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什么时候 中国历史工程文字

火烧 2022-05-02 11:46:31 1044
中国历史工程文字 1.小题1: 4分 第一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引发思考。第二问:突出了都江堰的形象,对都江堰起到了强调作用。小题2: 6分 比喻(1)(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

中国历史工程文字  

1.

小题1:(4分)第一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引发思考。

第二问:突出了都江堰的形象,对都江堰起到了强调作用。小题2:(6分)比喻(1)(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分别说明长城和都江堰文明的不同特点,前者僵硬,后者灵动。比喻:(2)(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一查履历,长城不觉只是它的后辈。)说明都江堰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质朴特点。

对比(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对比)说明两者文明的不同,一是气势雄伟,逐渐成为一种精神象征,一是永续不断地提供清泉与粮食,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或:一者索取,一者奉献)拟人:(1)、(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写出长城以老资格自居的形象和索取的特点。拟人:(2)(它却卑处一隅)刻划都江堰低调、自谦的形象。

小题3:(6分)(1)李冰失败了。千年的政治站在另一边,李冰被派到边远的蜀地任郡守,并不受统治者喜欢,当时的统治者喜欢征战,喜欢严酷地压榨百姓。

他胜利了。李冰有民主思想,他们父子修建的都江堰千百年来一直灌溉着中华民族。

他的功勋与人品深受人民爱戴,他符合人民对好官的评判标准。因为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2)李冰的学问(成果),渗透着利民富国的思想,造就了都江堰的辉煌,当然水汽淋漓,永远滋润着中华大地。后辈那些受统治阶级喜欢的看似堂皇的大部头著作早已腐朽不堪,没有任何价值。

小题4:(6分)(此题为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同意。我更欣赏都江堰。

中国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知名度高,具有一定的军事作用;而都江堰修建时间更久远,延伸距离长,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长城的作用是表面的,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都江堰更有经济、水利、农业的实际功效。长城是索取,都江堰是奉献。

秦始皇修长城的指令蛮吓、残忍,李冰修都江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2)不同意:我更欣赏长城。

都江堰虽然有相当大的经济(农业、水利)价值,但长城雄壮、坚固,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我们民族坚强、坚定、坚不可摧的象征,其军事作用巨大,永久地成为我们抵御外侮的屏障,长城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能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

(3)长城和都江堰我都欣赏。(列数两者正面的作用,理由略) 略。

2.古代工程的名称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团将用简明通俗的文字来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工程。

长城

长城 英文名称:the Great Wall 定义:中国古代由大小王朝所修建的用于军事防御的城墙,其连续不断绵延达数千公里。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都江堰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太守相当于现在的专员,或大于专员,小于省长),他为民造福,排除洪灾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协助下,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水东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在无火药(火药发明于东汉时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间)不能爆破的情况下,他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热涨冷缩的原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低水位每秒流速3公尺,高水位每秒流速6公尺)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李冰父子率众又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狭长的小岛,形如鱼嘴,岷江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外江仍循原流,内江经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灵渠

灵渠,又名澪渠、零渠、秦凿渠、明清时期称陡河。民国年间,又称为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 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唯一交通孔道。灵渠开凿于哪一年,历史没有记载,人们只能按史实推断。据史料,秦始皇于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最后灭齐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此之前,不可能开凿灵渠。统一六国后,才向岭南遗发50万大军。就算秦军作了充分准备,发兵时间,也不致早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五十万秦军分为五路,分别指向五夷山、大瘦岭、骑田岭、都庞岭、越城岭的五处 山口,向现在的福建、广东、广西进军。但向广西、广东进军的秦军并不顺利,迂到了越人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粮饷也没法供应,因而才“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秦始皇於二十七年向岭南发兵,打了三年以后再决定凿灵渠,那开始凿渠的时间应在秦始皇二十九年以后 (公元前218年)。至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灵渠的开挖将近用了四年时间

中国历史有文字记载什么时候 中国历史工程文字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并修筑了邗城,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3.中国历史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它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成一系,是集科学、艺术、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有着深厚文化底蕴、鲜明人文主义、多民族、多国界、整体性、综合性于一体的世界级建筑!从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从精英灵秀集先秦精髓的阿房宫,从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的大明宫,到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直至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

中国古代建筑都给世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与文化性 (1)科学性,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2)文化性 a,可读性 中国古代的建筑比之外国建筑多了一些人文色彩。

