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山风景区 焦山风景区的景点介绍
焦山风景区的景点介绍
不波亭━━定慧寺━━东泠泉━━御碑亭━━观澜阁━━宝墨轩━━焦山古炮台━━华严阁━━摩崖石刻━━三诏洞━━壮观亭━━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百寿亭━━吸江楼 是“海不扬波”亭的简称,即定慧寺山门。
从长江边上与焦山对峙的象山脚下的渡口摆渡过江,不到五分钟就可踏上绿色的小岛—焦山。
迎面的焦山大门,朱漆彩画,一对石狮镇守大门。
门旁左右悬挂着清代光绪年间巴州廖伦所写的一副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显得古朴典雅。
进入山门,迎壁就是对联的横披“海不扬波”四个大字,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意为焦山矗立江心,犹如镇海之石,驱逐水妖,故而海不扬波。
在佛教上“海不扬波”是清平世界的意思。
由“海不扬波”亭向东,只见一株八百年古银杏树下有一座千年古刹,即定慧寺。
墙上嵌有“横海大航”四个篆体大字,上挂横额“定慧寺”。
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
唐朝玄奘大师的弟子法宝寂来山创建大雄宝殿,宋代改称普济禅院。
元代改名焦山寺,后毁于火,明宣德年间,和尚觉初心重建。
清代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才将寺名改为定慧寺,沿用至今,寺庙现仍保持明代的建筑风格。
大雄宝殿内雕龙描凤的屋顶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快木头拼合而成,图案美观,还有飞檐、斗拱,艺术高妙,国内少见,加上殿堂三尊金碧辉煌的大佛,更显得大殿气宇轩昂。
康熙帝亲书的“香林”两字闪烁于烛光香雾之中。
正中的释迦牟尼、迦叶、阿难像栩栩如生,两旁排列着几十尊新塑罗汉像,玲珑的长明灯高悬半空,紫铜炉里香烟缭绕,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古刹空灵。
殿前的两株银杏树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结构的古式方亭,上盖琉璃瓦,亭中竖立一块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
因是皇帝手书刻碑建亭,所以称“御碑亭”。
诗中乾隆将金山、焦山两处风景加以比较,认为就山水本色来说,焦山更胜金山一筹。
其文曰:
金山似谢安,丝管春风醉华屋;
焦山似羲之,偃卧东床袒其腹;
此难为弟彼难兄,元方季方各腾声;
若以本色论山水,我意在此不在彼;
…… 宝墨轩又名焦山碑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即于此。
摩崖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
从观澜阁穿小桥,过假山,便就是掩映在银杏树下的宝墨轩。
这里原是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
碑林内先珍藏着历代碑刻四百多块,数量之多,仅次于西安碑林,为江南第一大碑林。
这些碑刻镶嵌在回廊亭阁之中。
有书法、艺术、史料、历代墓志、石雕艺术等,内容极其丰富,其中有唐朝仪凤二年(677)多立的魏法师碑,被誉为“初唐妙品”,碑文完整,字体工整遒劲,为国内罕见的唐碑。
历史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东晋王羲之书《破邪论序》;唐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四十四块;宋代名书画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黄庭坚的《蓄狸说》;苏东坡《题文同墨竹跋》及《墨竹自题》;元赵子昂小楷石刻二块;清成亲王书《归去来辞》七块,均为名家手笔,丰富多彩,各有特色。
碑林中称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二铭”之一,即南有镇江《瘗鹤铭》,北有洛阳《石门铭》。
相传《瘗鹤铭》为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书,他平生极爱养鹤。
在他家门前有一“鹅池”,他常以池水洗笔,以鹅的优美舞姿丰富他的书法,故而他的字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称。
一日他到焦山游览,带来两只仙鹤,不料两只仙鹤却不幸夭折在焦山。
王羲之十分悲伤,用黄绫裹了仙鹤埋在焦山的后山,遂在山岩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
因其书法绝妙,当即被镌刻在山西岩石上。
后因岩石崩裂,坠入江中,长期受江水的冲击,风雨的侵蚀,以及不断被人凿取,到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才由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捞起无块原石,仅存下八十六个字,其中不全的有九个,但仍可见字体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书法价值极高,确有稀世珍品。
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推此为“大字之祖”,曹士冕则认为“焦山《瘗鹤铭》笔法之妙,为书法冠冕”。
《瘗鹤铭》碑之所以为古时书法家所推崇,是因为它是隶书发展成楷书的演变过程中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焦山碑林所收集的历代碑刻,无论从史料和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蜚声海外,焦山也被誉为“书法之山”。
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这就是著名的焦山炮台。
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另有一大弹药库在炮堡南端门外偏西处。
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
抗战时,炮台为日军摧毁,现存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炮台建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当时清政府为了加强长江的防务,决定筹建焦山炮台,与汝山、象山、江都都天庙等处炮台成犄角之势。
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地抵抗和沉重打击。
焦山炮台守军,面对七十余艘敌舰,毫不示弱,猛然炮击,但是终因寡不敌众,炮台失守,守岛军民一千五百多人全部捐躯。
英军攻陷镇江时,军民进行了殊死抵抗,英勇悲壮的斗争,引起了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恩格斯的关注,他在《英人对华新远征》一问中热烈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位于定慧寺西南的华严阁,面临大江,背倚峭壁,是一座两层楼临水建筑。
华严二字出于《华严经》,比喻这里是“百花齐放,包罗万象”的胜境。
楼上厅堂正中原是一副“大江东去,群山西来”的对联,对登楼观景有画龙点睛之妙。
现已换成“一片浮玉,十分江景”。
楼下为“浮玉斋”素菜馆,颇具特色。
华严阁是赏月的好地方,“华严月色”是焦山最富诗意的十六景之一。
每当皓月当空,江上银涛万顷,波光粼粼,天空一碧如洗,交辉相映。
如置身于玻璃水晶世界,恍若进入仙境。
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居士在此挥毫题写“无尽藏”,寓意双关,耐人寻味。
华严阁东侧有“安隐岩”,是一个不大的山洞。
洞口石壁上嵌有苏东坡的石刻画像和焦山十六景咏诗,可见焦山景色之胜。
焦山十六景为:山门松影、定慧潮音、枯木品泉、华严月色、香林花圃、海云墨宝、自然问道、危楼观日、别峰果园、岩洞寻仙、石屋藏铭、庵院槐荫。
在焦山西麓沿江一带。
全为陡岩峭壁,有浮玉、栈道、观音、瘗鹤铭等岩,其间有千百年来历代名人的诗人题刻。
时间上有六朝、唐、宋、元、明、清;字体上有正、草、隶、篆各种书法,内容丰富,犹如古代书法天然展览,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一到浮玉岩,便看到宋书法家赵孟奎所写的“浮玉”两个苍劲秀丽的大字。
在它的左面是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
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
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
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词文壮丽,书法刚劲有力。
在另一块石上是北宋书法家米芾观看《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仲宣、法艺、米芾、元佑辛未孟夏观山椎书。
