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宋朝的穆桂英真有其人 穆桂英历史其人

火烧 2021-10-29 01:38:36 1044
穆桂英历史其人 1.穆桂英历史是否真有其人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

穆桂英历史其人  

1.穆桂英历史是否真有其人

穆桂英 - 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帅时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的"穆"姓,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是"慕容"一语的音转。慕容氏作为古代鲜卑贵族,久有尚武的传统。欧阳修《杨琪墓志》写到:"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翦伯赞先生曾经在《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中指出,杨琪既娶于穆容氏,杨文广与穆容氏联姻,自然也是可能的。

穆桂英的家乡,《保德州志》说是"穆塔村"(又写作"木戈砦")。"穆柯寨" 或"木戈砦",也就是"穆家寨"、"穆家砦",一如"杨家庄"之作"杨各庄"。此外,据说北京密云和顺义也各有"穆家寨",同样传说是穆桂英的家乡。这固然反映了民间杨家将传说的广泛流行,也可能与慕容氏等少数民族在塞上的广泛分布有关。

2.穆桂英也是个“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业的孙媳妇。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穆桂英战场上的功劳,民间却流传了许多故事。

穆桂英与佘赛花有许多共同点。她们她们都不是中土人。佘赛花是佘族人,穆桂英是穆家村来的;她们都在战场上认识了丈夫。佘赛花是因为打败了杨业,杨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败将;她们俩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

穆桂英比佘赛花高出一筹的是战术。许多她的故事都关系到她的战略。佘赛花的战争故事却是寥寥无几。

杨家将都是豪杰,都会为国家付出一切代价,特别是杨门女将,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得到最多敬意的女性。

3.穆桂英及杨门女将的结局

在大多数叙述杨门女将的故事中都没有提到杨门女将的结局,除了有些故事中曾提到大刀王怀女是在平定侬智高叛乱时被敌人用车轮战,筋疲力尽之后不慎掉入陷马坑,被敌人乱刀砍死。杨门女将中的杨八姐则是在一次平定湖北当地土著叛乱的战斗中阵亡。比较系统的有关杨门女将的结局故事出自甘肃武威地区。

大破天门阵之后,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奉命出征西夏。在虎狼峡(今古浪峡)遭到西夏的阻击。英勇的穆桂英,眼看从峡正面夺关难以突破,便举目向峡西山峰望去,只见头顶上紫雾祥云缭绕,古松翠柏依崖托云,那险峻的石峰直插云空,在层峦屏嶂之中,向东横空伸出一个悬崖,便想攀上它去以便观察敌情,可是上崖无路,大队人马难以登攀。穆桂英只好带了两名女将,寻到一条微径山道,紧紧扒着峭壁的光背,弯弯曲曲,从山脚伸到山顶她们便沿山径爬去,不知爬了多少时辰,也不知摔了多少跤爬呀爬呀,呀攀呀,终于爬到那座突兀的悬崖。登高远望,视野顿开。

穆桂英向峡口了望,只见峡口处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西夏的兵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阵密集的冷箭射来。穆桂英等三名女将当场中箭身亡。原来西夏见此崖地势险要,早就在崖西埋伏了一支西夏兵。见穆桂英攀上来观察地形,就下了毒手。

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几名女将见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赶紧一起上来救援。但是悬崖实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杨门功夫最好的女将爬了上去。西夏伏兵见只有几个人上来人就一齐杀出,要抓活的。杨门女将们挥剑跟西夏兵将展开一场厮杀。由于寡不敌众,女将们最后全部牺牲在崖顶。

穆桂英死后她和其他几位女将的首级被西夏人割去号令。无头尸体则抛到滴泪崖下。后来杨家从另一路进攻的女将杨满堂率领援兵赶来将穆桂英等人的无头尸体收殓安葬。这就是杨家将坟。佘太君闻讯赶来祭奠,追悼亡灵,悲恸而哭,声震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流泪不止,泪滴化作山崖石子沿崖滚下。后来,此崖就被人们叫做“滴泪崖”。

现在当地还有滴泪崖,杨家将坟等等古迹。

若是真无此人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呢,具考证穆桂英生于996卒于1063年,死的时候已经67岁了.