虽然建筑的形式语言很抽象,常用雄伟、高大、轻巧、秀丽等来形容它们。但是,先人们赋予了其以人为的寓意。

b,可塑性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这就带来了一种灵活性,人们可以随着使用过程改变其形态、功能,可随意拆、移、挪。 c,内向性 外国建筑多数很讲究形式外观,而中国古代建筑有些虽然外形简单,比如四合院,进院后却发觉极为丰富,不论是视觉、心理感受或是内涵。

再比如苏州园林,也是这样,曲折回转,别有洞天。 d,超稳定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封建制度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没有太大改变,对于建筑的要求也没有太大改变。

所以有人评价中国古代建筑千年一律、千篇一律。但是我们要注意,在评价古代的遗存时,不应该简单绝对的褒或贬。

它们是历经几千几百年发展而形成的,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判。由于看待的角度不同,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延续久远,生命力极强。

e,容《易》性 中国古代人们思维方式多数受到了《易经》的影响,认为将任何事情放在易学的大背景中去认识,可以发现它规律性的东西。在建筑上,也是这样。

比如说,中国古代建筑为何喜用木构而不用石材,这并不是技术问题,是种社会文化现象。"金、木、水、火、土","木"象征春天、绿色、生命,用于给生者建造房屋;而"土"即是砖、石,"此生归无,可再生",多用于为死者修建陵墓、墓室。

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等对中国古代建筑都有诸多影响!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性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

《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到了汉朝,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四面坡的“庑殿顶”,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两面坡但两山墙与屋面齐的“硬山顶”,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的“悬山顶”,以及上半是悬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顶”就已经具备了。

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

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2、衬托性建筑的应用 衬托性建筑的应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等高级建筑常用的艺术处理手法。

它的作用是衬托主体建筑。最早应用的并且很有艺术特色的衬托性建筑便是从春秋时代就已开始的建于宫殿正门前的“阙”。

到了汉代,除宫殿与陵墓外,祠庙和大中型坟墓也都使用。现存的四川雅安高颐墓阙,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汉代墓阙的典型作品。

汉代以后的雕刻、壁画中常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阙,到了明清两代,阙就演变成现在故宫的午门。其它常见的富有艺术性的衬托性建筑还有宫殿正门前的华表、牌坊、照壁、石狮等。

3、色彩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

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在北方的宫殿、官衙建筑中,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经常可以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

4.我国历史悠久,有许多古代建筑写2oo字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始修于燕王,历史长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东起鸭绿江,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

国家文物局2012年宣布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5.有关于中国历史建筑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

北京天坛

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6.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

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从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制国家。

秦朝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受到了儒家、法家、道家思想的极大影响,佛家在中国的影响也很大,但达不到基督教对西方那样的影响,中国历朝政治方针受儒家影响最深。而汉字也使不同地区的人们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这一种文字有不容易改变字体的特点,中国各个地方的语音虽然不同,但对这种文字的理解是相同的,所以汉字也成为中国统一的一种有力的工具,而最先是秦始皇下令统一中国的文字。

元谋人是中国远古遗存中目前所见最早的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约四五十万年。

这些都是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 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中国猿人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距今约50至40多万年前 河套时期——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20至10余万年前 山顶洞人时期——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至2万多年前 彩陶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300年 黑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末期 母系氏族社会在中国形成于四五万年前的彩陶文化时期,中心区域分布在陕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以原始农业为主。

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到了黑陶文化时期,父系氏族社会逐渐形成,农业和畜牧业有较大的发展,制陶、冶铜等手工业的工艺水平也逐渐提高。

大汶口文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在此期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逐渐成为文明的中心地带。

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编辑] 神话传说 主条目:三皇五帝 后人所绘的黄帝像在中国神话中,中国最早有三皇五帝,三皇有争议,有说伏曦,神农,燧人,五帝也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在上古时期,现中国区域有3个最大的部落,华夏部落,两昊部落和三苗部落,相传蚩尤是两昊部落最后一个首领,在涿鹿大战中被华夏部落的炎黄二帝打败,在尧舜时期,华夏部落数次大规模征伐远在南方的三苗,最终使苗民臣服,此是后话. 后来黄帝的孙子颛顼和玄孙帝喾继续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帝喾的儿子尧继位,他是一名贤君,创立了禅让制传位给了舜。

在舜时期,洪水泛滥,鲧采用堵塞的方法,结果洪水更厉害了,鲧被处决,他的儿子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因此被推举为首领。然而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方式,自立为王(根据香港中学课本所述,启是被推举为领袖),建立了第一个王朝——夏朝,夏朝持续了400多年,在最后一个夏朝君主——桀末期,东方商族首领成汤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商朝。

