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地理历史的就业 當我們談論歷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地理?
當我們談論歷史的時候,我們在談論……地理?
全文共1253字 | 閱讀需3分鐘
具備歷史地理學知識,至少還能讓我們少鬧笑話。
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樂於談論歷史。
我們難以預測,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世界將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改變:也許這個國家將卷入了一場毫無意義的戰爭,也許某種神秘的病毒肆虐那片大陸……
世間變幻是如此神奇莫測,這種變化將自始至終貫穿每個人的一生。
如果足夠了解歷史,我們就能從宏觀的角度理解當下的變化。如果能理解世界過去和現在是如何運轉的,我們就能更加了解今天的生存現狀。
然而歷史的構成是如此龐雜。每一位嚴謹治學的歷史學家的研究成果,每一種觀點都可以是歷史拚圖中的一塊,我們要將這一塊塊零散的歷史撿拾、集中起來,才能將他們嵌入正確的位置。
不可能有純粹客觀的、全面的歷史。如果我們無法確認誰的歷史更重要,尋找進入歷史的線索就變得極其關鍵。
有一個看上去有些小眾和另類的專業或許能為我們提供進入歷史的一條路徑,這就是歷史地理。
這個學科並非簡單的“地理+歷史”,而是利用地理學的原理和歷史學的方法,將歷史時期中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研究一起納入進來,給歷史研究提供一個空間化的視角。
西漢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既是當時有效抗擊匈奴的重要歷史事件,又對後世開辟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
如果想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歷史、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了解“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不能僅僅停留在知道“某時發生某事”的層面,我們需要探究的問題還有很多。
比如,古代中國疆域的變遷,都城的選址,漢民族的分布和遷移,江南的人口密度,明朝的戶籍制度,唐朝的外交事務,宋朝的行政管理,佛教的傳播範圍等等……正是這一切因素,一並影響了我們的歷史與文化,而這些都與歷史地理學息息相關。
歷史時間雕琢地理空間,人與自然刻畫著歷史的軌跡。正如中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顧頡剛先生,在他創辦的歷史地理學研究雜誌《禹貢》中講到的:“歷史是一場戲,舞台是地理。”
文明的興起和覆滅,都可能與地理環境相關。如果我們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待人類文明,了解歷史地理學必不可少。
聞名遐邇的《清明上河圖》,正是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風貌和人民生活
從小處說,地理環境的改變能影響一座城市的命運。
1843年上海開埠,在這以前,上海只是江南的一個三等城市,正因為黃浦江與長江再次交匯並流入大海,使之成為中國海岸線的中間點。這一得天獨厚的優勢,讓上海從一個農耕社會的小城最終轉型成現代工商業都市。
然而在宋朝,蘇州河(吳淞江)才是流經上海的第一大河,今天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也還沒有形成。黃浦江是在明朝形成的,此時蘇州河因為下遊淤塞,成為了黃浦江的支流。也是因為黃浦江,才會有後來的“東方巴黎”。

今日繁榮非凡的上海
從更小處說,具備歷史地理學知識,至少還能讓我們少鬧笑話。
比如同樣是“南京”這個地名,遼朝時的“南京”恰恰是今天北京的所在地,而宋朝的“北京”是指今天的河北大名府;南宋時期的“南京”,指的是今天的河南商丘,當時的“建康”所在地則是今天的南京。了解了這些,對我們讀唐詩宋詞、昆曲京劇、古典小說,都有助益。
本文轉自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