2.穆桂英历史是否真有其人

穆桂英历史没有这个人。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

3.历史有穆桂英其人吗

戏剧上的杨家将故事基本上是按照历史事实演义而成,然又不完全是照搬历史。

正式历史记载着杨业、佘太君、杨延昭、杨文广事迹。民间流行的传说故事则更多。

杨、佘两家都是将门豪族,历代出了不少名臣、名将,他们两家又是世家。他们所生活的年代,正处在五代十国混乱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为了保家卫国,两家世代都是习武的,一个形成“杨家将”,一个形成“佘家军”(按佘实姓折,当时佘、折同音),形成西北屏障,卫国干城。

杨业,并州太原人。据山西代县杨忠武词保存的《杨氏族谱》记载,杨业是汉太尉杨震少子杨奉后代。

“父信,为汉麟州(今陕西神木)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命亦犹用鹰犬逐雉兔耳。”

(《宋史》)杨业20多岁到太原,受到北汉重用,任保卫指挥使、建雄节度使,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国人号为 “无敌”。皇帝赐姓刘,名继业,又升任为侍卫新军都虞侯 (五代时高级军官)。

这时赵匡胤正图统一全国,杨业劝北汉皇帝刘继元归宋。开始,刘不听,却依靠契丹支援与赵匡胤抗衡。

多次交兵,赵匡胤屡攻太原不下。宋太宗赵光义 (原名赵匡义)即位后,刘继元终因国力不支,于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五月六日向宋太宗投降。

在与赵光义作战中,杨业屡建军功,此时仍然坚守城南苦战。赵光义久闻杨业是员勇将,便命刘继元派亲信前往劝降,杨业“北面再拜,大恸,释甲来见”。

宋太宗当即予以嘉奖,恢复姓杨,名业,不久任命杨业为右领军卫大将军、郑州防御史。同年十一月,宋太宗以杨业 "老于边事,洞晓敌情",任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担负防御契丹的重任,并给予丰厚的赏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国大军攻雁门,杨业命部将董思源等堵截峡口南口,自己则率几百名骑兵从小道绕到雁门关峡口北口向南猛攻,杀死辽军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从此,杨业声威大震,"契丹威之,望见业旌旗即别去。

不久,杨业升任云州 (今大同)节度使,仍判郑州、代州。这引起了山西主将潘美的妒嫉,上书皇帝毁谤杨业,但太宗没有轻信,反而把书封好交给杨业,以示信任。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契丹三万骑分三路南侵,西路攻府州,被折御卿打败。东路攻高阳,被崔彦进打败。

宋朝的穆桂英真有其人 穆桂英历史其人

中路袭雁门,被杨业打得大败。宋军杀死辽兵三千人,俘一万多人,取得全胜。

雍熙三年 (986年)正月,宋太宗下诏分三路北伐,东路曹彬、崔彦迸率主力玫幽州,中路田重迸部直趋飞狐。西路军以忠武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 (地方高级军官),命杨业副之,以蔚州刺史王侁为军器库使,监军,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师次桑乾河。

出师初期,战斗颇为顺利,尤其是西路军杨业,在雁广北口首战告捷,乘胜攻占寰、朔二州,随后又攻克云、应二州。五月初,东路曹彬部被辽军打败,被迫撒兵。

于是辽军集中兵力压向西路潘、杨部,杨业退回代州,辽军占领寰州 (即今朔县),这时宋中央政府命令潘、杨率军护送代北四川居民内迁。但在敌人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要完成这个任务是相当艰巨的。

杨业提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先派人密告云、朔等守将,等我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民众先出城,同时派骑兵接应,强弩千人守住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以保证三州民众撤走。监军王侁在潘美的支持下,有意陷杨业于困境,不同意杨业的意见,并讽刺杨业“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要杨业率兵出雁门向北进攻。

刘文裕也从旁一唱一和,赞成王侁意见,杨业当即说道:“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进一步挑衅地说:“君侯素号无敌,今先敌追挠不战,得非有它志乎?”逼杨出战。

