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广西「 ”清官村”:爱莲文化深入骨髓,清代168人出仕却无一贪腐

火烧 2022-01-14 05:21:20 1036
广西「 ”清官村”:爱莲文化深入骨髓,清代168人出仕却无一贪腐 作者:小小 广西桂林市江头洲村,曾是广西乃至中国赫赫有名的「 ”百年清官村”,村子仅百来户人家,在清代有多达168人出仕为官,且无一人

广西「 ”清官村”:爱莲文化深入骨髓,清代168人出仕却无一贪腐  

广西「 ”清官村”:爱莲文化深入骨髓,清代168人出仕却无一贪腐
作者:小小 广西桂林市江头洲村,曾是广西乃至中国赫赫有名的「 ”百年清官村”,村子仅百来户人家,在清代有多达168人出仕为官,且无一人因为贪腐受惩处。江头洲村享有广西古村「 ”历史文化古迹第一、名人数量第一、清官数量第一”等美誉,它留给今人的,还有更多的沉思。 走进广西桂林市江头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村头的一座宏伟的祠堂。它是村中周氏家族的宗祠,倚坡而建,坐西朝东,大门正上方,悬挂一匾,写着「 ”爱莲家祠”。 村中老者介绍,宗祠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兴建,历经6年才建成,可见当年规模之大。最初有六进门,现只存三进,依然颇有气势,为典型的清代建筑,高墙、巨柱、大门、长阶,显出一种威严。 为何不叫「 ”周氏家祠”,而称「 ”爱莲家祠”?村中老者说,这有着特殊的渊源。 村里的居民,周氏家族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为北宋文学家、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明朝洪武戊申年(1368年),周敦颐第14代后裔周秀旺,从周敦颐的故里湖南营道县(今湖南道县)楼田堡宦游南下,进入广西后,于江头洲建村定居,迄今江头洲已有600多年历史。 周氏家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家族文化——爱莲文化。莲花,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植物,然而,周敦颐在传世名篇《爱莲说》中,盛赞它品格高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江头洲周氏家族秉承先祖周敦颐的理学精髓,尤其推崇《爱莲说》中的哲理。他们以「 ”爱莲家族”自称,以莲花的高洁品格作为立世准则,莲花成了周氏家族的「 ”图腾”。 在江头洲,在周氏家族,处处呈现出爱莲文化。《周氏家训》中,就有「 ”规行矩步,奉莲指教”之句。周氏宗祠,命名为「 ”爱莲家祠”;宗祠的正厅,称为「 ”爱莲堂”,悬挂着周敦颐的画像,张贴着《周氏家训》,镌刻着《爱莲说》。 宗祠的柱、梁、枋均着黑色,象征土地,而四壁、楼面、窗棂着以红色,寓意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村中民居的格扇、窗棂、雀替、神龛、柱脚,人们喜爱饰以镂花,其中又以莲花最多。村中的巷道,村人们也用鹅卵石镶出一朵朵莲花。 宗祠一般的首要功能是祭祀祖先,但周氏子弟却把爱莲祠办成本村「 ”勉教实行”、培育人才的中心。爱莲家祠里,「 ”先代贻谋由德泽,后人继述在书香”等对联及「 ”心诚功就,水滴石穿”等字画,潜移默化着一代代周家子弟的心灵。 历史上,江头洲不但有一个种满莲花的「 ”爱莲池”,村人们还环绕全村种了许多莲花。每到夏季,莲花盛开,清香弥漫全村。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如今村里已见不到莲花了。 「 ”对莲花的热爱,和对莲花般高洁品格的追求,使周氏家族迥异于中国千百万个普通家族,也使族中子弟一个个卓越超群。”村中对爱莲文化深有研究的周崇德老人说。 江头洲的村巷,至今仍保留着「 ”秀才巷”、「 ”举人路”、「 ”进士街”。走在这些巷子里,很多宅院的大门上方,悬挂着一个个写着各种科举名、官名的牌匾,硕大醒目。 不用问也猜得出,这些宅院是衣锦还乡的「 ”官人”盖的房子。让人惊讶于此村出仕当官的人如此之多的同时,也不免疑惑,即使当了大官,用得着这般「 ”显摆”吗?「 ”不是显摆,是为了激励后人。”村里老人解释说。 