[编辑] 先秦时期 [编辑] 三代 主条目:夏朝、商朝、周朝、西周 甲骨文最早的朝代夏朝约在前21世纪到前16世纪,由于这段历史没有文字性文物印证,所以只能靠后世的记录和出土文物互相对照考证,部分学者认为河南二里头遗址可能就是夏朝的遗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有疑问。根据文字记载,夏朝有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夏小正。

不过之后的商朝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有文字文物的历史时期,存在于前16世纪到约前1046年。据说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由于荒淫无道而被汤推翻。

而商代时文明已经十分发达,有了历法、青铜器以及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商王朝时已经有一个完整的国家组织,并且具有了奴隶主王朝的规模。

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是农业,不过手工业,特别是青铜器的冶铸水平也已经十分高超。并且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瓷器。

商朝自盘庚之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也称为殷朝。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传子或传弟,多按年龄的长幼继承。

与此同时,黄河上游的另一个部落周正在逐步兴起,到了大约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在牧野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商朝灭亡。周朝正式建立,建都渭河流域的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

之后周朝的势力又慢慢渗透到黄河下游和淮河一带。周王朝依然是奴隶主以及贵族统治,有许多贵族的封国(诸侯)。

到鼎盛时,周朝的影响力已经在南方跨过长江,东北到今天的辽宁,西至甘肃,东到山东。周朝时的宗法制度已经建立,政权机构也较完善。

中国最早有确切时间的历史事件是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的国人暴动。 [编辑] 春秋战国 主条目:周朝、东周、春秋、战国 (中国) 先师孔子行教像,为唐朝画家吴道子所画前770年,由于遭到游牧部落犬戎的侵袭,周平王东迁黄河中游的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此后,周王朝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小国(诸侯国),史称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大国共有十几个,其中包括了晋、秦。

7.中国的历史

上下五千年 见《史记》 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我们讲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国际学术界只承认有断代史的三千年,前两千年知识神话传说,不能算是历史。那么,中华文明的起源究竟该从何时算起?它在早期的生存状态究竟是怎样的?是一个源头还是多个源头?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发起召开了一次研讨会。

来自全国13个省(市、区)的60多位专家学者集聚北京,用各地新的考古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切磋、探讨。他们提出的见解对某些固有的认识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形成了挑战,使中华文明的起源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中华文明在一万年以上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根据该工程的阶段性成果作了重点发言。

他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代史书能提供的确切年代,只能上溯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缺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

由于夏商周三代编年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自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采取人文社会科学于自然科学相结合,兼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提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把中国有准确年代可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多年,即从2800多年前推进到4000多年前,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梁绍辉指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之说归根结底来自《史记》。

司马迁写《史记》虽从黄帝开篇,却并没说中华文明的源头从黄帝开始。梁绍辉根据湖南永州舜帝文化遗址的新发现,证明仅中国稻作农业文化的历史就可以推到1万年前,从而打破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成说。

众多从事考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历史研究的专家认为,东北红山文化、江浙良渚文化、四川金沙遗址的新发现,进一步澄清了中国早期文明的生存状态,中华文明绝不是五千年,而是1万年以上。- 正在输入.. 回答时间 2008-02-23 12:50检举 其他答案(1)某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是从有可靠的证据表明该国已开始有了人类时开始算的。

因为所谓“历史”就是人类的活动史,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历史。这里所谓的证据是指考古发掘到的人类遗址、遗迹尤其是遗骨。

是实物证据,不能仅凭神话传说,例如仅仅根据圣经《创世记》上记载的上帝先创造男人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根肋骨创造女人夏娃,就把这当作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应该根据古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发现的“东非人”的遗址、遗骨以及用科学方法测定的年代(约距今300多万年前)而判断已知的世界历史应开始于300多万年前。我国历史何时开始,也不能从“盘古开天”算起,而应该从已知的而且已被学术界公认的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算起。

(2)“文明史”:狭义的“历史”是指“文明史”,过去以及现在一般人所说的“历史”便指的是“文明史”。例如,我们说埃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都是指“文明史”。

所谓“文明史”,比较一致的定义是指开始建立国家后的历史,因为有了国家,人们才能产生出真正的科学文化包括文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文明史”应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算起,虽然人们往往按照旧的习惯把传说中5000年前黄帝时代作为我国“文明”但开始。

(3)“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我国是指从商朝开始的历史。因为尽管我国母系氏族时代的半坡遗址已发现疑似文字的符号,但毕竟只是疑似且未解读。

而商朝却有大量的甲骨文为证。当然,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汉字的基本构成法如像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等当时都已经有了,所以,我国如果今后能发现更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还会提前。

(4)“有确切纪年的历史”:是指绝对年代能准确到哪一年开始的历史。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开始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