杨业非常气愤地说:“我不是怕死,我是考虑如何完成任务。既然你们这样责问我,我只好出战,这样必定失败。

我是太原降将,蒙皇上大恩,我愿以死报国。”临出发时,杨业指着陈家谷说:“你们务必在两翼布置步兵强弩,我转战到这里,你们就出兵夹击救之,不然,我们将全军覆没。”

七月八日夜,杨业率军出石碣路上,第二天早晨到达朔州东部,与辽将耶律斜轸相遇,双方激战,杨业部被围。后突围退到狼牙村时,被辽兵赶上,又打了一场恶战。

黄昏时,杨业突出重围,来到陈家谷口。潘、王在当天于陈家谷口布阵,从早晨到中午,使人登高望之,王侁以为辽兵定被杨业打败,欲争其功,即领兵离开谷口进军,潘美不能制止,沿交河西南行10公里,打算领兵抢攻。

可是不久即得到杨业战败的消息,便慌忙撤兵逃走。杨业退到陈家谷口,一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兵力战,身受几十处伤,士兵所剩无几。

杨业仍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迸,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也战死。杨业叹息日:“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宋史》) 杨业死讯传来,宋太宗非常痛惜,在诏书里有这样一段话,对杨业作了很高评价:“执干戈而卫社棱,闻繁鼓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诫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

4.穆桂英历史是否真有其人

穆桂英历史没有这个人。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

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

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

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

5.历史上真有穆桂英其人吗

已故前辈学者余嘉锡和聂崇岐先生早已作了考证。

杨家将的传世史料十分有限。杨业是一员勇将,但地位只相当于今一个战区的副司令。

其妻折氏,后世讹为佘氏,杜撰了佘太君百岁出征的离奇故事。人类史上至今还未出现过百岁老将出征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杨业之子有杨延朗等,后因宋真宗迷信道教,装神弄鬼,捏造传说中的道教皇帝赵玄朗是自己祖先,杨延朗不得不避御讳,改名延昭,这还是杨业死后二十六年的事。杨延昭的儿子就是杨文广,其妻慕容氏。

历史上本无杨宗保和穆桂英一代,更没有荒诞离奇天门阵。

6.历史上真有穆桂英其人吗

穆桂英是历史演义人物,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最大的事迹是大破天门阵。后来穆桂英等十二名杨门女将曾奉命出征西夏。卫聚贤撰《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穆姓实为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之姓氏慕容一语的音转。

穆桂英的原型应该是明末军事统帅秦良玉。

7.穆桂英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在一般人们的印象中,穆桂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一个传说、曲赋、戏曲、小说中的人物,认识穆桂英也大都是从“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戏曲中而来的。而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民所传颂的杨家将群星中最为明丽动人的、让人津津乐道的倒不是杨家将的男人们,而是他们的眷属,包括折太君的七个儿媳妇——柴郡主以至七娘、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以及丫头杨排凤等等,即世俗所称的“杨门女将”,威武中夹有三分妩媚,其核心人物除折太君外,最为光彩照人的当属穆桂英。当杨家将死的死、伤的伤,隐居河东二十多年,大宋王朝无人挂帅的危难之际,穆桂英毅然接过帅印,全副武装,率领三军,以当年大破天门阵的英雄气概,浩浩荡荡奔赴前线时,人们怎能不为她那种忧国忘家、忍辱负重、勇于任事的高尚精神所感动,这其中固然与历代艺术家对这个人物的不断加工塑造有关,但也确是她自己一生行事的真实写照。

穆桂英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穆桂英究竟是哪里人?史无定论,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说明这个人物就肯定不存在,这里大概梳理一下杨家将的世系情况,对穆桂英这个人物作一点深入的考察。据《宋史》记载,杨家将的始祖是杨信,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杨信作为“火山王”,即今河曲旧县附近一带,依靠当地农民组成家兵,结堡筑城,进行反对契丹侵略中原的战争。杨信有两个儿子,长子杨业,次子杨重勋,而以他的长子杨业一支最负盛名。史书上记载杨业和折太君所生的七个儿子之中,老大杨延昭名气最大,但并不是民间传说中的“六郎”,而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也并不是民间传说中间插上的杨宗保一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才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祖孙三代父子。