据老人介绍,周氏家族建村以来,就极其重视对族中子弟的教育,「 ”人无贵贱,无不读书”,「 ”孝友沉笃,致力于学”。村子位于旧湘桂大道上,田地也多,因而经济状况还不算差,但村人们劳垦经商赚来的钱,不是用来置房购地,而是送子求学。 爱莲家祠,既是周氏家族的活动场所,也是周氏弟子的学堂。哪家孩子,一到了适龄,都要送来读书。中国几千年里重男轻女,「 ”男女授受不亲”,然而,在求学方面,周氏家族却极为开明,允许女童入学,为此还建造了一座房屋,供女孩子读书,称「 ”闺女楼”。 值得一提的是,爱莲家祠对面护龙河畔,有一座小小的塔,高不过数米。它是专用于焚烧残废的书籍、试卷、作业和字画等的专用塔,名「 ”字厨塔”。类似用途的塔全国罕见,见证着江头洲人尊重知识、爱惜文字的情怀。 只要有人金榜题名,全族人必举行隆重的宴会庆贺,并在护龙河畔古道旁竖碑示众,名为「 ”甲石碑”;若是出仕为官,则在他家的房屋大门上悬挂所任官职的匾牌,既表示荣耀,也激励族中后人向他学习。 在家族的推崇下,苦读书,求功名,成为周氏子弟的风尚。他们从五六岁就开始了苦读诗书的生涯。江头洲周氏家庭曾经「 ”族规治家,施行笞罚”,对那些违规犯错、有劣迹丑行的周家子弟和离经判道者,则责令其到村西的五雷庙跪拜,直至洗心革面,改邪归正。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四十五年(1780年),周履泰、周履谦兄弟二人相继乡试考取举人,从此,江头洲几乎年年都有人科举及第。至清末100多年间,江头洲共出了进士8人、举人31人、秀才200多人,出现了「 ”父子进士”、「 ”四代举人”等科举奇迹。 据统计,曾经授业江头洲的名士近200人,有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广西巡抚、云贵总督张月卿,山西巡抚鲍源深,湖北巡抚严树森,广西巡抚胡云楣、张安圃,广西布政使黄植庭等。 周氏家庭迁入江头洲村之后,一直秉承先祖周敦颐创建的理学精髓。后来,又由周启运的外甥、「 ”桂林十大才子”之一的朱椿林执笔撰写,创立了320个字的《周氏家训》,进一步弘扬了爱莲家风。爱莲文化,概括起来就是「 ”真诚、和谐、积德、行善、奉献”。 科举及第之后,大多出仕为官。100多年间,江头洲共有168人出仕为官,有的家庭甚至「 ”三代庶吉士”、「 ”四代翰林”、「 ”五代知县”,其中七品以上官员70多人,曾有16人在朝廷各部任职,最高官职做到两江总督。 周氏家族的爱莲文化,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为官之道。他们到全国各地乃至朝廷为官,一直坚守自己的爱莲家风,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出仕为官的168人无一人因为不清廉受到惩处。而且,他们廉政爱民的故事在许多地方一直流传。 举人出身的周履谦,历任四川梁山县等多地知县,他以「 ”贪一文绝子灭孙,冤百姓男盗女娼”自律,克己奉公,劳累过度病逝时「 ”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当地居民为之感动,捐钱为他买了棺柩,并不远万里,护送回江头洲安葬。族人特地将他的自律刻上墓碑,以志其清廉。 进士出身的周冠,先在翰林院任职,后到河南汝宁任知府,光绪壬午年(1882年),河南中州闹荒灾,瘟疫横行,他「 ”捐薪施粥赈药,救活布衣2000余人”,被称为「 ”救命大夫”。他离任之后,汝宁百姓立「 ”去思碑”30多处,感念他的恩德。 廉政的同时,他们也留下了赫赫政绩。翰林出身的周启运,任职期间,「 ”兴农事,除水患,重教化,修义学,捐薪俸,救良民”,林则徐视察河南时称赞他「 ”循良第一”。 江头洲既是一个官宦之村,又是清官之村。因此,明清两代中,江头洲人受皇朝诰封的人员达100多人次,有「 ”荣禄大夫”(从一品)、「 ”通奉大夫”(从二品)、「 ”通议大夫”(正三品)、「 ”中宪大夫”(正四品)、「 ”诰命夫人”、「 ”旌表贞女”等。 「 ”有人会以为,爱莲文化只是封建科举文化,这是片面的。爱莲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的提升,心灵的净化,走出这么多官员,只是它的结果之一。”村干部周付生说。他说,进入近代社会,科举废除,爱莲文化依然为江头洲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和仁人志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