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简介...要短的
长平之战简介,长平之战:简介...要短的
长平之战:简介...要短的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的一场大规模野战。战役前后耗时3年,以秦军胜利,赵军失败而告终。是役秦军前后杀死赵国军人45万,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自此战后,其他的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
公元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了长平前线40馀万赵军。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的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到达前线后,收缩了兵力,准备主动进击秦军,企图一战而歼灭秦军,收复上党。白起以丹河东岸的长平城为依托,沿丹河东岸的天然髙岗构筑起长达18公里的主阵地,右翼一直延伸到小东仓河北岸,以抵御赵军主力的进攻。另安排25000人在决战开始后切断从石长城出击的赵军退路;另5000骑兵遮绝留守石长城的赵军与出击的赵军主力之间的联系。赵括在对秦军所知甚少的情况下,指挥主力出击屯扎在故关前的秦军部队。秦军按照白起的将令,接战不久后便诈败,沿着直通长平城的大道逃跑,把追击的赵军主力引诱到预设战场。赵括浑然不知秦军的诡计,指挥全军猛攻秦军阵地。秦军顽强抵抗,赵军无法攻破。此时,进击秦军的赵军主力已经远离故关12公里。预伏在小东仓河北岸的25000秦军这时突然出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5000骑兵也兵临故关前,使留守故关的赵军不敢出击支援。这样,赵军被完全分为两段。赵军出击的主力失去了后勤保障;留守的部队空守着粮草辎重却无法增援决战。秦军抓住有利的态势,派出部队从两翼攻击赵军。赵军分兵作战,不能取胜,被秦军压缩在了一条狭长的地带。面对险恶的战局,赵括命令部队原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兵。秦军乘势合围赵军于主阵地前。赵军被秦军围于野外的消息报到邯郸。赵孝成王意欲合纵抗秦,遣使求救于临近的楚、魏等诸侯国。但是,由于之前赵国使者入咸阳和谈得秦昭襄王厚遇,诸侯国均看在眼里,所以都不愿救赵。赵孝成王只得派出本国的部队赶往长平前线救援。秦国方面,得到合围住赵军主力的消息后,秦昭襄王亲自从咸阳赶到临近前线的河内郡,给所有的郡民赐爵一级,命令郡内十五岁以上男丁悉数出征前往支援长平前线,阻击赵国的援军。于是,被围的赵军无法得到援助和补给。9月,在被困46天后,赵括在突围时被秦军射杀。赵军再无战力,全体投降了秦军。秦军清点俘虏人数,竟有近40万人。是役秦军也伤亡过半,对人数众多的俘虏心有馀悸。白起于是假意许诺说准备把降兵中身体强健的留下带回秦国,而年老体弱伤残幼小的会放归赵国。赵人不疑。结果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近40万身体虚弱的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唯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以赵军的惨败,秦军的全面胜利结束。长平之战的简介,要简单,200字以内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白起攻打韩国,占领野王城,韩国上党郡和国都被切断了联系。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公元前260年,秦派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廉颇为将抵抗。秦国使用离间计使赵王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同年夏,秦国也秘密的派遣白起抵达长平前线接替王龁指挥秦军。赵括只知纸上谈兵,被秦军打败。其他诸侯国都不愿救赵。近40万赵国俘虏全体遭到秦军坑杀。只有240名年纪幼小的赵人被秦军放归了赵国。长平之战,赵军惨败而秦军的全面胜利。
采纳哦长平之战的主要内容
长平之战是中国东周战国时代秦国进攻赵国的大规模战役,“三年而后决”(靳生禾、谢鸿喜认为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双方都出动了倾国之师。结果,秦军战胜赵军,并且尽数坑杀投降赵军。
长平之战是为战国形势转折点,经此一役,秦国天下无敌,六国皆不再有力单独对抗秦军,秦灭六国只剩下时间问题,历史证明最后统一天下者是秦国。

扩展资料:
长平之战之具体纪录由于秦朝焚书坑儒,已经基本遗失,只能通过考古发掘判断战况,山西长平有长平之战遗址。长平古战场之存在历代有考,民间亦有传说,当代则叠有考古发现。
1995年5月,山西高平永禄乡永禄村农民李珠海及其子李有金在地里工作时发现了战国时代的尸骨。此处后来经考古人员发掘,被编为一号尸骨坑,
现已就地建成小型博物馆,开放给游人参观,其蓝色屋顶(35°51'57.32"N 112°53'9.71"E)在卫星照片上显得格外醒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简介
1.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4月,晋、楚两军为争夺中原地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交战。楚军居于优势,晋军处于劣势。晋国下军副将胥臣奉命迎战楚国联军的右军,即陈、蔡两国的军队。陈、蔡军队的战马多,来势凶猛。胥臣为了战胜敌人,造成自己强大的假象,以树上开花之计,用虎皮蒙马吓唬敌人。进攻时,晋军下军一匹匹蒙着虎皮的战马冲向敌阵,陈、蔡军队的战马和士卒以为是真老虎冲过来了,吓得纷纷后退。胥臣乘胜追击,打败了陈、蔡军队。 2.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3.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二十七年,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 4.长平之战-简介
长平之战遗址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伐韩野王。野王降秦,上党道绝,韩国上下大为恐慌,议献上党以息秦兵,郡守冯亭不愿入秦,遂派使者向赵请降,赵王欣然接受上党。秦君震怒,命左庶长王龁率军再攻上党,赵遂命廉颇率军赴援,与秦军相持于长平。第三年,秦使千金行反间于赵,七月,赵人换将,以赵括代廉颇出战,大败,赵卒被坑四十万。此战被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此后,诸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简介长平之战20字左右
长平之战,是周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介绍一下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据载秦军前后坑杀赵军四十万人,被后人认为是战国形势的转折点。 此战后,山东诸侯国均不再有对抗秦军的实力。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而只剩下时间问题。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桂陵之战是南长垣西北的一次著名截击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赵,国内空虚,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果然诱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伏袭,大败魏军,并生擒庞涓。 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马陵之战:中国战国时期,齐军在马陵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应允救援,以促韩竭力抗魏。但鉴于战事初起,魏、韩双方实力未损,过早出兵对齐不利,直到韩军五战俱败,情况危急,魏军也十分疲惫,才发兵相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田婴,田盼为副将,孙膑为军师,运用“围魏救赵”战法(见桂陵之战),率军直趋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军回救,以解韩围。这次战役中孙膑利用庞涓的弱点,制造假象,诱其就范,使战局始终居于主动地位。此战是中国战争史上设伏歼敌的著名战例。缩写长平之战的故事100字
长平之战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龅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龅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
之战(27)简介(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