这样杨文广的妻子便自然就是穆桂英了,前辈知名学者关于穆桂英这个名字的来源演变均有所考证过。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与杨家将生活的年代并不远,欧阳修在《杨琪墓志》中有“杨琪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的记载。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曾因杨延昭的关系而补三班奉职,他们两家关系是很密切的,也因此当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也认为杨琪既娶于慕容氏,杨文广与慕容氏联姻,自当也属可能。按所谓慕容氏,本是古代鲜卑族的大姓,两晋时期曾在黄河流域、滦河流域建立过前燕、西燕、南燕、后燕等国家,后来这些国家灭亡后,慕容氏鲜卑人不少留在当地,逐渐汉化,便多以慕容为姓氏。杨文广族出山西,以后又长期生活战斗在北方,与鲜卑后裔的慕容氏结婚并非不可能——他的祖母折太君不正是一个汉化鲜卑的女人吗?

最早的宋徽宗朝学士毛友曾撰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叙折太君事,“考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乾隆重修《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山西通志》又云:“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即杨业妻,折德女也”。这里所说的保德州即今日保德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相对,府州即今日府谷县,杨业之父杨信曾与“折家军”的折德同为朝臣,故得相婚姻。山西临县、离石居民至今尚盛传杨业迎娶折太君于县境之七星庙,这里有史实为证自然不虚。

8.历史上是否确有穆桂英其人其事

穆桂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与梁红玉、花木兰、樊梨花齐名,也是个“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继业的孙媳妇。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穆桂英战场上的功劳,民间却流传了许多故事。(注:北宋由于金朝的侵略而灭亡,杨门女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与南宋,合称“宋朝”,也就是大宋)。

近些年发现的山西代县《杨氏宗谱》、山西原平《杨氏宗谱》于六郎延朗名下,都分别记有宗保、宗政、宗勉三子;而在湖北黄梅发现的《杨氏宗谱》更明确记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浙江日报》1983年7 月30日)。可见家谱中有她和杨宗保的。因此,有学者认为,穆桂英姓名虽未见史册,但并非无此人。

最系统的杨家将传说是各类评书。由于最早是口口相传,评书的版本很多。除了主要人物如佘太君、穆桂英等人,其他杨门女将的名字和事迹都大有出入。这类评书在解放后都经过了“整理”,去除了所谓的“封、资、修、迷信”成分。所以情节有很大的改动。当今的所谓《穆桂英挂帅》、《百岁挂帅》等等杨门女将曲目都是解放后新编的。原本并无这些传说。所谓穆桂英五十上阵,佘太君百岁出征等等都是现代作品。

历史上是否确有穆桂英其人其事,还有争议。

9.穆桂英有其人

(一)历史上没有穆贵英这个人。

(二)戏曲中的穆贵英是曾经两次挂帅—— 穆桂英挂帅故事梗概(简介) 北宋时期,辽东安王兴兵造反,边关紧急。宋王命令王强汇集京师武将,在校场比武点帅。

但奸臣王强嘱他的儿子王伦夺帅,以便将来共掌兵权,篡夺朝政。杨家将自破了天门阵,保住宋王以后,只剩下了佘太君、杨宗保、穆桂英、杨思乡、文广和金花等人。

佘太君因宋王无道,携子孙辞官回河东,已经二十余年。一天,杨宗保将安王造反、边关紧急事禀报佘太君。

余太君惦记国事,不知由谁带兵抵抗,遂派文广前往京城打探。文广、金花在京城看到王伦在比武场上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心中不忿,与王伦校场比武。

他们先是以箭穿金钱眼取胜,后又刀劈王伦。宋王问明杨家情况,命穆桂英挂帅,文广、金花为马前先锋。

文广、金花归来,将帅印交给穆桂英。穆桂英因对宋王昏庸、听信谗言不满,不愿意挂帅出征,用绳索捆了文广,准备进京辞官请罪。

佘太君以国事为重,劝说穆桂英回心转意,打消了她的重重顾虑。穆桂英终于同意挂帅出征,去保大宋江山。

出征之日,穆桂英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余太君亲自前来送行,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前往平定安王之乱。时年,穆桂英53岁。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