為「應該跪著聽」的樂曲,出自於無錫的民間音樂家華彥鈞之手。華彥鈞,人稱「瞎子阿炳」,生於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據說華彥鈞降生於道院里,自小耳染目睹道教音樂,18歲時就隨道院師傅外出做法事演奏,精通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34歲那年,華彥鈞的雙目開始失明,道院也去不成了,其後基本靠街頭賣唱換幾個小錢來過日子。
很多介紹《二泉映月》創作的資料,把華彥鈞跟天下第二泉聯繫起來,說他經常在夜半時分來到二泉找創作靈感,十年磨一劍,最後終成名曲,其實這也太牽強附會了。華彥鈞的居所位於無錫市中心的崇安寺內,從崇安寺至天下第二泉,大約有五六里路。以前從無錫城裡去到二泉,只有一條陸路,就是現今惠山古鎮門口樹立的那塊石碑「五里香塍」,也叫「綺塍街」。因為從前沒有公制,路遠的話,基本就是用「五里」來代替,並非只有「五里」路。
這條路,從老無錫的西城門出來,經棉花巷,過外弔橋從陸右豐槽坊作場開始,直至惠山的五里香塍,昔日無錫有民謠:「惠山街,五里長,踏花歸,鞋底香。」從前這條街為人字形磚頭鋪設的,在夜晚沒有路燈的情況下,基本無人敢走,畢竟它是處在城門之外,而且晚間的城門會封閉。你讓一個瞎子,深更半夜跑五六里路去天下二泉找靈感,真的有點說不過去。雖然華彥鈞肯定是到過惠山二泉的,但一定說是去找靈感,還不如說他是在惠山賣藝掙錢。
真實的情況大概是這樣的: 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曹安和兩位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的演奏錄音,當錄完這首二胡曲時,楊蔭瀏教授就問阿炳此曲為何名字。阿炳回答說沒有名字,我就經常在街頭拉給行人聽的,開始也不固定樂曲的章節,拉了有一段時間後才形成了今天的全曲。其後楊蔭瀏與阿炳共同商量,把樂曲取名為《二泉映月》,以區別於民樂中的另一首《三潭印月》的名字。二泉和阿炳,都是無錫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
天下第二泉自開挖至今,已有1240多年的歷史了。在歲月的長河裡,1240年不算長,但也不算短。其在1200餘年的時間內,二泉一直以純自然的方式在不斷湧出,作為現代人,該考慮的是怎麼樣能在我們的手中,恢復天下第二泉的泉水,要不然,談二泉文化、談惠山古鎮歷史,都顯得沒有根底。(全文完)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很赞哦! (1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