”( 仲宣、法艺分别是北宋时甘露寺和金山寺和尚。
)
西北临江有一块近代石刻,以刚毅的笔力,镌刻五言诗一首:“为废不平均,呼号满神州,来此暂偃息,行作世界游。
”这是中国律师协会在1920年为废除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疾呼,到处奔走时,路过焦山留下的题名石刻。
三诏洞又名焦公洞,位于焦山西麓引人上山顶的路旁。
焦山原建有焦公祠,内有焦公塑像。
清顺治十年(1653),和尚兴上将焦公像移置三诏洞中,焦公祠改为伽蓝殿。
后倒塌未修复。
三诏洞在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秋,由焦光的后代焦尔昌重新整修过,洞中有一尊石刻像,服式为深衣大带,两旁站立两个童子(“文革”中被毁)。
现洞内焦光像是1979年8月塑成。
身着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态大方。
形象生动。
相传东汉末年,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乱流寓镇江,隐居在此。

他学问高深,精通医术,经常在山上采药为周围渔民治病。
每天在山上砍柴,靠卖柴度日,自食其力,生活十分清贫。
汉献帝刘协闻其高名,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都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故名三诏洞。
据传,皇帝第一次来诏书时,焦光煎汤熬药,以妻子患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借邀友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焦光躺在床上,以自己年迈多病而拒诏。
后人为了纪念他,改当时山名樵山为焦山。
过三诏洞,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便是建于明朝天顺年间的壮观亭。
亭名取自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诗意。
登亭远望,南临铁瓮,北瞰瓜州,西接金陵,东控海门,引颈四望,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
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金山共此一江水,王母来寻五色龙”;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亭旁有千年古柏一株,号称六朝柏,挺拔潇洒,如娇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千余年,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
宋一诗人曾为此题咏一首:
一株夭矫六朝松,多是坂埋与石封。
不要点睛亦飞去,前生原是在天龙。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
万佛塔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
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
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
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
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
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
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在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翠竹环抱之中,有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称“别峰庵”。
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山顶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
清代大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当年曾在这里读过书,别峰庵因此名闻遐迩。
别峰庵始建于宋代,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
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
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
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
”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
这里就是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朝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于雍正年间在此攻读之处。
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面对此情此景,缅怀书屋故人,不由使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
他擅画兰竹,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
他的字、画、诗,世称“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
他深爱在焦山修行,留下了许多墨竹诗画作品。
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
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
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
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为人们争相购买。
此外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这些美妙的佳话,常为后人赞扬。
位于焦山西北半山腰别峰庵下。
该亭是一座用砖砌成的方形凉亭,周围有墙,墙头与亭檐之间用瓦镶成一排古寿字图案,东、西、北三面墙有拱门,东西两门山路贯串其中。
南墙内壁中间竖嵌着四块条石,上刻一百个不同样的篆体寿宁,变化巧妙,别具匠心。
上有横额“百寿亭”三个大字,北面门头上刻有“水云深处”四字。
亭内有石凳,可供游人小憩。
相传此亭的来历是:清末有一善士范某,看到焦山脚下别峰庵的山路非常崎岖,登临困难,便捐钱铺设一条花冈石山路,直达别峰庵,庵主为了感恩,就建了这座百寿亭为他祝福。
吸江楼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又名吸江楼。
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
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
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
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
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
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
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
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
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
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
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
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
他在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
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
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
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也。